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順勢下去,脈絡會自己浮現。」民俗、信仰、與神:《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 Old Man.Fairy.and a Bit of Everything—TANG Jo-Hung @taipei fine art museum

「人無再少年」是藝術家在《老男》系列中的作品。

它來自於藝術家的生命體驗,邁入四十歲後的自我感知與客觀狀態,激發了藝術家在展場中為此系列題匾「人無再少年」。此展覽為睽違兩年期間歷經北美館休館的 2016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 – 黨若洪,重返北美館舉辦個展。

除了展出2016年獲獎《小神仙》系列發展之創作成果,也加入該系列前身《老男》與其他系列作品、構成個人風格鮮明的「a Bit of Everything(雜匯)」。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4)
《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 – 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這次展出的數件新作延續著獲獎的系列發展而來,但藝術家黨若洪說,自己並不刻意經營系列創作、希望能保有創作的多元與活性:

「一路順勢下去,脈絡會自己浮現。」他說。

黨若洪還說,自己每天創作前,都會騎車出門探尋創作元素。車程中的收穫並無固定,有的是抽象概念、有的是實體物件,還有許多城市裡的形色面孔,成為藝術家用以傾注創作的掠影浮光。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5)
《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 – 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許多觀察仔細的觀眾,興許已發現在黨若洪繪畫作品中獨特之處。在創作方法上,黨若洪多採用纖維板作畫,而使油彩筆觸痕跡鮮明,有如反映藝術家創作意念一般直率。

畫面中隱約可尋見與藝術家生命故事連結的題材,若有似無的關聯在畫面中構成虛實交錯的多重敘事。藝術家透過展覽命題與空間配置,展出大尺幅畫作並搭配深沉的展牆配色以營造氛圍,藝術家形容自己將北美館的展覽空間打造成「一個心靈的劇場」。

04_黨若洪_攬鏡自照的下犬式女神_影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一個在這次展覽的子題之一:《小神仙》系列,則是源於黨若洪偶然接觸民俗信仰與儀式的經驗,激發了藝術家對於民間神話的想像,經由藝術家的歧義解讀,將此發展為創作題材。

畫面中極具標識性的人物形象、搭配記憶轉譯為圖像語彙的組合,形塑出具有神祕色彩的系列作品。2016年黨若洪以該系列作品,獲臺北美術獎評審團推舉為當年度首獎,評審團代表林宏璋曾描述黨若洪作品:

「不僅僅是個人生命傳記的書寫,更是一個屬於在地的文化政治寓言。」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1)

在 2016年獲頒臺北美術獎之前,黨若洪一如以往地持續著的藝術創作生涯。

包含從2002年自西班牙薩拉曼加大學(University of Salamanca)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並於同年榮獲西班牙聖馬可獎(Premio San Marco)首獎,後於2005年獲得高雄獎首獎,2008年再獲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

藝術家黨若洪 ©北美館TFAM
藝術家黨若洪 ©北美館TFAM
「老男.雜匯.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場照 ©北美館TFAM 影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拍攝提供
「老男.雜匯.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場照 ©北美館TFAM 影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拍攝提供

由北美館所主辦的臺北美術獎,前身由「臺北市美展」演變而來,不僅是臺北市政府所主辦藝文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競賽獎項,其首獎更是目前臺灣單一獎項獎金最高額的公立美術獎項之一,且首獎得主可獲得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每屆都有眾多臺灣優秀藝術家參賽角逐。

針對本次首獎個展,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奠基於臺北美術獎期望觸發創作相關討論對話的精神之上,我們希望透過首獎個展將獎勵資源轉化為延伸對話、支持創作的長遠視野,陪伴優秀的臺灣藝術家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