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地,如今家家戶戶吃粽子、立蛋、甚至舉辦滑龍舟競賽的端午節,擁有眾多歷史典故,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屈原為國捐軀的故事。富有如此愛國情節,端午節更成了臺灣戰後第一個被放進教科書裡透過教育傳達思想的節日。
愛國思想能夠觸發什麼行動?在歷史上,許多藝術家為此投身激進運動,ART PRESS 簡提要過去曾經發生過的 3個見證藝術與政治參與的激進現代藝術運動:
1. 黑人文化
近期因「佛洛伊德事件」而引起軒然大波的種族議題,引起全球關注。而可想而知地是,這已經不是頭一次人們倡議關於黑人的文化與生活相關議題了。在1930年代的法國,「黑人文化運動」就這麼由三位非裔詩人共同倡導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這三位非裔詩人分別是艾梅‧塞澤爾(Aimé Césaire)、里昂‧達瑪斯(Léon Damas)和利奧波德‧塞達爾‧桑戈爾(Léopold Sédar Senghor)。透過創立學生報《黑學生》(L’Étudiant Noir),他們在1935年的創刊號,便是激烈地回應西方對黑人文化以及在文學上的解讀。這群人在當時的政治傾向是馬克思主義,但倡議的則是對於非洲價值的推崇,在非裔詩人桑戈爾的詩作裡,遍佈著對於黑之美的歌頌。

2. 孟加拉畫派|1900年代
談到孟加拉畫派,就一定會提到曾在1924年和泰戈爾一起拜訪中國的印度孟加拉畫派畫家鮑斯。從鮑斯的畫作中,便可觀察到該時期和過往傳統孟加拉藝術截然不同。
孟加拉藝術,大抵上可被分為佛教時期、伊斯蘭時期、和18世紀至今等三個時期。18世紀末,孟加拉成為歐洲殖民地,歐洲文化傳入孟加拉,影響了孟加拉的線當代藝術,以至於爾後在 20世紀初時,出現了期待復興印度古文化的孟加拉畫派。
「我們不愛印度,我們熱愛英格蘭郊外風光,歌頌資產階級的安穩繁盛,當我們科學更加進步,不再提起藝術,並因此能夠與歐洲競爭之時,便代表我們已擁有這種繁榮。」斯里蘭卡文化理論家阿蘭達‧考馬拉斯瓦米(Ananda K. Coomaraswamy)曾說。
他認為印度已成為帝國的奴隸,並嚴正地發表相關論述。在當地,加爾各答國立藝術學校的藝術家們,也是反帝國主義爭論的重要力量,領軍人物為阿巴寧拉斯‧泰戈爾(Abanindranath Tagore),其實就是思想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侄兒。在他的倡議下,和藝術家們群起提倡一種強調運用東方技法、拒絕西方影響的現代藝術。

3. 加爾各答團體|1940至1950年代
比孟加拉畫派更加往前推進,難以想像在二次大戰期間的 1943年,一群年輕藝術家在加爾各答匯聚,作為堅定的革命派和反殖民主義者的同時,也激進地討論著印度繪畫所面臨到的危機。
「加爾各答團體的核心成員,因為同樣對該地區近期的社會政治災難感到憂慮而走到一起,這包括飢荒、暴亂和次大陸分裂後的難民危機。」佳士得專家 Nishad Avari 說。
可以想像的是,當時大部份的藝術家都曾受過孟加拉畫派的訓練與影響,而這些藝術家也認為印度藝術應該反映國家的狀態。當時核心團體成員含蘇布‧泰戈爾(Subho Tagore)、苟思(Gopal Ghose)及帕里托什‧森(Paritosh Sen)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