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們不了解的是,至今仍被大部分人類所懼怕,簡稱 HIV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其實在最初,就只是一種黑猩猩病毒。
在二十一世紀,人們遵循民主式公共衛生的教育策略,公民們採取自我保護措施、避免落入父權及專制,使用乳膠避孕套為掩護,以實現自由與理想。然而,在種種脈絡的發展之下,健康彷彿是德性的證明,疾病被視作墮落的證據。我們是身處在如此「多疑的社會」——
既使再多研究、和具影響力的專業人士告訴社會大眾:「疾病只是疾病,而不屬於任一群體」,然而至今,相關的隱喻及污名卻從未停止。

在一九〇八年的某日,非洲喀麥隆東南部地區的叢林裡有位獵人,或許是為了向部落證明自己,亦或是為了養家糊口,他參照著後世推估最可能的劇本,在獵捕的過程中因黑猩猩的反抗而受傷。那道傷深及肌膜,但獵人並沒有進行處理,因為血液傳染疾病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並不存在。而他,在宰殺獵物時,也絲毫不介意自己的傷口混入了黑猩猩血液。
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進,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在新宿主內適應、進化、走向興旺昌盛。

SIV 滲透各種人類接觸網路、依循際遇入侵人類社群,它不再是一種黑猩猩病毒,而是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新樣貌在八〇年代向世人揭示自己的存在,以及後工業社會自稱對少數與弱勢寬容同情的虛假,道德譴責者將其視為上天派遣的瘟疫,專屬於個人或群體的報應。
這個名為《瘟疫的慢性處方》Interminable Prescriptions for the Plague 展覽由台北當代藝術館與社團法人臺灣感染誌協會共同主辦,由《宿主計畫 (Humans as Hosts)》計畫主持人劉仁凱進行策劃,並與台灣數個HIV(愛滋)倡議機構與團隊共同合作,邀請國內外藝術家、研究者於該議題中進行探索及揭露。把 MOCA Cube、廣場、電視牆及大廳,讓展演活動解析展題,企圖透過藝術跨越疾病,與參與民眾協同建立雙向交流平台。
展覽閉幕將於世界愛滋日(十二月一日)發生,在對話、致敬與歡慶中落幕。

劉仁凱《小樹之像#1》攝影作品中呈現一位遮蓋紅布、纏繞燈線、雙脣咬著雪松木的人像,像徵感染者內心抱持著羞愧、不安全與苦痛。羅智信的洗手台過濾裝置作品《像是顆濾心,物質穿越過你便成為你的一部份(暮光之城)》,擷取自電影「暮光之城」中的對話,表達大眾文化中對於血液的痴迷。同時電影中,女主角哀求男主角將她轉變(感染)反映了:
人們真正的恐懼來源其實是「未知」,而不是魔鬼本身。
陳敬元《起源》作品追溯HIV病毒的誕生及其如何介入當代人類社群,以符碼圖像描繪出對於疾病的各種想像。《擺盪:無盡找尋》互動裝置是由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與鄭任翔共同製作,收錄愛滋病毒感染者的聲音素材,錄製關於自身生命、想法及心理狀態的對答,傳達給陌生的彼端,期待鬆動彼此間因病毒造成的隔閡。

莊志維《感染系列:共棲》作品藉由人造燈管與植物間的生長變化,比喻成病毒與寄生物種的關係,反應兩種相異材質間美麗又殘忍的曖昧關係。李紫彤《帕斯堤貨幣:自動交易機》假設一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性質的仿生貨幣,觀眾可自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交易所領取手環,與另一名參與者至當代館展場共同掃描條碼,即可進行交換與投資,藉此想像將疾病標價後,會如何被討論使用?
醫學史學家羅伊・波特(Roy Porter)曾宣告「發生性行為不必負責任的日子結束了」,在所有公民皆視自身為單一血清個體的如今,無論感染與否,所有人似乎都對這場有感的「瘟疫」產出了一套與之共處的「慢性處方」。

