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發現,這裡沒有屬於這塊地應該有的養分。」林鴻文說。
長期住在台南、從事藝術創作相當多年的林鴻文,對他來說,無論身在哪裡都能做作品。甚至,在專訪過程中他更是回憶道,當年自己連當兵的時候都在想辦法做創作。林鴻文談起他常和學生說的話:「如果不想畫,不要找藉口。」他比喻就算沒有筆、甚至手被綁住,難道這麼一來就無法創作了嗎?他認為一定不是這樣。至於該怎麼做?他除了強調創作得靠自己想、得全靠自己之外,他更談到了「創作和有沒有身處在台北無關。」

台灣藝術界近 30年內的時間裡,林鴻文都有著豐富的參與,從1983年北美館開館,到逐步越來越豐富的國際交流狀態,都是他創作生涯曾經歷的時光。而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的他,當我們詢問到為何不想繼續留在台北時,他說:
「因為我關心的是土地,但那個時候的台北市真空的,大量的去吸收外面的東西。」林鴻文說。

正如藝術家林鴻文的環境裝置創作,以西南沿海受颱風雨及大浪摧毀的蚵架竹板及漂流木為主要素材,巧妙結合影像裝置,引發人們對環境的關注,體現對世界與生態環境的察覺與反思。身為經歷過民歌年代、解嚴年代的藝術家,對於林鴻文來說,創作和生活不僅分不開,甚至創作的過程也無法不去思考台灣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這塊土地的人們,面對眼前的一切該如何是好。
「要了解那個年代,台灣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政治發生什麼事、經濟發生什麼事,如果真的只看藝術的話,你看不到腳下的這塊土地。」林鴻文說。
林鴻文的作品沒有明確的符號或具象的描寫,其抽象繪畫源於與自然的直接接觸,經由直覺與自發性的筆觸,以大膽、細緻、薄塗、流暢的色彩,將稍縱即逝的一想一念轉譯到畫布上。
「記得小時候會坐在水塔上,看別人在幹嘛。看他們的這些社會行為。」林鴻文說。
從看電影、走在路上時看街上的人、坐在車裡往窗外看,都在思考著眼前的事物和人、以及他們內心可能會有的轉折,對他來說這都數創作,除了睡覺之外腦袋停不下來。「置身狂飆時,可以波瀾處變不驚,照見一片死寂波瀾無痕,卻是內心戲澎湃激昂,彷彿眼前盡是重彩設色、布景奢華而千姿百態人物聯袂華麗登場的經典劇。」謝佩霓說。

1961年生於台南,早期為南台灣新風格畫會代表人物。1982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現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為台灣重要當代抽象藝術家,亦是台灣從事環境藝術策展與創作的先驅。
林鴻文的作品,往往將真實的內心感受與面對社會情境所產生的反應,透過抽象的創作語言表達。雖然不使用明確的符號與具象的描寫,卻由衷回應了在天、地、與四時之間流轉的人生,從對家鄉台南的在地關懷開始,拓及對世界與生態環境的深刻覺察與反思。
「洞悉這樣日常悲劇色彩的文化人,同理心使之無法旁觀他人之痛苦。」謝佩霓說。
從八〇年代的作品偏向物質形式的抽象探索,素材的實驗觸及影印機、描圖紙、石膏、電路板、油墨、壓克力板、樹脂、五金、麻布等,到九〇年代開始創作大量的平面繪畫、金屬雕塑與環境裝置。
金屬雕塑裡的狂飆思維,透過鐵雕轉化維度,將鐵片緩速焊接成型的身體勞動平衡了繪畫時的心智節奏,保留鐵材素樸本性待時間予它自然氧化,用細膩的意象與心象語彙,敘述著日常生活中的感知與對天地的觀察。「很多人看我的畫,看到畫都誤會以為『林鴻文畫畫應該都在喝酒』,其實沒有。畫那個不能喝酒,必須很理性。」林鴻文說。
「即使四下沒人當聽眾,甚或旁人駑鈍充耳不聞時,他便會說給自己聽,即便與自己對話,秉持的專注一模一樣,熱情毫無減損。」謝佩霓這麼形容林鴻文。

而這一次的展覽,難得一見完整呈現林鴻文創作的多元面向之外,還呈現了近三年的抽象繪畫及金屬雕塑精選。展名「倏忽是一種介質」,則是取自藝術家面對外在世界的內在感受捕捉,林鴻文的創作來自於當下生命狀態的凝視,從感覺和印象出發,藉由不定的形式與即興的線條及色彩,交織出巧思造化的畫面與造形。
「藝術創作,應該要講的是:腳踩的這塊地,到底是什麼。」林鴻文說。
「倏忽是一種介質」林鴻文個展 “Medium of Reified Immediacies” Lin Hong-Wen Solo Exhibition
- 展覽日期:2020.09.05-2020.10.17 (周二-周六, 10.30-18.30)
-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 Double Square Gallery(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 學術研究:謝佩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