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當懷有慾望能從容,不再是種道德掙扎」:《影·暴·性-錄像藝術展》@双方藝廊 “When our desire is no longer a sin.” Fuse– Video Art Exhibition

「展覽《影 · 暴 · 性 – 錄像藝術展》是一座華麗的官能舞台,搬演著最貼著肉身的慾想及其變形。」受邀展覽研究的藝評人沈伯丞說。

双方藝廊所推出的「影.暴.性」錄像藝術展,邀請了四組國內外藝術家,分別是:娜塔莉.杜爾柏格&漢斯.伯格(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瑞典)、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英國)、王俊傑(台灣)和蘇匯宇(台灣),由藝評人沈伯丞擔任展覽專題研究。在展覽作品中,藝術家們都透過影像及聲音的結合,探討著身分認同、性別意識、政治權力、流行文化、社會暴力、消費主義等當代社會議題,引領觀眾從多元視角觀看周遭的世界。

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 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
娜塔莉.杜爾柏格 (Nathalie Djurberg) 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
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 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
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 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

擅長使用綠幕技術和過度誇張的電腦特效,在妖嬌扮裝與華麗色彩的超現實世界中探討當今消費主義體系下所潛藏之慾望和恐懼。

「恰是在Rachel Maclean那虛妄的真實中,我們才得以領會NathalieDjurberg和HansBerg那絕對的虛構其實更為真實。」藝評人沈伯丞說。

在三分鐘的作品《病菌》(Germs)中,藝術家麥克林一人擔綱多重角色,精準地分析並描繪日常生活中消費者面對臭味、汙垢、細菌、病毒等的焦慮,並以擬仿廣告的形式,敘述現代人最終將被盲目的消費與偏執所吞噬。藝術家在作品中,利用塑造角色、身分轉換等幽默的方式,帶出消費主義時代所帶來的不安與恐慌。

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 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 作品Germs
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 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

而另一個關於的故事 — 《激情》,是從太空人「哈爾」出現在由陽具構成充滿慾望的碼頭開始。三位水手激烈的爭奪與鬥毆,接著的死亡讓激情消失地無影無蹤。

這是王俊傑的作品《激情》,這是一個關於狂想者日常生活的墜落,這件作品也曾在 2017年在台北舉辦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展出。當時,在展場中寬闊的空間裡,觀眾被這件龐大錄像作品包圍的同時,也被展場中的淺水相隔開來地望著這件充滿慾望的作品。

「那高度謳歌同志身體與性愛的影像,在這個後LGBT時代裡,不再是晦澀、苦楚甚至帶有憤怒的道德控訴,而僅僅是螢幕裡歡愉過度的肉體。」沈伯丞說。

曾在 2017年在台北舉辦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展出《激情》
曾在 2017年在台北舉辦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展出《激情》
《激情》劇照-02.jpg
王俊傑的《激情》劇照

如同片名,「激情」不僅僅來自於肉體的慾望,更是生存能量的動力。

作品受德國導演法斯賓達1945-1982霧港水手》1982、法國導演高達1930-的《激情》1982和美國導演庫柏力克(1928-1999)的《2001:太空漫遊》1968 等電影之影響,透過重新詮釋與解讀,藝術家將「慾望」寄附於「影像」上,呈現創作的激情如愛慾給人存活的動能。

王俊傑的《激情》劇照
王俊傑的《激情》劇照

甫獲第17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得獎作品《唐朝綺麗男(1985,邱剛健)》,是藝術家蘇匯宇,以「補拍」形式所創作的錄像作品。

「『補拍』成為了藝術家填補歷史、政治、道德禁忌中那永恆的懸缺,最具創造性的模式。」藝評人沈伯丞說道。

The Glamorous Boys of Tang(1985, Chui Kang-Chien), video installation_short film, 2019
The Glamorous Boys of Tang(1985, Chui Kang-Chien), video installation_short film, 2019
003
The Glamorous Boys of Tang(1985, Chui Kang-Chien), video installation_short film, 2019

作品靈感自1985年由知名詩人與劇作家邱剛健首執導的長片〈唐朝綺麗男〉,蘇匯宇並不是把作品重拍,而是擷取原著的奇幻精神睇接續其脈絡發展,把當年原著裡,因為受限當年審查或市場因素而刪去的激進與激情場景,透過新的資源、影像技法,賦予創新想法推進原作的影像潛勢。

「一方面身體和性慾,直覺地挑動了觀者的視覺及認知刺激;令一方面卻又在這高度的視覺刺激中,隱藏了其背後價值辯證和批判。而後者唯有在專神凝視中,我們才終於發現:

「在藝術家的「補拍」(Re-shooting)中,乃是某種突穿那些假道學、政治正確乃至於虛矯倫理價值禁忌的利刃。」

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和漢斯.伯格 (Hans Berg)的作品《人無需是房屋,腦中即有廊道》(One Need Not be a House The Brain Has Corridors)
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和漢斯.伯格 (Hans Berg)的作品《人無需是房屋,腦中即有廊道》(One Need Not be a House The Brain Has Corridors)

隨著鏡頭遊走於無止盡的走廊,再加上迷離詭譎的音樂…,這是藝術家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和搭檔電子音樂藝術家漢斯.伯格 (Hans Berg)的作品《人無需是房屋,腦中即有廊道》(One Need Not be a House The Brain Has Corridors)。

藝術家運用物體、聲音和畫面創造了既奇幻又現實的動畫世界,讓觀眾隨著鏡頭遊走在走廊裡,詭譎的音樂配上遊走於迷宮中的泥偶,塑造出驚奇卻無法逃離的幻境。伴隨著聲音與影像的交錯,藝術家將「影像」轉化成為一趟內在的探索歷程:

歷程中,藝術家將所有關於人類的慾望:暴力、性誘、戀物及敗金等,全化為一個個泥偶,呈現在觀者眼前。

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和漢斯.伯格 (Hans Berg)的作品《人無需是房屋,腦中即有廊道》(One Need Not be a House The Brain Has Corridors)
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和漢斯.伯格 (Hans Berg)的作品《人無需是房屋,腦中即有廊道》(One Need Not be a House The Brain Has Corridors)

 

影.暴.性 -錄像藝術展 Fuse– Video Art Exhibition

  • 日期:2019.08.17-2019.09.21
  • 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
  • 藝術家(依英文姓氏排列):娜塔莉.杜爾柏格(Nathalie Djurberg) & 漢斯.伯格(Hans Berg)、瑞秋.麥克林(Rachel Maclean)、蘇匯宇、王俊傑
  • 專題研究:沈伯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