潔西卡.惠特布德 (Jessica Lynn Whitbread) ,北美和全世界HIV賦權運動中最突出的女性領袖,在這次展覽中協同艾利森 · 蜜雪兒 (Allyson Mitchell)的作品《幹(!)陽性女性》是具有雙重意義的直述句,使用如此直接粗俗的言語,是希望女性感染者可以掙脫醫療衛生、政府政策和意識活動的枷鎖。
畢七月(J Triangular)《全世界都在看》錄像作品源自於對HIV女性感染者的關注,並引用愛滋病解放力量聯盟 (ACT UP) 的標語,透過媒體再度對抗汙名並提倡安全性愛的重要性。《太空約會》影片是潔西卡.惠特布德 (Jessica Lynn Whitbread) 協同摩根 · M · 佩姬 (Morgan M Page)共同製作,藉由兩名女性穿著太空裝甜蜜約會,試圖進行「安全到沒有感覺」的性愛,以搞笑、帶有超現實的拍攝手法,誇飾呈現一般大眾對於疾病傳染的過度恐懼。
瑪格麗特・范・庫克(Marguerite Van Cook)《尚未入葬/持續等待》影品中一位位身穿華服的女性手裡握著鋤頭,似乎在挖掘掩蓋的動作,如同隱瞞的概念,表達出我們向他人隱瞞秘密時,也是對自己有所隱瞞。

展覽期間亦有系列放映計畫,詹傑劇作紀錄《愛滋味》,劇情以一名愛滋感染者輔導老師出發,重新看待校園內愛滋汙名化與性侵醜聞風暴,最終將所有受牽連者捲入其中。
編劇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以記錄片形式找尋一位曾創立收容感染者之家的創辦人馬密,在收容之家被檢舉解散後,後人憑著訪問者的記憶重新思索真相。鄭淑麗《體液∅》則是最新科幻實驗劇情大作,以賽伯龐克科幻式酷兒寓言體探討數位科技時代病毒、性、駭客、用藥,以及監控體制的陰謀。
以上三部影片的創作者當日播映後都將出席映後座談,活動時間及報名方式請上當代館官網查詢。

《瘟疫的慢性處方》Interminable Prescriptions for the Plague
- 展期:2019/10/5 – 12/1
-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Cube戶外貨櫃空間、廣場、電視牆、活動大廳
- 參展藝術家:布拉德・沃爾隆德 Brad Walrond、陳敬元、簡莉穎、莊志維、伊蓮娜.拉德利Elena Redaelli、台灣感染誌協會、潔西卡・琳恩・惠特布德Jessica Lynn Whitbread、畢七月、劉仁凱、羅智信、李紫彤、林季鋼、瑪格麗特・范・庫克 Marguerite Van Cook、鄭任翔、鄭淑麗、台灣露德協會、詹傑
- 協同創作藝術家:艾利森.蜜雪兒 Allyson Mitchell、爾德鴻 Katharina Eckert、摩根.M.佩姬 Morgan M Page

【放映與系列座談】
第一場|現+發聲2019|愛滋的法律處方—十二與二十一號
- 日 期|10/06(日) 14:00-16:50
- 主持人|陳威圻/社團法人臺灣感染誌協會秘書長
- 講 者|張正學/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前秘書長、社團法人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社工員、楊貴智/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律師
第二場|《愛滋味》紀錄放映暨映後座談
- 片 名|《愛滋味》劇作紀錄|2015|95分鐘
- 日 期|10/13(日) 14:00-17:30
- 主持人|劉仁凱/「瘟疫的慢性處方」策展人
- 講 者|詹傑/《愛滋味》編劇
第三場|《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紀錄放映暨映後座談
- 片 名|《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劇作紀錄|2017|150分鐘
- 日 期|11/3(日) 14:00-17:40
- 主持人|劉仁凱/「瘟疫的慢性處方」策展人
- 講 者|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編劇
第四場|《體液∅》放映暨映後座談(18禁!入場時須出示身分證明)
- 片 名|《體液∅》劇情片|2017|80分鐘
- 日 期|11/30(六) 14:00-17:00
- 主持人|劉仁凱/「瘟疫的慢性處方」策展人
- 講 者|鄭淑麗/《體液∅》導演、李紫彤/「瘟疫的慢性處方」參展藝術家

【專家導覽】
- 第一場|杜思誠/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政策推廣部主任
- 日 期|10/13(日) 13:00-14:00
- 第二場|杜漢祥/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暨感染科主治醫師
- 日 期|11/03(日) 13:00-14:00
- 第三場|喀飛/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
- 日 期|11/17(日) 17:00-18:00
【展覽工作坊】
轉變與新生─新肌實驗室
- 授課藝術家|伊蓮娜•拉德利 Elena Redaelli、爾德鴻 Katharina Eckert
- 第一場|10/06(日) 15:00-18:00
- 第二場|10/12(六) 14:00-17:00

新肌實驗室─共有服裝創作坊
- 授課藝術家|伊蓮娜•拉德利 Elena Redaelli、爾德鴻 Katharina Eckert
- 日 期|10/19(六)-10/20(日) 14: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