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很常會覺得,自己做的東西都很獨一無二、很特別,把藝術想成是種創造之路。」賴志盛(Lai Chih-Sheng)說。
在藝術家賴志盛(Lai Chih-Sheng)眼中,彷彿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事物,並非如此理所當然地歸屬於人們的功勞。他從畫畫、到閱讀美術史、人活在這世界上時常受到他人的影響與啟蒙等舉例,一如他的作品裡,往往不是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一件巍巍之物,而是在現實世界裡本來就存在、甚至是一直都在人們身旁但卻始終未能被眾人所重視的東西裡,找到新的觀看方式。
「如果我們可以去承認,這個空間、這些原先就在現實裡的東西,加在我們創作裡面時,會讓現實產生一個不一樣的魅力,這可能會比我們去單獨做出什麼,還要來得有辦法去感染人。」賴志盛說。

正如一臨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時,會先看到眼前這一道牆取名為「向一堵牆學習」,這是藝術家來到金馬賓館限地製作的最後一件作品。上寬下窄的牆面,並非是藝術家為展覽所特別造的,而是金馬賓館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原有的,再加上陰影處,給人某種像是傾斜的感覺。「不一定是被特別創造出來的,可能是我感覺出來的,由我去給出一些提示。」
「藝術通常是比較規格的、比較穩定的,但在這之外,我會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透過這裡的空間,有機會讓人對於藝術品或是作品框架看法,可以有一些鬆動。」賴志盛說。
《賴志盛:繞梁》展覽現場,除了左側展間展出最新限地製作作品外,右側展間更是展出了過往 9件擁有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展覽履歷的經典作品。其中,門口更是展出著一件 2008年的錄像作品「兜風」(Airing)。影像中,拍攝大部分在台北居住者一定相當熟悉的台北中山北路,大街上的熙攘行人叢中,一席席白紙從天飄然而下。然而,卻無人注意,唯有孩童注視、仰望。
往左側展場裡走,展場空間最深處的一道牆,約莫視覺高度處有著ㄧ攤滲水的水漬,水漬未乾的狀態。那是賴志盛此次展覽的另一件作品《逗留II》。運用冷氣機運轉時產生的能量與物質變化,於水泥牆上創造不停「漏水」的痕跡,提式關於無用與有用之間的價值識別。
「怕水的,不是牆壁,而是油漆。」賴志盛(Lai Chih-Sheng)說。
滲水在多數人的現實生活記憶裡,是件麻煩、令人討厭的事。然而,這並不是我們常見老舊建築的破敗常態之一。如此滲水的狀態,是藝術家透過安裝特殊裝置,讓冷氣機運轉的過程中,將「廢水」顯現在牆面上,以某種樣貌不穩定的狀態反反覆覆、乾了又浸濕。「不穩定反而是創作的機會,我倚賴的,是怎麼樣找到一個新的關係。透過現場、透過環境、甚至是機制。例如那些看起來很精緻、好看的東西,但我給的方向,可能是有抵抗這個思維的。」
「我希望找到一個方式,一個抵抗這個世界原本的方式。不然藝術沒有任何作用,他只可以是一種表達。」賴志盛說。

「我並不想把藝術品物質化。」賴志盛說。
「單薄的東西、無用的東西、以及被人們使用過後就變成垃圾的東西…都不是那麼穩定的東西,他們都牴觸著美術館的規格化。」對賴志盛來說,許多日常裡被人們習慣忽略的、被正是他所關注的。從過往在空廠房以一百塊磚頭砌成一直頂天花板的長柱,或是以海菜水填補廢棄民宅一處地板凹窪成就水平,直到如今北美館一片環形場域讓人得以在每一道跨越後,讓新樣貌躍然於眼前。
他並非討論著善、拋棄、道德,而是思考著在眼前的現實世界裡,除了大部分人們正在前往的方向外,還有沒有機會找到更多新的方向?那樣的抵抗,並不為了什麼。「創作不是美化,而是找到新的方式去溝通,才有可能有新的感覺。」賴志盛說。

