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宇宙間的我們,共同承擔著責任。也見證了我們的行為,是如何影響著他人。」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說。
最簡單的道理,或許往往也是最難真正體會的。我們從兒時的課堂、課本裡,早就知道宇宙是龐大的、萬事萬物都生長在宇宙中。但或許是偌大宇宙,讓人們往往忽略、誤以為宇宙間無論有生命與否的事物,無論相隔多遠,都是相關聯的。「這是所有活著的人類、動物和無生命的物體們,皆所共同擁有的。」Tomás Saraceno 說。

根據宇宙學模型,我們的宇宙是在巨大尺度的結構下成長的。對此,宇宙學家也提出了一個理論,在眾所皆知的在宇宙大爆炸後,整個宇宙構成一個有結有線的星際網絡,星系團之間的星群互相連結,又被稱為「宇宙網」。對於這位來自阿根廷的藝術家 Tomás Saraceno 來說,這樣的宇宙網的論點,正是他嘗試透過實驗型的藝術創作,以交織的蜘蛛網探索背後哲思,將視野拉至浩瀚宇宙。
「這種相互關聯的網絡,是如何從沿著整個字符串網絡延續的單個字符串中產生出來的,形成了您正在行走的網絡……聆聽耳膜上的空氣,相互依存的節奏和水平在振動,希望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行星和外層空間。 共享空間上的蝴蝶效應……」Tomás Saraceno 說。

為什麼藝術家選擇透過蜘蛛網作為表現媒材?蜘蛛,是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一億兩千萬年的生物,蜘蛛透過構築錯綜複雜的絲網,感受最微小的振動來和彼此或獵物交流。
曾經在其他城市、國際頂尖美術館中看過他作品的朋友們,不管是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 雲城市 Cloud Cities 》、還是疫情之前在阿根廷薩利納斯蘭德斯湖,由韓國團體防彈少年團BTS 贊助共同呈現的藝術
「希望我們可以找到另一個可供選擇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生態的做法來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而非改變人類的氣候和生態環境。」

這樣的哲思,新冠肺炎時期,人際互動的樣貌悄悄改變,社會結構、系統的變動問題也在近日被提出討論。文心藝所(文心藝術基金會)繼上一檔思索現實及平行世界的 Alicja Kwade後,處於全人類危機的同時,這次則是透過由阿根廷藝術家與其作品,邀請觀眾一同理解、建立一套全新的社會責任思維。
托馬斯認為,蜘蛛網如同一個微型宇宙網,串聯生物與生物或生物與非生物、跨物種的合作溝通,形成有結構型的社會系統。在此次文心藝所所呈現的展覽裡,展出 Tomás Saraceno 經典的巨型裝置,所有藝術狂熱者必定能一眼認出地:那個以模擬蜘蛛絲的繩網,讓觀者透過觸摸的方式感受振動,進而與空間、與彼此連結及共鳴。
如同下方的展場實際影像地,每一位來到文心藝所的觀眾,都能親身體會身在 Tomás Saraceno 經典裝置作品裡頭的感覺。而相信每一位熱愛藝術、也珍惜藝術作品的觀眾,都能在全新感受藝術家作品的同時,也能遵守由文心藝所發佈的【展品互動守則】,詳細守則請見本文末。

這件經典裝置作品,最早是源自大型裝置藝術作品Algo-r(h)i(y)thms(演算(奏)法) 的一部分。當時,Tomás Saraceno的 Algo-r(h)i(y)thms作品,其實是為他在 2018年時的ON AIR個展所設計的,那是托馬斯受到巴黎東京宮全權委託所舉辦的個展,也是他到目前為止的最大型企劃案。
正如影像中的觀眾一般地,作品的模組被固定在展廳的地板、天花板和牆壁上,彷彿是一幅巨大的蜘蛛網。並邀請身處其中的觀賞者藉著四處漫遊,且觸及絲線產生聲音而與藝術作品同樂,就像是人們自己彈奏樂器一般。而固定在地板上的絲線附有專門定製的麥克風,可以記錄下觀賞者觸及絲線時產生的振動。
這是一個讓人在觸碰過後,仿佛身為人的五感,都脫離不了作品『共振』的體驗。
這些當你身在作品之中時殷觸碰所產生的振動,則是會引發電腦軟體指定發出的音調,且放大不斷振動的絲線在空間中產生的聲音訊號。觸及不同的絲線產生不同的音調和聲音,將絲網轉變成一種樂器。此外,作品同時還配置了另一套包括振盪器與超低音揚聲器在內的裝置結構。換言之,它也會因為觀賞者觸及絲線後,而產生振動,為此等聲音體驗更添一種物理上的感知作用。

而在《宇宙共振-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個展》裡,展品中也包含有關於未來建築以及運用空氣動力學的作品,呈現薩拉切諾對環境可持續性議題的見解。如同他在藝術表演《Fly with Aerocene Pacha》項目中,呈現《Aerocene Pacha》飛過大地時所倡議的『綠色見解』,即是氣球上書寫著:
「水和生命比鋰更有價值。」。
「我們如何才能再次以從前相同的方式乘坐飛機旅行呢?我們能改變空中旅行的方式嗎?如果我們的旅行變得更具可持續性,那麼未來的藝術展應該在何時與何地舉辦呢?」在疫情一度重擊人類社會的同時,Tomás Saraceno曾經這樣地追問著,這些我們依然待解的問題。

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的 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現於德國柏林生活與工作。並非只專注藝術學門的他,在生涯中也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德國學習藝術,更是在 2009年時參加了美國NASA的國際空間研究計劃。這些跨領域的經歷將創作結合了美學、建築、科學、環保訴求,讓藝術和科學不再分離,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為什麼世界其他地方的生存狀況,也同樣值得遠在他方的我們關注?藝術家 Tomás Saraceno 認為,我們應該學習、關注生態學原理,將其作為不同文化、地區同居的系統,了解合作原則的必要性,在我們所生存的宇宙裡,尋求屬於人類未來生存的解答。

托馬斯·薩拉切諾-宇宙共振 TOMÁS SARACENO-Cosmic Resonance
- 展期|2020/ 7/25 – 10/18 10:30-18:30
- 地點|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 180 巷 10 弄 6 號)
- 展品互動守則:
1. 進入展覽空間請慢步輕走,嚴禁奔跑,注意腳邊黑線
2. 嚴禁穿鞋上平台,請拖鞋並穿襪子上平台
3. 平台上最多五人互動,體驗時間為10分鐘
4. 請用觸摸的方式輕觸粗黑線,勿用撥彈的方式互動
5. 請觸摸粗黑線,勿碰作品內部細線結構
6. 線尾的細線為高品質麥克風,請注意腳邊勿踩到麥克風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