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得主,總是能在雙年展之後在國際舞台更上一層樓。而2003年,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謝素梅(Su-Mei Tse),便是以裝置作品《空氣調節》(Air Conditioned)拿下這項殊榮。然而近年來,為了進行大量創作而處在長時間的旅行,她也因此常在義大利、日本多地駐留,而這些新作即成為此次展覽《安棲》的源起。

展覽《安棲》,已經一路從盧森堡讓大公現代美術館 (Mudam Luxembourg – Musé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瑞士阿爾高爾美術館(Aargauer Kunsthaus)、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等地巡迴展出,最終來到臺北市立美術館。
策展人克里斯托夫・加洛瓦(Christophe Gallois)因應各地展出空間,為謝素梅的作品進行獨特的「編排」, 打造出因地制宜,兼具詩意與深意的觀展體驗。

可能乍看之下難以理解,但耐心體會後會發現,她在石灰石怪形孔洞中,嵌入尺寸、顏色都不同的礦石球。對謝素梅而言,這次展覽同名作品《安棲》(Nested)代表著「承載」與「被承載」之間的微妙平衡,可能是曾經深深刻印在人們腦海中的歷史,可能是過去一段難以言說的思想經過。

「安棲」一展,便是如此地將謝素梅的創作特質顯露無遺。
例如作品《藏石》,靈感來自中國傳統「供石」,過去中國文人們常將奇石放置在書桌,藉此沉思觀想或尋找靈感。《藏石》系列作品各個獨特,由樸素底座,襯托出石頭鮮明的形狀與紋理;而延續她為盧森堡讓大公現代美術館創作《藏石》、在余德耀美術館創作《藏石II》,此次展出,藝術家也特別為北美館製作了作品《藏石III》。


1973年,出生於盧森堡,藝術家謝素梅在小提琴家父親和鋼琴家母親的家庭背景薰陶下,成為一名專業大提琴手。不意外地,音樂自然地成為謝素梅作品中重要元素,甚至是一股召喚她創作的力量。
例如依附在一排枝幹光禿樹木上的槲寄生,即讓她聯想到標有音符和小節線的樂譜,她為這個畫面配上了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 1),串起《槲寄生植物樂譜》(Mistelpartition (Mistle Score))視覺與音樂結合之錄像作品。


甚至,聲音的缺席與沉默,也是她創作元素的一部分,例如在作品《白噪音》(White Noise)中,一張黑膠唱片在唱盤上不停旋轉,唱片的槽紋中卡著許多小白球,作品將音樂開始之前的「嘶嘶聲」轉譯成視覺,彷彿是「給沉默音量」,也提供觀者停頓的瞬間。


作品總是瀰漫著對時間、身份認同、記憶、音樂、語言等主題的思索,就像作品錄像作品《雪國》(Pays de neige (Snow Country))則是她2014年至2015年在羅馬駐村期間,在梅第奇莊園拍攝的作品。作品中,她正耙著前庭的碎石鋪面,象徵性地抹去前人的痕跡,宛如在整平畫布,為自己的創造力釋出喘息的空間,藉以回應該座機構所承載的歷史與藝術重量。
「這位個子嬌小的藝術家,她其實始終都在撼動某一種程度的巨大。而她處理的議題裡面,永遠都在處理著:抹去、重新建構、消失、重新出現的這件事情。」– 北美館館長 林平
》。藝術家與馬凌畫廊提供。Su-Mei-Tse-A-Whole-Universe-Pomegranate.-Courtesy-of-the-artist-and-Edouard-Malingue-Gallery.-.jpg?resize=860%2C574&ssl=1)
善於在作品中表現不同領域之間過渡與轉換的她,作品的形式簡潔,沈重的議題在他手中變得沈靜、深刻,美而平整。
謝素梅把許多對人們來說強烈且轉瞬即逝的經驗,變得清晰具體。就像由青銅鑄造連根拔起的《樹與根》(Trees and Roots)、新鮮石榴的《整個宇宙(石榴)》(A Whole Universe (Pomegranate))、兩株水生植物攝影《池塘》(The Pond),和15個形狀各異、冒出嫩芽的陶瓷馬鈴薯《每個馬鈴薯中的我》(Das Ich in jeder Kartoffel),都是從日常角度出發,探討植物與人類存在問題。
「希望透過作品,能擁有不同的眼光來看世界。」謝素梅(Su-Mei Tse)說。

就像謝素梅她自己所說:
「無論作品是如何經常在直觀、念頭、甚至是反思之間游移,它而最終都會回歸於美和沉靜。」

謝素梅:安棲 Su-Mei Tse . Nested
- 展期:2019.04.20-2019.07.21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D、E、F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