藝廊主的私房書單,從何而來?
安卓藝術位在師大文教區一帶的藝廊,藝廊主李政勇大學時候是讀的是設計。「我在30歲左右,2000年的時候去讀了藝術史研究所,藝術領域裡通常是分為純創作跟純理論,單純學理論的人較缺乏看作品的細膩度跟敏感度,用知識在建構系統容易有一些盲點;」
「而純創作者他感受度觀察度很敏銳,但又缺乏一種系統的時觀或座標,也缺乏對藝術史、美學的知識,也會比較沒辦法對藝術品跟藝術家做一個客觀的判斷,所以我的學習經歷對我而言是很有幫助的。」
李政勇先生談到他的閱讀歷史時,滿滿的分析和脈絡式的說明,他對藝術、美學的累積過程,以及藝術最初的起點。
「用食物品味比喻藝術品味,就像是吃久了才能吃出複雜的味道,而不被表面吸引。」
小時候對於食物的品味跟長大後是不是很不同?藝術是一種品味,跟吃還有喝酒是一樣的,從一開始接觸、理解還非常少的時候,容易被比較簡單、原始的樣貌吸引,因為比較容易掌握,小時候吃到複雜精緻的食物,會比較難適應、品味,到了後來成熟的時候才有辦法去分辨複雜的層次。

談到經營畫廊業者時常舉辦讀書會,李政勇他告訴我們:「安卓剛開始時就有在幫藏家上課,或一起出去看展,他們已經對美術史有基本上的認識,雖然現在課程是暫休的狀態,但我一直在思考之後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來上課。」
「用味覺為出發點去理解,希望能分辨作品中更細膩的差異,因為我發現味覺跟視覺對於品味開發的過程,給了觀者想像、模擬的依據,是很有趣、而且更容易使人理解藝術的方式。」

一般想進入藝術買賣的人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社經地位,但對於藝術的知識很少,所以必須要找到好的老師,或是對的媒介管道。
「而藝術教育是一種普遍性問題,像在歐洲中學讀的藝術課本,可能是我們大學以上讀的程度,這是一種差距,當然現在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但我們普遍性還是不足。」
一共七本來自於專注於藝術顧問的私人藝術中心安卓藝術推薦,我們嘗試用第一人稱直接對話的方式,由李政勇短聊所挑選的其中幾本書。
- 《雕刻時光》 (塔可夫斯基的 電影導演傳記)
- 《知識與愛情》 (赫曼·赫塞小說)
- 《緩慢》 (米蘭昆德拉的小說)
- 《寫實主義》 (Linda Nochlin西方藝術史專著)
- 《現代藝術故事 》(Will Gompertz西方現當代藝術史入門)
- 《不能賣掉畢卡索?:從賣書到賣畫,當代傳奇畫商的品味與靈魂》 (畫商與收藏家的訪談錄,典藏出版)
-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天下文化出版)
《現代藝術故事》
藝術史對於一般人都太嚴肅了,這本較屬於藝術欣賞,講現代到當代的故事,在泰德美術館工作很久的一個媒體行銷的總監,用大眾語言寫的,他講述的藝術史都很正確也很有情節感,對一般人是很好進入藝術的一本書。
《寫實主義》
這本是美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史研究者寫的,裡面提到人類藝術史上最早的當代意識,現在很多人對當代藝術做無限擴展,但並不是這樣。
一般當代藝術的定義是低現主義、後工業時代之後的東西,但如果我們放寬來看,以當代意識來界定的話,庫爾貝是第一位,他有著清楚的意識與脈絡,當時的藝術史都還在談論古典歷史宗教,他卻發出宣言說我不畫我看不到的天使,我只畫看得到的東西,這本書有研究19世紀中期的開始追求當代性的現象。

如果對藝術史有興趣的人,這本書不會太難,因為他的邏輯很清楚,只是如果要理解裡面的專業藝術史脈絡的對應,需要自己再去查一些資料,我們藏家讀書會裡,這本書是必讀的。
《不能賣掉畢卡索?:從賣書到賣畫,當代傳奇畫商的品味與靈魂》
這本書很好讀,是一個成功畫商跟收藏家的範例,是我當初推薦典藏出的,我2011年去瑞士的basol看到他的基金會非常感動,我在2010年創業,當時是做藝術顧問,內心時其實有很多疑惑也有些疲憊,但看完後我內心就沒有疑惑了。

