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藝術展覽,通常給人什麼樣的刻板印象?可能讓人有壓力認為「必須看得懂才能去」、必須充滿知識性、或是一旁有繁多的展覽文字、背景資料等著你?
這一次,由張君懿擔任策展人的展覽《給火星人類學家》,則是希望觀眾不帶任何成見的看。首先,她以「網頁」作為展場,「線上為主、實體為輔」作為策劃方向,邀請國內外共 15 位藝術家共同展出 17件線上作品與 19件實體作品。
「展覽必須是實體為主,線上只是資訊補充,這件事情也是我們看藝術時的成見之一。」策展人張君懿說。

展覽名稱之所以會叫做《給火星人類學家》,是因為策展人想邀請觀眾去想像,假想如果有一天,火星人登陸地球,藝術家們希望留下什麼線索給來到地球的「火星人類學家」,以及你能否像是來自其他星球者不帶任何地球人成見地去看這個展覽呢?
這個舉辦在新北市藝文中心的展覽,其實是新北市立美術館落成前的首波當代藝術前導展,新北市文化局邀請藝術家/策展人張君懿策劃,集結了 15位國內外藝術家參與。
其中包含賴志盛、何采柔、陳萬仁、李明學、王雅慧、齊簡、謝佑承、徐瑞謙、時永駿、牛俊強、郭文泰(Craig QUINTERO) × 河床劇團、克羅德・克羅斯基(Claude CLOSKY)、杜利安・高登(Dorian GAUDIN)、澎葉生(Yannick DAUBY)、與艾瑞克・瓦提耶(Eric WATIER)等共同參與。

然而,這個展覽想表達的並不是「實體」不重要了。而是,倘若你有機會來到實體展覽,這裡有一些線索可以讓你和在線上、在手機裡看到的作品遙相呼應。實體展區分為三大區塊,寬敞明亮的第一展覽室、川堂以及光線幽微的第二展覽室。
其中,寬敞明亮的第一展覽室包含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20200804》,作品以長達五十公尺的紅色線路,切割了寬闊明亮的長型展場,劃出了一道道框景,線路尾端的燈泡遙遙呼應著藝術家在線上呈現的作品《20200610》裡不停落下的燈泡,還有隨著白天晚上皆有不同畫面的樣貌。觀眾還可以嘗試著透過滑鼠和線上的作品產生關係,讓觀眾體驗這個徹底「線上為主」的展覽。

第一展覽室已包含了藝術家賴志盛的《手紙》從展場高處垂掛而下,隨風飄動的紙卷與其線上作品《輕舟》裡微動的水紋遙相呼應。藝術家陳萬仁則在現場留下一只發光的LED平板燈,提供了他的線上作品《I’M LITTLE BUT I HAVE BIG DREAMS》中的度假場景,一盞永不熄滅的光源。
而就在連接第一與第二展覽室之間的川堂天花板上,懸掛著賴志盛的作品《輕風徐來》。吊扇扇頁上白至灰黑的漸層色彩,扮演了一亮一暗兩個展場間的過渡角色,與他的線上作品《消長》中的電腦等待標誌一唱一和。

或許你曾經思考過,在疫情之下掀起風潮的線上展覽的意義與角色是什麼、以及線上展覽是否只能是徒勞無功。而這一個徹底以線上為主體的展覽,則是提供了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議題。《給火星人類學家》線上與實體展區,即日起至 9/28於官方網站以及新北市藝文中心同步上線。
【給火星人類學家】完整線上觀展點擊這裡:https://tinyurl.com/y5eub8nl
【實體互動特展】展期資訊:
- 展出日期:2020/08/04-09/28
- 展出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62號)
- 策展人:張君懿
- 藝術家:賴志盛、何采柔、陳萬仁、李明學、王雅慧、齊簡、謝佑承、徐瑞謙、時永駿、牛俊強、郭文泰(Craig QUINTERO) × 河床劇團、克羅德·克羅斯基(Claude CLOSKY)、杜利安‧高登(Dorian GAUDIN)、澎葉生(Yannick DAUBY)、艾瑞克‧瓦提耶(Eric WA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