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在我自己的國家,放映我的作品」金棕櫚獎泰國導演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於北美館展覽「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 The Serenity of Madness in Taipei Fine Art Museum exhibit until 3.15.2020

「我無法為了我的國家,對自己的做品進行自我審查。」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說。

這位金棕櫚獎得主,甚至說他不會在自己的祖國泰國放映他自己的作品,因為他擔心這會與執政的軍政府發生衝突。過去二十年來,阿比查邦一直以深具反思性、非線性的作品,探索信仰、記憶與重生,手法多汲取家鄉泰國東北一帶的敘事傳統。

13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納布亞魅影》,2009。錄像截圖。Kick the Machine Films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納布亞魅影》,2009。錄像截圖。Kick the Machine Films 提供。

「無論我製作什麼電影,我都不想向泰國觀眾放映,因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沒有真正的自由。我不希望我自己處在身為一個電影導演,卻仍必須行使自我審查制度的狀態。」阿比查邦說。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出生於泰國東北的孔敬市,大學時期主修建築,後赴美至芝加哥藝術學院修讀電影製作。2000年,其首部長片《正午顯影》即以融合紀錄片與虛構敘事之特殊手法驚艷影壇;後續拍攝之《極樂森林》、《熱帶幻夢》亦前後於坎城影展獲獎,2010年,更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得第63屆的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而近期在台北開幕不久的展覽「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是紐約國際獨立策展人聯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 ICI)製作的國際巡展,由格拉西亞‧卡威望(Gridthiya Gaweewong)所策劃,展出阿比查邦1994年第一部實驗影片,到拍攝於南美洲的最新計畫,媒材形式包括短片、錄像作品、影像日記、攝影輸出以及文獻素材,呈現出豐富的創作光譜,帶來藝術家不同於劇情長片的作品面向。展覽現已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展區展出至2020年的3月15日。

18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電力先生(致雷·布萊伯利)》,2014。燈片輸出。藝術家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電力先生(致雷·布萊伯利)》,2014。燈片輸出。藝術家提供。

阿比查邦作品中的故事,反映了各種文學和電影類型,包括科幻、冒險、神話,以及美國實驗電影,融合為其獨特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他的劇情片、實驗計畫涵蓋著日常生活與超自然元素的描寫,從個人記憶、甚至到稍縱即逝、靈異神怪的元素相互交織同在一處,透過作品談的不只是他的意識,還有關於歷史的流變。

一如眾所皆知地,阿比查邦對泰國政治與社會現實的關懷,也時常可見於其作品之中。

他的影像作品《無名的力量》(Unknown Forces)正是一部向2006年處於政治動亂之中的泰國及國內同胞致敬的作品。同時,他也把這件作品獻給與他同鄉的建築勞工們,他們風塵僕僕地在城鄉中各個工地之間奔波,促成泰國房地產蓬勃發展的榮景,卻也長期困在社會階級制度當中,被拒斥於政治參與之外、失去發聲的權利。

10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灰燼》,2012。錄像截圖。Kick the Machine Films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灰燼》,2012。錄像截圖。Kick the Machine Films提供。

而作品《煙火(檔案)》(Fireworks (Archives)),則是藉由記錄薩拉鬼窟佛像公園裡的動物雕像隱隱訴說背後的故事。

這個公園座落在泰國與寮國邊界上的小城——廊開(Nong Khai),創辦人 Luang Pu Bunleua Sulilat以幻想、民間故事、政治神話為根據打造這些雕像,宣揚佛教教義。六O年代冷戰時期,創辦人被控為共產黨員,遭到政府壓迫而被迫流亡寮國,而這些充滿地方色彩的雕塑仍原地駐在,儼然成為其抗爭的象徵。影片中,演員在暗夜中熟稔自在地走在園區,一面拍照、一面放煙火,在光影中嬉遊之際,記憶亦被再次編目建檔。

06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煙火(檔案)》,2014。單頻錄像裝置、玻璃。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煙火(檔案)》,2014。單頻錄像裝置、玻璃。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除了電影作品屢創佳績,阿比查邦亦多次以其攝影、錄像等創作參與國際雙年展,從 2001年的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2004年釜山雙年展(Busan Biennale)、2006年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到 2013年的沙迦雙年展( Sharjah Biennial)及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以及2012年卡塞爾文件展。

而這一次在台北的展出,可以見到的是藝術家透過不同規格的攝影設備所進行拍攝的嘗試,其中例如三頻錄像裝置作品《提牧》(TEEM)便是由以手機拍攝而成、作品《灰燼》(Ashes)則使用電影相機,實驗性十足

09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灰燼》,2012。錄像截圖。Kick the Machine Films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灰燼》,2012。錄像截圖。Kick the Machine Films提供。

數篇「影像日記」為其近年以隨身攜帶的數位相機製作的速寫和手記,如長期合作的演員在鏡頭前回憶過往夢境的片段、雨季時分的家鄉風景、拍攝長片的田野調查記錄、藝術家父親身受療程的畫面等,其中幾篇後來啟發了敘事長片的創作

展覽除了短片、錄像作品與影像日記之外,更另有數件燈箱及攝影作品,以及珍貴的文獻素材,包含長片《熱帶幻夢》、《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之劇本原稿、啟發藝術家故事創作的文本如《能記憶前世的男人》、《布萊伯利故事集》等。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原始記憶》,2014。燈片輸出。藝術家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原始記憶》,2014。燈片輸出。藝術家提供。

從伴隨朋友、家人、長期合作夥伴的私密世界;以至捕捉抽象的經驗維度,藉光影書寫時間、空間、精神之間雜然錯置的詩意;最後以關注家鄉社會現實的創作為重要終章。

阿比查邦以其空間直覺打造出一個作品相互對話的影像劇場,北美館邀請觀眾一起做一場遊走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影像幻夢,展覽展出直到來年2020年的3月15日。

03_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備忘:海邊的男孩》,2017。單頻錄像裝置、圓形投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備忘:海邊的男孩》,2017。單頻錄像裝置、圓形投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 The Serenity of Madness

  • 展期:2019.11.30 – 2020.03.15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