在他的故事裡我看到一個成功的收藏家、藝術顧問跟畫廊的角色,他比較沒有經紀人的角色;他非常有文化使命,將傑克梅第等藝術家各100多件作品從美國帶進歐洲,並在瑞士成立傑克梅第的基金會,在亞洲沒有像這樣的角色。
但他非常辛苦,完全是白手起家,在一開始接手老闆的店時,甚至不知道老闆有負債的問題,所以一開始是負債累累,和他老婆沒有孩子,一生就是這些藝術品跟基金會,畫廊其實開銷很大,他好幾次都想將畢卡索的作品賣掉度過難關,但他老婆說:如果你賣掉畢卡索,同時也會失去我。
他們對於藝術的奉獻是能夠如此的純粹。
《雕刻時光》
這本書是塔可夫斯基導演的傳記,他將電影當成創作,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裡面談及他如何面對創作的問題。有記者採訪他:你已經是重要的導演(但電影始終沒有很賣座),你是否考慮先拍成功的商業電影,之後再回來做自己的興趣?

塔可夫斯基回答:對我而言,創作不應該有藝術跟商業之分,如果我先去拍商業電影再回來拍藝術電影,這種行為就像是叫一個小偷先去偷東西維持生存後就不要偷了。
這個比喻我非常的深刻,我幾乎是當成一生中的原則,人要記得自己的初衷,如果人遺忘或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到頭來會發現自己在做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即使用一種合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但早已偏離了當初所想,同樣的問題可以套用在畫家身上,在藝術的領域裡這是不對的。這本書後來將版權賣給大陸,現在可能可以找到一些二手書。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我研究所後到中環做藝術顧問,這是影響到我創業的其中一本書,我是一個習慣也喜歡重新檢視自己的人,這本書會讓人重新思考,我相信它在每個人生不同的階段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這本書獲得李政勇的大力推薦。書裏主張:藝術不可能真正屬於一般大眾,雖然現在有美術館可以消弭界限,能夠看跟領略是很有落差的。
而政勇特別舉出來的一句話:「藝術需要專心,但群眾想要散心。像是緩慢一書,”緩慢”當你在一個東西理待得越久越慢,你就浸的越深,或越難遺忘。而這是無法速成的。」
《現代人獲取精神糧食的方式》
一生中需要讀的好書不多,好書是永恆的經典,選擇很重要,我們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但如何獲得正確且有用的資訊?以往是媒體幫你把關,但現在很多問題,變成自己必須去多做功課,文化跟人文的東西要自己一點一滴去累積,沒有捷徑。

李政勇在最後比喻藝術品欣賞如人生,他說道:「人生並不是一場考試,我們都想要獲得高分,但人生每個選擇都會影響到之後不同的發展,所以這無法簡單化、無法速成,只能自己花時間去尋找了。」
執行編輯:李安
核稿編輯:郭芝妘
學習以”緩慢”的心和態度來過生活並看待自己的人生,甚至檢視自己的生命(意義),是沒法速成的,花越長的時間(用越多的初衷心)所習得、吸收並沉澱的東西往往是終生難忘,這也是速成的任何東西(藝術也一樣),即使是金錢成就(功名利祿)往往也遺失地很迅速,甚至忘得一乾二淨… 💖💖💖
愛因斯坦:凡事都應盡可能簡化,但不能過於簡單。 🙏🙏🙏
20170918
[阿們時間] :靜水智深,因為神的聲音就在那深度默然的靜水中 😇😇😇
訊息經節:「沒有默示,民就放肆。」(箴言廿九章18節)
=====================
要看見神,必須花工夫等候。時間在這裡是一個主要的元素。我們必須在神的腳前靜候多時,神才會把祂自己顯示在我們的心裡。一個波動的湖面是映不出什麼東西的,所以,如果我們要看見神,我們必須先安息在神的面前,把我們生活中的風波平靜下來。
看見神是最有能力、最能影響我們生活的一件事。看見神常會叫人的生活得到極大的轉變。
雅各在雅博渡口看見了神,就成了以色列。基甸看見了神,懦夫變成了勇士!多馬看見了主,疑惑變成了忠實!
開雷看見了神,捨棄了鞋匠的生活到印度去。李文斯敦看見了神,捨棄了一切跟隨主,進入非洲叢林。多少人都是因為看見了神,所以今天在地極宣傳福音,使人歸向基督。
靈裡全然安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其實神一直在與我們講話。什麼時候世界的聲音在靈裡消滅或低沉了,什麼時候我們就能聽見神的聲音。我們聽不見,是因為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喧鬧、急躁和愁悶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