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架、浪板,北美館X-site計畫再一次地見證了藝術常常是促使人們反思環境的原因|Program X-Site 2018 by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X-site計畫」發生在美術館戶外廣場,從「建築裝置」尋找其他多元美學的可能性。透過每年公開徵件,選出一件臨時性建築裝置,作為結合建築與藝術事件(Event)的體驗式空間。

利於美術館的龐大的建築,時常激發民眾對相關的議題頻頻關注關注。

05_《OO》局部圖1©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而今年獲選的「X-site計畫」,《OO》所指的到底是什麼?

透光的浪板,在寬闊的北美館平台上,兩個彎曲的圓柱空間。

而這兩座高聳的圓柱體建築裝置,在浪板透光的笑果之下,營造除了彎曲空間的視覺效果。而裡頭纖細鷹架,在自然光線之下,彷彿擾動了空間的結構平衡一般。

02_《OO》外觀圖2©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如此擠壓、與釋放的動態效果,就這樣把日常工務的視覺經驗,轉化至藝術層次。

 

《OO》這件作品,來自以「由建立普遍性中,揭露其獨特」(From Establishing The General to Reveal the Specific)為建築創作宗旨的大林工作室。

鷹架、浪板,對於長年身處於城市的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除此之外,再加上作品空間中3個擬人化名為「Bob, Stuart, Kevin」的泡泡動力裝置,藉著自然風力或裝置,吹出各種不同尺寸、形狀的泡泡。

10_《OO》局部圖6©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泡泡在巨大建築體和廣場之間壓縮、舒張的同時,也讓觀眾在兩個龐大建築體漫步游移、身在其中。這些日常材料構成這件作品的同時,也導出了脫俗且承載美術館因修繕工程而休館的事件。

09_《OO》局部圖5©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透過對於美術館修繕工程的轉化與想像,為我們帶來突破以往的身體經驗,為理所當然開放或公共性,注入一股叛逆、一個提問。

11_《OO》局部圖7©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透過機械裝置,讓氣流也變成彷彿可以肉眼看見的泡泡,是《OO》建築裝置的主體。它是如何在現暫關閉的巨大量體與廣場之間擠壓拉張?流動飽滿的泡泡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在這個龐大的空間?

「這樣的空間會是混凝土構造?鋼構?木造?這一切都指向了材料的重量感及時間感。」

12_《OO》局部圖8©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為 © 北美館X-site計畫之作品《OO》
13_《OO》局部圖9©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材料選擇上,雖然採用對建築師來說乘載鄉愁的鷹架與浪板,但嘗試轉化常民材料,卻讓它充滿意義。

特別對台灣人而言,再熟悉不過的鷹架、和浪板,是過往經驗裡與「美」無關的東西。

但在《OO》這件作品裡,PC浪板透光彎曲空間的視覺效果、纖細鷹架對空間的結構平衡的擾動,再加上FRP浪板也如同畫布、如顏料的材料質感,三者在光線調節下,空間與視覺交疊出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擠壓與釋放的建築裝置。

14_《OO》局部圖10©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 台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伴隨美術館裡維修的空調管道與隔熱材,電鑽敲打混凝土的劇烈聲響,透過樓板傳遞到心臟。閉上眼,在漆黑中,回想過往曾經在這裡存在過的空間與時間,下一瞬間影像具滅,空蕩的美術館裡只剩下空調氣流所發出陣陣的白色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