正如作品《𨑨迌/Linger》在展場裡兩面相望的落地窗前設置整片PE膠膜,那是工地施工時,隔絕灰塵、或油漆意外濺撒時會用到的膠膜,通常用完即丟。在兩片半透明的材料上,藝術家再於輕薄透光的膠膜上分別落下「𨑨迌」與「Linger」二詞,柔軟的膠膜隨著空氣流動來回搖擺、發出沙沙聲響,提示觀眾空間裡存在卻不可見的元素。
賴志盛作品中的低限現實,以及那每每充滿勞動、耗費、甚至徒勞無功的作品,興許給觀眾帶來些許的精神提示,抑或只是為了傳達某種領會。「我覺得創作很重要的,首先第一個是這很像在玩一個遊戲,它比較不是對外的,而是對自己的。」
「一種對你自己來說,一個比較不需要去在意現實的交換或對價關係,純粹只是你覺得這個事情是好玩的,在任何階段都是。」賴志盛說道。
這樣也可以?這或許是許多觀眾,頭幾次看到藝術家賴志盛(Lai Chih-Sheng)作品時的內心想法。
以近期展出來說,從北美館三樓《接近》(Closer)的,日前台北藝博期間展出台灣藏家已收藏的《兩幅白色畫作》(Two White Paintings),彷彿皆追問著熱愛藝術的你,一直以來,你都是怎麼觀看作品、了解藝術的?
你可能習慣透過過往觀看的經驗來嘗試理解、斷定,抑或是仰賴展覽敘述文字、導覽來針對畫中之物遞給你答案。然而,在這個展覽裡,希望深入了解的你無需他物,只需一只耐心與專注,來找到藝術家的細心。如此,在藝術家賴志盛的作品裡,將有可能帶給你的,是你原有思想中,不曾出現過的一筆、一撇。


藝術帶給人們許多影響,你可能曾經受澎湃的視覺體驗震攝後印象深刻、也可能在對當代議題充滿直斷批判的作品裡受到當頭棒喝。但這些體驗,在《賴志盛:繞梁》裡,可能都不會出現。在北美館呈現限地製作計畫《接近》(Closer)後,此次藝術家賴志盛(Lai Chih-Sheng)再度於金馬賓館現地創作。此次展覽共有 6件作品,媒材選用皆和場館空間、建築有著密切關聯。
作品只有微觀、或宏觀兩種觀點嗎?藝術作品裡的不凡又是什麼?在作品《𨑨迌/Linger》裡,「𨑨迌」二字彷彿一道簡而輕盈的棒喝與追問,人為何而在此致力?一切悉心與致力又是為了什麼?
「喜歡找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藝術家賴志盛說。
這一次展覽,除了展出作品包含 6件以金馬賓館建築空間為基礎發展的現地創作,另外亦有 9件擁有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展覽履歷的經典作品,完整梳理賴志盛的創作思考與關切。從四面都是金屬線圈的筆記本、和被顏料塗滿顏色的顏料罐等,眾多彷彿原地打轉、卻也翻轉的思維。
「你是拿顏料來創作,希望把顏料變成別的,但我反而希望讓你回過頭來去盯著這個顏料。」
「如果這個世界大部分人都往那裏走,除了那個方向和裡面的事情以外,所有的事情和方向都是藝術家應該去想像的。」賴志盛說。
對賴志盛來說,藝術創作的重心自畫布移轉至空間,甚至進一步地朝向自身與機構或場域的討論。藝術家關注空間中既有或正在形成的紋理,並將其轉化為作品的核心元素,牆面、地板、天花板、光線、與外部空間的連結等都是作品得以完整的關鍵,賴志盛認為:「這是一個寫生的概念,透過現實空間打造相互對話的關係,有些是用光線,有些是用氣流,有些是用水氣,那其實都是環境裡我們不太會去感覺到的東西。」
對賴志盛來說,重要的依舊是眼前的事物和環境。他舉例在東方美術史上備受重視的山水、潑墨,這些『形式』多半為後人所想像、歸類的,若回到當年藝術家身在其中時,藝術家關注的,會是山水、或是潑墨技法等形式之美而已嗎?「創作本來就是沒有什麼事,就像畫畫,沒有辦法真的表達一個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東西。」

賴志盛(Lai Chih-Sheng),197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灣台北。
在1990年代中期是觀念主義團體「國家氧」的成員之一,早期作品多發表在台北都會區外圍的廢墟中,展出的作品往往與看似無效的勞作實踐有關。其作品因此特定創作語境而帶有一系列顯著的特點:富有環境或空間親近性,帶有強烈拓展性,也帶有一種與觀眾好奇心直接對話的抒情細膩感。
賴志盛頻繁於全球舉辦展覽,曾於觀察社,廣州(2018)、誠品畫廊,台北(2015)等機構舉辦個展,曾參加愛知三年展(2016)、里昂雙年展(2015)、OCA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2014)及海沃美術館,倫敦(2012)等機構的大型展覽。
「找到一個方式,在你的生活、在這個現實裡的另一種觀看/理解的方法。例如從作品裡看到你的現實,還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去做新的思考,而不是只有認同跟不認同。」賴志盛說。
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三樓發表藝術家賴志盛個展「繞梁Linger」,已於2020年10月16日(五)起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至 2021年05月23日(日)。
-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16日(五)至2021年05月23日(日)|週二至日10:00-18:00,週一休館(遇國定假日照常開館)
- 展覽地點|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 交通資訊|捷運鹽埕埔站步行 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