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便利的全球化,真的讓全人類更幸福了嗎?過去存在著無數的當代藝術家對這個問題提出反思、甚至反諷。而「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這個展覽,由UCCA與攝影展覽基金會(攝影展基金會,簡稱FEP)共同組織,呈現了來自亞洲、澳大利亞、歐洲、非洲和美洲共120多位攝影藝術家所創作的250餘幅作品。
展覽聚焦於二十一世紀全球範圍內人類生活的發展狀況,由威廉·A。尤因(William A. Ewing)、容思玉(Holly Roussell)擔任策展人,共分為8個章節,帶領觀眾縱覽二十一世紀大規模、秩序井然的人類生活。
『蜂巢』
探索了當今世界錯綜複雜的城市網絡,人們所生長、更精確地來說『生存著』的城市環境中,隨著文明所逐漸發展出的群居與合作。

『一起孤獨』
著眼於社會關係的維繫與龐大的孤單,從勞倫·格林菲爾德作品中展現中學生之間親密關係的照片,和洪浩《我的東西》系列之一《結算2007年B》,藝術家洪浩用掃描儀掃描了他透過消費在這一年買到的消費商品。這些五顏六色的商品在畫面裡成了一份立體的消費記錄,試想如果個人生活完全按照消費社會的視角去拆解,會是這副樣子,擁擠又缺乏個性。

王慶松 2012年作品《工作!工作!再工作!》拍攝了商業辦公室裡的一群埋首認認真工作著的人們。照片裡的世界,如同陣時世界般,儘管空間明亮,但人們聞名的穿著、規律的空間陳設、潔白的色調,卻像是一間醫院般地麻木、偏執、瘋狂、生氣蕩然無存。

『流動』
這個章節彷彿見證了擁有科技技術的人們,在這後工業化社會中不斷加速的生產活動,雖然確實帶來便利與發展,但其實也同時不斷地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正如 Jeffrey Milstein 所拍攝機場航站作品呈現幾何美感的同時,卻透過俯拍讓人意識到這個日常的存在 – 機場,實際上既是一個由上千上萬人運營的巨大機器,也只是一個全球流動系統系統中的小小鉚釘。

『說服力』
而在當代消費社會中資本的力量,人們了解和『戰勝』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說服」。
舉例來說,好萊塢巨星和時尚品牌,透過「說服」消費者來達到比一般產品更奇高無比的商業利潤;甚至,被「說服」的消費者對世界的認知,卻亦是多半來自於此。此類作品展示了說服性語言如何滲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人類卻早已習於輕易地採信、被收編。
策展人策劃了Alec Soth的 “巴黎大皇宮”在此區 ,這件作品訴說著業者所創造出的宣傳,可能都是掩蓋著真相的過度說服,而負責製造影像的攝影師們,就是這種宣傳機制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見證者。

巴黎大皇宮是法國品牌香奈兒的御用秀場,攝影藝術家Alec Soth作品畫面中,是已故的香奈兒創意總監老佛爺在現場接受鎂光燈洗禮的場景,卻同時讓畫面左側出現探出的攝像頭,透過照片暗示著這是一個刻意安排出來的拍攝現場。
『控制』
人類創造秩序,甚至擁有解決爭端以及組織政治和社會結構的能力。然而,人類文明的聰明機器,受到嚴密地控制並維持每一個零件運轉。如果能夠正常運轉,就會因為被需要而被保留;但反之,如果不受控者,小零件就會被立刻遺棄。這一個區塊展示了人類多嚰善於建立秩序、組織政治、但如此高度文明卻缺乏最根本的人文關懷。
『斷裂』
Michael Wolf 作品中,擁擠在車窗前的東京通勤族,集體規律的生活,以及潛藏在個人精神中的衝突與不安。象徵著這種秩序可能隨時瀕臨瓦解,以及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動盪,雖然集體卻又充滿斷裂。

『逃離』
張曉的《海岸線No.216》拍攝了一群歡愉休閒卻又疏遠的人們,在海邊垂釣的情景。海岸線在張曉眼中象徵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同步』,一如隨著資本社會日益繁榮的娛樂產業,透過物質文明來提供廣大的人們期待放鬆、消遣、冒險,逃離常規的自由。然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就能因此而獲得解消嗎?

『下一章』
展覽的最後一個章節『下一章』,把觀眾的思考聚焦在二十一世紀,即目前正在形成的新世界。
日常生活和危機、工作和休閒、遷移和定居、思考和創造。這檔展覽邀請觀眾對從先前的文明中繼承而來的發明創造,與新出現的尖端發明創造進行反思,並見證新的情感與物質技術的誕生 – 這些技術可能延長人類壽命、消除貧困、讓我們與其他地球生物共存,也可能會引發戰爭和衝突,加劇不平等,乃至加速人類和其他物種的滅絕。
資本社會的這些文明與發展不會停歇,人們的自我反思亦應當如是。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 展期:2019.3.9 – 2019.5.19
- 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