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才能擺脫公共景觀的美學災難?執行時 3個常見實際情境分享,專訪李依樺與偶得設計陳怡彰 (下) About our public architectonic art and landscape: Interview with director I-Hua Lee and founder of Oude Light Kyle Chen. (II)

關於何時才能擺脫公共景觀的美學災難?已經看過(上)集的朋友,或許可以理解這背後形成的部分原因。

而關於改善,這除了是大部分從事藝術、文化、美學機構共同的心願之外,這個議題,對幾乎是台灣唯一致力於推廣「光環境」的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來說,更是擁有不少心得、和許多過去嘗試改變的心路歷程。「你說高跟鞋教堂到底好不好,如果和我們所謂比較優質的光環境來相比的話,兩者不同的是一個用了比較均值性的燈光,一個用比較『五光十色』的燈光。」偶得設計陳怡彰說。

2013年點亮台南風神廟,台灣首座光之廟宇,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13年點亮台南風神廟,台灣首座光之廟宇,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1. 當客戶對美的看法與你想像不同時:

相信對同樣從事設計產業、藝術規劃的朋友來說,碰上堅持希望採用「五光十色」選項的客戶/業主,並不是太鮮少見的事。從公部門、到私人空間、以及企業承辦的大型活動,這樣的狀況層出不窮。而萬一碰上了,客戶/業主對景觀藝術與美學的想像是『全彩變色橋樑』的話,陳怡彰認為理解業主可能希望尋求有相對『快速』效果的方法:

「其實這就像,有一段時間裡,全彩變色橋幾乎被認為是該地縣市『先進』的象徵。它對主事者來說,是種『立竿見影』的效果。」陳怡彰說。

在(上)集中,我們提到「人類的眼睛,對顏色的變化、閃爍的是比較有感受的。」

但這樣的『有感』倘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常駐的建築、公共藝術與景觀中的話,這樣還有吸引人目光的效果在嗎?「倘若這要發生在一年 365天裡的話,這真的值得被討論。」陳怡彰說。進一步地來說,倘若全台的橋樑都是全彩變色橋,例如全台的公園都是極為相似的樣貌,那麼人們對這樣的存在會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嗎?對民眾來說,「搶眼」真的比「舒適」重要嗎?

「其實對民眾來說,只要民眾覺得去了這個空間舒服、平常多了一個地方可以去,儘管他不知道為什麼也是沒關係的。」陳怡彰說。

2015年嘉義表演藝術中心,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15年嘉義表演藝術中心,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 大量辦理相關主題藝術節、藝術活動有助於推廣美學?

除了常駐於生活中定點設施外,倘若透過辦理藝術、文化大型活動是不是一個推廣藝術、美學更有效率的方式呢?例如常態社會中包含國慶、元宵等各式慶典,這些是不是一個相對比較快速表現的方式?包含透過光節、光藝術主題大型活動來倡議具美學深度的優質光環境,對於整體環境有正面的影響嗎?

「一定有幫助,但老實說,主事者無法去期待透過辦幾次活動就可以『徹底』改變什麼。」陳怡彰說。

「其實,這跟整個時代進展與社會有關,從前待過紐約,我了解到美國確實是對於空間需要經過照明設計這件事的理解,是相對普遍的。」陳怡彰說。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多光相關的大型節目與慶典,而談到辦理大型光節、光相關藝術活動對於整體環境有沒有幫助時,過去在寶藏巖光節有豐富經驗的李依樺表示:「其實推廣、倡議優質的光環境,會比辦理光節更難。」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於 2017-18年與泰安國民中小學合作,進行藝術教育課程,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於 2017-18年與泰安國民中小學合作,進行藝術教育課程,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光藝術節只是一時,光環境卻是每日、每夜的進行著,但光環境卻比較不受到重視嗎?

身兼總監與孩子母親的李依樺也認為,除了街燈外,人們居住城市裡公園的照明也是其中之一個值得嘗試進化、改善的區域。她指出,倘若公園到了晚上就變得過於陰暗而讓人減低想前往散心的想法,那麼?

設計師陳怡彰在談話中提到,其實這幾年越來越多公部門,願意把經費放在夜晚的節慶。其中原因脈絡是,倘若當地政府希望來城市拜訪的人們,夠在這個城市留到晚上的話,箇中經濟效益必定是相對於民眾單日遊來得高。也就是,倘若城市中夜晚有特定活動,讓其他城市訪客必須留到晚上,那這樣的促進城市觀光的方式,對周邊的住宿、飲食等效益相信也是有所幫助的。

「你不會希望一個城市的夜裡,馬路上永遠都只有路燈照亮人行道。」陳怡彰說。

「節慶相對容易,因為其實只要給他們看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民眾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接受度。但若是光環境改善就比較不容易了。例如基金會先前為在地做的『點亮淡水禮拜堂』,雖然有很多民眾覺得感受不一樣,但還是有民眾覺得感受不到哪裡不一樣。」

2015年舉辦寶藏巖光影工作營,規劃寶藏巖全區照明(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15年舉辦寶藏巖光影工作營,規劃寶藏巖全區照明,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3. 倘若極力投入推廣與改善,但卻換來業主/民眾覺得『無感』?

