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少了什麼?——反思缺乏美術史學訓練的藝術高等教育現場

這幾年在藝術學門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藝術創作中,對於「介入」跟「實踐」的重要性被提高,但是這樣的「關注」可以帶來的效應是否被過度高估?

台灣約莫有二十間以上的視覺藝術教學單位(包含藝術大學與綜合、教育大學內的美術學院),每年報考視覺藝術創作的學生基本上數量都差不多,其主要的任務在於培養藝術家。

photography_taipei_london_art03
PICTURE/ 攝影兼調色 余梓勤 YU TZU-CHIN

至於每年從學院畢業,真正在後續道路上從事專職創作(包含一邊兼職一邊固定發表作品)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在這個前提下,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

選擇在研究所深造美術史(無論是東方、西方)的人都大幅減少。

 6816657939_f4e7ca256e_b

以台北藝術大學美術所藝術史組來說,最終考進美術史所的人數在近三年來從七人,降到五人,再到今年的僅有一人,報考人數目前尚不得而知,其他如中央藝術所、南藝大,教育或多個師範、綜合大學美術系所理論組等都有類似的現象。

 

基本上,選擇就讀中美史相關系所的學生基本上還是持穩,甚至報考藝術創作的人數變化也不大,但就當代藝術領域而言,西美史與當代藝術理論組通常相對容易掌握當代藝術範疇的現況討論。

photography_taipei_london_art01
PICTURE/ 攝影兼調色 余梓勤 YU TZU-CHIN

然而,西美史與當代理論的就讀人數在近年大幅減少變成一個特殊現象,帶來的結果將是在地藝術評論書寫的社群越變越小

這是為什麼?

先越過藝術文字傳播的未來,回過頭來看理論人才培育萎縮的現況,這個現象有很多種可能:

除了少子化的狀況外,今日對於藝術理論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可能在「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生產」、「跨領域」、「策展」等強調當代實踐的科系中被稀釋,當然藝術史或是藝術理論組是一個相對專精或是後者過於包山包海的分類,大範圍基本上都不脫「視覺文化研究」的範圍,但藝術領域內的史學研究基本上還是有其研究方法的特別之處。

photography_taipei_london_art04
PICTURE/ 攝影兼調色 余梓勤 YU TZU-CHIN

再者,究竟是我們無法在當代討論藝術的範疇內做史學訓練,或是各個學門對於歷史研究的興趣都降低?

歷史如科學史這樣要求跨領域研究的學門也有相似現象,他們認為史學可以處理的問題在今日可以用別的方式來解決,藝術亦然。這種對於新形式、或是與時代並進的要求創造了某種名為「跨領域」的幻影。

12_《OO》局部圖8©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為 © 北美館X-site計畫之作品《OO》

一方面,這樣的方向看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另外一方面來說,就藝術這樣相對古老的學科來說,不理解歷史或是忽略史學研究,似乎讓創作風氣顯得可以回應議題卻無法回應形式的問題,也許這樣講有點落入現代主義藝術的窠臼,但沒有史學研究的思維訓練,不免讓人擔憂現在的藝術也僅僅是當代現象而已。

Office_approx_21_x_14_cm-ABB18__Misc__General_Impression__PR_4155
圖為© ART BASEL 2018

的確,今日的藝術研究面貌很豐富,詮釋的方式也更多,舉凡從社會學方法、精神分析、影像理論、科技與技術哲學、人類學、現象學等等,所有跟人文思考相關的都變成今日藝術的研究材料與迫近的路徑去追索創作慾望,或跟人類存在相關的、無法被語言追上的種種,在這個狀況下,美術史僅僅變成學年必修課。

由於歷史研究是一直在更新的,沒有一個已知的過往在未來的回望中塵埃落定,所謂當代藝術指的不過是現今這個時代的產物,或更可以說是抗衡過往藝術媒材框架的一種策略。

photography_taipei_london_art04
PICTURE/ 攝影兼調色 余梓勤 YU TZU-CHIN

在這個意義下,究竟是台灣目前在藝術的高等教育的方向上要放棄美術史研究與推廣,又或是學院內的美術史研究藩籬,讓今日美術史的史學訓練跟藝術發展型態無法銜接。

(然而就現實而言,身處台灣作西方美術史研究基本上是沒有相應的資源(台灣藝術史又長期尚在建構中…即使被呈現也頂多是三學分的課。)

21743500_1828117520546818_1585832597675588498_o
PICTURE/ 攝影兼調色 余梓勤 YU TZU-CHIN

歷史是協助研究者或是創作者理解未來的一個重要的訓練。

在現在的藝術創造風氣中,學院教我們反思所有相關的人文歷史並作為創作材料,卻不重視反思關於藝術創造的歷史訓練,讓年輕的藝術修習者只記得藝術家是社會中的創造力神話,但在作品的創造與理解上都對約定俗成的作品創造公式習於套用,而不是理解今日的藝術型態從何而來。

19488632_1724521854239719_5390243430688868399_o
ART FORMOSA | PICTURE/ 攝影兼調色 余梓勤 YU TZU-CHIN

近年來在教學現場的體驗,讓我理解到沒有對於史學的訓練與了解,正在學習藝術的學生對於當代藝術形式至今的解放很難再往更遠的地方去探索。

也由於對於藝術歷史到今天的藝術的各種轉變的理解不順暢,讓年輕創作者不會往沒有答案的地方去,而是已經用當代潮流準備好的答案去拼湊自己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