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年這個藝術博覽會依然興盛的一年中,畫廊整年度的最大支出就是藝術博覽會,比例高達總額的 23%,達到46億美元。
儘管藝術博覽會是如何地不可或缺,2020 年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導致大型博覽會、畫廊們紛紛提出線上展廳項目時,甚至連未受疫情影響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也首度推出數位項目。此時值得瞭解一下,過去線上銷售的成績與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原因是什麼。根據《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去年 2019年一整年中,含古董在內藝術品的線上銷售額,估計總額為 59億美元,同比 2018年下降了 2%。

換言之,其實線上展廳在2020年之前就已經多方展開。然而,在2020年以前,曾透過線上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又是如何從實體藝術活動買家轉變到線上藝術品買家呢?
在嘗試解答以前,其中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對那些在 2019年裡進行線上銷售的畫廊們來說,線上銷售的接觸到的新買家佔銷售總額的 57%。而對於第二級市場,拍賣行中實施線上銷售時的新買家則是從去年的 5%攀升到總銷售額的 34%。這些數據讓藝術界了解到:尋找新買家,是畫廊們在 2019年中提出的最大挑戰。
舉例而言,儘管介於疫情期間,蘇富比剛於 4月份舉行的「當代藝術網上專場」更錄得超過 1,000萬港元總成交額,創下香港蘇富比歷來新高。該值超越低估價逾三倍,甚至比 2018年首個當代藝術網上專場增長670%。同時,蘇富比拍賣會也更加成功地拓展客戶群,超過 30%的買家是新客戶,40%以上的競投者為 40歲以下的年輕藏家。
![[Artwork on Taipei Connections of Taipei Dangdai ] Inoue Yuichi Kei, 1962 Frozen Ink on Japanese paper 121.5 x 111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so Gallery](https://i0.wp.com/theartpressasia.com/wp-content/uploads/2020/04/Inoue-Yuichi-Kei-1962.jpg?resize=720%2C792&ssl=1)
然而,根據《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的研究指出,雖然有高達 77%的畫廊透過線上交易,將原本相距超過 1000公里的買賣雙方聯繫起來,但其中大約有 18%,双方僅相距不到 500公里,而其中更有 11%兩方相距不到 50公里。
尤其在歐美地區,這樣的距離可說是非常靠近,幾乎可以便利地直接造訪畫廊實體空間,而觀眾卻選擇在網上購買藝術品,其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因為千禧時代的用戶,對於網上購買一切生活所需是非常習慣的。
根據同份報告指出,千禧一代的高資產淨值收藏家,是最常使用線上管道的用戶。
其中,有高達 92%的人曾具有線上購買藝術品的經驗,這聽起來並不失道理,因為千禧一代正是生於網路時代中,相對其他族群可能更習慣於網上購買一切所需。
另一個可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信息是,不分國境地平均竟有高達 61%的高資產淨值收藏家曾使用過社群媒體 Instagram 購買藝術品,這個狀況可能在歐美地區較為稀鬆平常,在新加坡的數據則是 29%,台灣的數據則是 38%。
然而,我們或許會好奇儘管,能接受僅透過網上瀏覽,就在網上購買藝術品等不屬於一般生活用品的用戶,願意付多少在連見都沒有見過一面的藝術品?答案是:在千禧一代的高資產淨值收藏家中,有 36%的人會為願意對線上瀏覽的藝術品支付了超過 50,000美元;其中,也有 9%的人花費了超過 100萬美元。

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造成劇烈影響以前,人們或許難以想像 2020年將無預警地失去了一年一度豐盛的藝術季,迎來被迫蔚為風潮的諸多線上展會。
經過一系列關於線上展廳的報導,我們或許可以了解到,過去透過線上方式購買藝術品的觀眾具備特殊輪廓,其中甚至有高比例的機會,能透過線上的方式接觸到新的買家。因此,當我們嘗試在 2020這個非常時期中推出線上展覽時,倘若對觀眾使用習慣、背景缺乏足夠了解,那麼線上展覽則是可能與普通生活日用品購物網站無異。
線上銷售究竟有無未來性,透過數據似乎已經解答了。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在瞭解傳播工具性質,以及其乘載資訊的方式,並了解接收者因何而認可資訊並購買,才能透過適當的工具,將美好的藝術內容精準地帶給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