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管是寂寞經濟日益興盛,各式各樣的『無痛社交』、『租借陪伴』等各種需求逐日高漲。這不僅只是新時代現象,往往也反映了現代人親密關係的某種普遍現象。
「可能我不知不覺的,畫出了一座偌大城市的孤寂。」20 世紀美國寫實派大師 Edward Hooper 曾說。
ART PRESS 編輯部選在情人節這天,搜集了 5個嘗試在作品中表達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與孤獨的藝術家與其作品,不管熱愛藝術的您今日是否有另一半一同過節,人與人之間情感與其意義,無論是不是情人節,都值得反思並謹記在心。
1. 美國攝影師 Gregory Crewdson
蕭瑟空氣當中,人與人之間聚首但卻疏遠;靜謐的家庭氛圍中,身體靠近但卻毫無情感交集。作品以劇畫攝影(tableau photography)著名的攝影藝術家 Gregory Crewdson,一直以來嘗試透過揭露日常生活中,例如看電視、與家人相聚在客廳等看似稀鬆平常、被人們富有溫暖期待的日常活動,但作品中人物卻是彷彿喪失一般地活著。
靜謐的生活之下,盡在不言中的冷冽所展現的卻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情感失調。
2. Edward Hopper
這名在 20世紀相當著名的繪畫畫家 Edward Hopper,除了專於寫實繪畫之外,同時他的作品更是以描繪都市人們孤寂無奈的樣貌廣為人知。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 1942 年繪製他的代表作品《夜遊者》< Nighthawks> ,認為人人都是孤島的他更是曾說:
「到最後終究還是一個人。」
他的作品,影響了後來許多藝術家,甚至受到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上加以致敬。從攝影雙人組 Clark et Pougnaud,到前述的 Gregory Crewdson接受其影響腎鉅。每每人們嘗試透過藝術反思現代生活、偌大繁華都市裡情感空洞、情感失能時,總是不會忘了將他納在討論範圍內。
3. 法國藝術攝影雙人組 Clark et Pougnaud
雙人組創作者 Clark et Pougnaud 的作品,不僅只是攝影,同時也融合了繪畫、實物模型、攝影。
他更曾以 Edward Hopper 的作品當作自己創作主題,拍攝了一系列作品《A tribute to Edward Hopper》(致敬愛德華霍普),在這系列作品中,儘管運用的創作媒材不同,但卻同樣的訴盡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脆弱性。
4. 超寫實主義藝術家 Tony Matelli
眾所皆知地,疫情期間人們毫無選擇的必須保持適當社交距離。而這位藝術家 Tony Matelli 的超寫實雕塑,在疫情期間呈現於紐約長島的 Alone Gallery 中的作品 “Josh“,其張力與逼真程度,一如往常地震懾著觀眾。這一個極盡逼真的人形雕塑,半睜開的眼睛,像是邀請前來觀看的觀眾一同嘗試體驗同樣的呆滯,以感受孤獨。
當你感到孤單、孤立時,這樣的感受所象徵的是你承受著遭受遺棄、遺忘的感受?還是,其實那是一股希望能擺脫世界的束縛、渴望真正的自由的期盼?
5. May Parlar
你也期待擁有歸屬感嗎?在作品中,嘗試透過攝影、行為藝術、雕塑、裝置藝術等媒材表現思想的藝術家 May Parlar,許多作品蒙蔽了人物臉、表情,同時特別強調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各種不和諧的孤寂處境。
以下這組作品為例,便是他嘗試透過影像合成,呈現超現實的畫面,藉此想談談人類歸屬與疏離之間的關係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