在過去基金會曾經在各地實施『點亮計畫』,從在地教堂、到各縣市的特定景點,透過改善建物的光設計、以及整體光環境,讓人們每天所處的環境、每天會經過的地方創造視覺改變,但困難的是,這興許太日常了,並不像節慶一般地讓人們相對容易「有所感」。

「畢竟這是一個感受性的、氛圍營造的事情,因此本來就很難很具體的、客觀的去說明到底有什麼改變,那我覺得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做一些讓觀眾有機會嘗試去感受。」李依樺說。

「鑑別力,是需要透過在人腦中累積足夠的資料在資料庫裡,才比較有足夠的機會去鑑別。多看,才有辦法從中比較。如果你永遠都在洞窟裡看著同樣一個東西,你可能真的很難體會得出。」陳怡彰說。

「因為這跟其他藝術作品不一樣,也許他沒有感覺特別好,這也不是壞事啊,那代表他生活中在相似的環境裡,這絕對是好事。」陳怡彰認為,專業人士通常會期待一般民眾能夠認知、認識、甚至認同光環境的營造、認同這需要去找到專業人士去做。

2013年點亮台南風神廟,台灣首座光之廟宇,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13年點亮台南風神廟,台灣首座光之廟宇,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談到透過一點一滴的實踐時,我們不禁忍不住地問從事照明設計的陳怡彰,以及致力於推廣、擔任從中溝通重要角色的李依樺,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促成改變,在專業人士的心內,究竟需要多久時間呢?「50年吧!」陳怡彰說。

「但值得樂觀的是,這幾年對美學的討論積極,以及網路讓資訊的普及化對改變和進化是有幫助的。以前是只有透過書本、電視,現在不一樣了,這幫助了我們快速累積我們的資料庫,說不定會更快一點,不能的話那就交給下一代去做。」

「只要不放棄思考更好的可能性,且目標正確的話,總有一天會走到一個里程碑。」陳怡彰說。

而在眾多專業人士與對於改變有所期待的民眾積極之下,對妳/你來說改變成真的樣子是什麼畫面?「一直做節慶式的、一直做好看的東西,那有沒有機會讓這些東西回歸到生活。讓我們和家人生活的環境可以更舒適、更好看,這是我們所期待的。」李依樺說。

2017年點亮池上穀倉藝術館(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2017年點亮池上穀倉藝術館,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疫情之下,人們在經歷過長時間的「盡可能多待在家」的非常時期後,相信大多數人已能體會到,其實人們還是需要、也會想要走到住家以外地方的。「節慶的時候,或許需要有熱鬧的感覺。但回到生活裡,你還是會需要可以跟你一起生活、讓你感到舒適的好的光環境。」陳怡彰說。

「好看就是耐看,因為耐看就是你承認也接受他就是你生活當中的一部分,你可以長時間的在這個空間,那他或許就能辨別出什麼是適合的了。」陳怡彰說。

「而教育這件事情,其實就是要讓人們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適合』的。」陳怡彰說。

「節慶雖然只是一時的,但他往往象徵了一個地方的樣貌。其實兩個東西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一天,大眾能不再把光環境理解成燈光秀,甚至有機會在他的生活當中應用,更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對我來說那就足夠了。」李依樺說。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 李依樺,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 李依樺, Courtesy of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大家要去『在意』這件事情,我們的在行才有意義。」陳怡彰說。李依樺對於未來改變的想像是更加貼近生活,而陳怡彰則是呼籲設計師透過倡議讓民眾認同照明專業,他引導試想:倘若設計師再怎麼專業,但人們卻無法認同這樣的專業,那麼『專業』可能面臨沒有存在的價值,那專業者從何有力氣繼續下去。

「雖然光『看不到』,但你其實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教育、來引導發現這件事情是重要的,就像空氣,你看不到,但空氣如果不好的話,那一定對人們有害。」陳怡彰說。其實回過頭來討論,教育還是最重要的。

 

相關閱讀:何時才能擺脫公共景觀的美學災難?從光節、光環境談美學教育,專訪李依樺與偶得設計陳怡彰 (上) Intervie with director I-Hua Lee and founder of Oude Light Kyle Che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