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文化,從傳統技藝、名勝古蹟、街道美學等各類別,身處於當代社會的人們滿是想法。尤其,近幾年在台灣掀起各式各樣對於美學的討論後,對於古蹟的重視、街道之美的定義討論隨之而來,然而,因文化而製成的獨具特色的項目,還有什麼?
你是否曾想過,花園、園林也是文化產物的一環嗎?園林,由於它對在地氣候的依賴使,它們難以被


自開始造物以來,人類就一直在創造人造環境,不論是透過經濟開發
展覽由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執行總監兼策展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策劃,展覽匯聚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藝
「一園六季」展覽分別於兩大場地,包括 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兩層以及香港Soho House大型展覽空間展出,將在今年 12月展開的2020年加德滿都三年展,亦是由 Para Site藝術空間的執行總監及策展人康喆明擔任藝術總監。


加德滿都三年展原為三年一度的『加德滿都國際藝術節』,自 2017年3月24日至4月9日的第三屆開始正式更名為『加德滿都三年展』,皆由 (Siddhartha ArtGallery) 的 Sangeeta Thapa 創立,期待將尼泊爾打造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國際藝術界交融的重要城市。
「我不想只專注於華麗的事物。 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我認為藝術的目的不僅僅是裝飾。它必須講述這個國家的故事並反映時代。」Sangeeta Thapa 曾說。
而在加德滿都三年展開啟之前,多個場地

而「一園六季」展覽名稱,其實是源自尼泊爾國王 100年前在加德滿都建造的一座英式花園。它記錄了傳統加德滿都谷地的六個季節變化,然而隨著時代變遷,
「花園,其實與其他藝術形式和文化習俗類似,
這種造物創作會因文化而異。 」
在「一園六季」展覽聚焦現代圖像與物件製作的關聯。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的是:透過各種文化和元素,來探索物件製作的歷史和技術,從地圖製作、藥物治療甚至是以花園作為文化文物。然而,在過去,儘管從事有關民族語言和殖民研究博物館的人員近年來已積極嘗試定義文
除了地理、環境等因素外,園林這樣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難以透過片面翻譯來詮釋,同時也是因為不論在現今、或未來,人們在詮釋花園、園林這樣的文化製品的同時,也須具備對自己文化的判準能力。例如,在花園中哪些是具有脈絡的文化產物?要了解深入其中,更是須如展覽所呈現地包含了人類各式技術,以及人們是如


「一園六季」匯集當今活躍的多重美學和宇宙學派,
透過探索製圖的族譜,「一園六季」就代表性和藝術語言進行討論。

- 展覽日期:2020年5月16日(六)至8月30日
(日) - 展覽地點: Para Site藝術空間(香港鰂魚涌英皇道 677 號榮華工業大廈地下及 22 樓)
-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星期日 | 下午 12 時至晚上 7 時(星期一,星期二與公共假期等休息)
- 參展藝術家:Pacita Abad、Korakrit Arunanondchai、Bibhusan Basnet & Pooja Gurung、張恩滿、Mae Clark、Mary Dhapalany、Patrizio Di Massimo、Izmail Efimov、Naufus Ramirez Figueroa、Charles Gaines、Dominique Gonzalez-Foerester、Julia Mage’au Gray、Sheroanawe Hakihiiwe、郝量、Andrew Thomas Huang、熊輝及韋邦雨、Sudhira Karna、曲淵澈、Emma Kunz、林東鵬、劉窗、劉國松、Madhumala Mandal、Rebati Mandal、Britta Marakatt-Labba、 Ana Mendieta、J.D. ‘Okhai Ojeikere、Uriel Orlow、潘律及王博、Antonio Pichilla、John Pule、 Komal Purbe、Ashmina Ranjit、Citra Sasmita、Ekaram Singh、蘇詠寶、Batsa Gopal Vaidya、Brittney Leeanne Williams以及楊沛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