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一詞,是一個所有人都知悉的名詞,過去常被用於描述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表演、社會活動、娛樂、信仰等傳統。這些傳統大多歷史悠久且迥然不同,然而它們仍被籠統地稱為「歌劇」,稱為這一(相對年輕的)西方模板的地方形式。
這種殖民歷史所遺留的簡單分類法促使我們重新反思歌劇作爲最高藝術形式的地位,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歐洲殖民歷史。

展覽《百物曲》感興趣的是, 隨著殖民時代的消亡和西方歌劇全盛時期的結束,上述的複雜性何以仍然生生不息。作爲平行討論,展覽也涵蓋了一個此前鮮有討論的問題,即歐洲古典音樂與其他音樂體系之間的關聯。同時,是次展覽也在更加寬泛的語境中,考察那些對我們的現代性想象至關重要的、不同的演出行爲。
歌劇空間中有關演出、控制、隱藏與抑制的衝突正是我們所面對的當代現實的核心,例如那些人造的『替代』真相、數字平行世界、個人身份的自我表演,以及在智能領域愈發顯著的新科技轉向。

因此,是次展覽以一種更加寬泛的方式來理解歌劇以及與它相關的「演出」與「舞台」等問題,並藉助這些術語來描述現今世界所想象並生成的合成風景。
同樣地,動物之靈也連接着當下依舊可見的古老信仰與一種充滿未來感的恐懼,即新形式的非理性與智能對未來的殖民。與此同時,技術世界繼續從不同物種的特性中汲取靈感,進一步強化著這種關聯。

參展藝術家從Julie Buffalohead、李昢、何子彥、Kelly Nipper、陶輝,到黃漢明、梁慧圭、楊深、楊嘉輝、趙仁輝等,無論在雙年展,或是藝術博覽會都不是令人陌生的名字。
該展覽廣泛地理解歌劇和相關問題,作為描述當今世界所想像和產生的合成景觀的術語。 同樣,動物精神將仍然非常現存的古老信仰與對未來的新形式非理性和智慧的高度未來主義恐懼聯繫在一起。
《百物曲》
- 策展人:康喆明、謝清
- 3月 23 – 6月 09, 2019
- Para Site藝術空間 ( 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6樓、22樓 )
- 參展藝術家:
- Kenojuak Ashevak, Shuvinai Ashoona, Firelei Baez, Julie Buffalohead, 李昢, 陳秋林, Ali Cherri, 張嘉莉, Narcisa Chindoy, Lok Chitrakar, Chto Delat, 崔潔, Juan Davila, Heri Dono, Ticio Escobar, 范加, Sofia Ferrer, Fifita家族, Chitra Ganesh, Beatriz González, 何子彥, 何博欣, Saodat Ismailova, Ilya and Emilia Kabakov, Alexander Kluge, 陸明龍, 林從欣, Euan Macdonald, David Medalla, Barayuwa Munuŋgurr, Ciprian Mureşan, Adam Nankervis, Kelly Nipper, Gabriel Pareyon, Gary Ross Pastrana, Tim Pitsiulak, Gala Porras Kim, Christoph Schlingensief, 孫先勇, 徐世琪, 陶輝, 王衛, 黃漢明, 梁慧圭, 楊深, Yee I-Lann, 楊嘉輝, 趙仁輝, Constanze Zik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