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機構來說,線上化都很容易?藝術界應付疫情一年後的3個常見迷思:視盟「全球災難共同體」系列對談 Is that easy for every non-profit art institution to make everything online? Here’s three myths debunked.

疫情爆發至今,幾乎已是超過一年的時間。儘管我們見證了眾多商業藝術機構在短時間內,範圍含藝術博覽會、藝廊,都在疫情期間建立起自己的線上呈現方式,但對於無商業可能性的非營利機構來說,藝術活動線上化也是如此容易嗎?

視覺藝術聯盟(簡稱視盟)嘗試透過舉辦「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國際交流計劃,以三場線上對談活動從因應、紓困、復甦等三階段課題切入,討論線上新型態展演計劃,非營利藝術機構在政策限制或協助下的紓困之道。該計劃將優先請來自西亞南亞地區的友好機構,後續場次也將延伸至其它國家、城市及地區。首場對談由 孟加拉的 Back ART Foundation 總監 Shubho Saha、以及來自 斯里蘭卡的 Theertha 創辦人 Godwin Constantine,以及台灣 失聲祭策展人賴宗昀共同呈現。ART PRESS 編輯部嘗試在對談過程中,整理出 3個藝術界已忽略、通常誤解的迷思。

2019 台灣當代一年展,國際當代藝術空間區,來自烏克蘭 Open Place 的藝術家與主題策展區策展人陳念庭相互交流。圖/ 台灣當代一年展 提供
2019 台灣當代一年展,國際當代藝術空間區,來自烏克蘭 Open Place 的藝術家與主題策展區策展人陳念庭相互交流。圖/ 台灣當代一年展 提供

1.對於無商業結構的非營利藝術機構來說,短時間線上化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從3月國際封鎖開始,我們就開始了解到接下來的至少半年裡,都不會有活動發生。」來自孟加拉的 Shubho Saha 說。如同台灣的狀況,許多國際交流取消、延期,線上化幾乎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然而,對於相對缺乏商業可能性的非營利藝術機構來說,扣掉應付活動取消的損失,其實他們是沒有額外經費去做一切『線上化』的事情。但這對於位於東南亞的藝術機構來說,並不是代表面對疫情只能展現消極的態度,儘管這是他們投一次透過線上呈現藝術活動。

Shubho Saha 對此表示,他們當時很明確地意識到,不能因為沒有商業發展性、沒有額外的金費支援,就什麼都不做。「這其實花了我們很多時間去思考、嘗試如何運用網路方式來呈現。對我們來說,儘管如今做了不少,這件事情並不是在很輕鬆的狀況下做到的。」孟加拉的 Shubho Saha 說。

全球災難共同體_session 1_ 圖/視覺藝術協會&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提供

2.其實,依然有許多國境地區,政府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提供藝術界最直接的紓困協助。

對台灣來說,由於政府資源的因應措施相對快速,讓疫情影響的狀況相對比較幸運一些,針對藝文產業的紓困計畫包含「藝fun券」、針對藝文產業的紓困補助等。同樣的情況在孟加拉,就沒有像臺灣這般幸運了。來自孟加拉的藝術基金會 Back ART Foundation 總監 Shubho Saha 在對談中提到,當地政府針對藝文產業所能提供的協助相當有限。

「我們的政府所能給藝術家的非常有限,每個人只有50塊美金。而這樣的經濟援助也只提供給個別藝術家,藝術機構是拿不到的。而當政府沒有辦法發揮作用時,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Shubho Saha 說。

「儘管上半年組織營運、人事薪資方面狀況比較緊張,但到下半年開始,孻灣疫情較緩和、政府刺激藝文活動的方案也紛紛開跑。尤其也在國際交流方面如何線上化,包含虛擬駐村,政府資源對我們發展的幫助是比較明顯的。」策展人賴宗昀說。

Back ART Foundation 參加台灣當代一年展活動, 圖/視覺藝術協會&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提供

3. 籌辦線上化的藝術活動,挑戰除了數位技術的門檻之外,還有決策速度。

「比起從前,我們對於藝術活動籌辦的決策速度變快了,活動籌辦的頻率也是。」斯里蘭卡的 Theertha 創辦人 Godwin Constantine 說。儘管速度頻繁可能讓觀眾感到疲乏,但至少在活動數量上並沒有因為疫情的影響而歸零。

從前,藝術活動傾向久久一次的籌辦。但在疫情狀況發生之後,許多藝術活動的頻率慢慢地不僅限於一年一度。Godwin Constantine 對此表示,他們籌辦活動的頻率甚至高到每個月一次,企圖在線上與觀眾們保持聯繫,同時象徵的是藝術機構們必須更加積極、決策速度也必須加快。相比之下,數位技術能讓人在首次嘗試過後便能永久獲得,但決策速度與思考卻是每一次都是嶄新的挑戰。

主持人蘇瑤華於福利社進行線上對談, 圖/視覺藝術協會&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是一個中介型非營利組織,又稱「視覺藝術聯盟」,簡稱「視盟」。自 1999 年成立至今,以服務藝術社群為主要宗旨。創會之初即招募到許多視覺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人、藝術研究者、藝術行政工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加入成為會員,協會成長拓展的過程中,陸續有理念與藝術專業範疇相同的同好及團體相繼加入,包含有畫廊與藝術經紀公司、畫會團體等,匯集了視覺藝術專業中的各種從業者,至今已累積超過千位成員入會。

透過規劃展覽、講座活動,並推動國際交流計畫,進行社區及藝術教育,與建置資料庫等多項內容,促進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擴展藝術交流與對話。此次的「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亦是國際交流項目之ㄧ。

 

2020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

  • 主辦單位 Organizer|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 贊助單位 Sponsor|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epartment of Culture Affair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 主持人 Moderator|蘇瑤華 Su Yao-Hua

〔Session 1〕REACT
▍時間:12/17(四)17:00-18:00 (GMT+8)
▍含中英文字幕之精華影片連結:點擊這裡。
▏與談人:
▏【孟加拉】Shubho Saha /Back ART Foundation 總監
▏【斯里蘭卡】Godwin Constantine /Theertha 創辦人
▏【台灣】賴宗昀 /失聲祭 策展人

〔Session 2〕RELIEF
▍時間:2021.01.14 / 17:0018:00 (GMT+8)
▍與談人:Nina Heydemann、Nouha Ben Yebdri、羅仕東 Lo Shi-Tung 。

〔Session 3〕RECOVER
▍時間:2021.02.04 / 17:0018:00(GMT+8)
▍與談人:Selda Asal、Benjamin Perrot、陳彥慈 Heidi Chen 。

▲ 對談大部分為英文。
▲ 報名活動者可全程參與對談,並能以ZOOM向講者提問及交流。
▲ 活動使用ZOOM線上視訊會議系統,講座連結將於活動前一天寄發到報名者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