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熟悉線上工具的藝術界,未來更加追求流量嗎?「再多按讚,也比不上一位觀眾的共感」:視盟「全球災難共同體」系列對談(III) “Got many likes on social media, won’t better than one audience do feel something.”AVAT’s 2020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III)

至今,相信許多藝術人依然會因為社群媒體提醒一年前、甚至兩年前同ㄧ時間,身在國外的動態回顧而感到惆悵。

疫情儘管在台灣已趨緩許多,但在柏林、歐洲等地依然是面臨著新一階段的封鎖狀態。這象徵著疫情尚存潛在危機且國際旅行解封之時可能無限期延後之外,似乎也同時追問著我們,是否能找到在持續無法旅行的狀態下,仍能回復到高密度藝術生產狀態的方式?「在疫情之前,藝術界大部分人的行程都很滿。大部分人在應付所有活動時,都需要硬擠出時間、或在觀賞品質很低的忙碌狀態下接收訊息。」

「但因為疫情,人們有更多時間空下來了,你只需要去思考什麼樣的事情,能創造人與人之間可以共感?」深耕柏林與土耳其的 Selda Asal 說。

2019台灣當代一年展國際沙龍活動, 圖/視覺藝術協會&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提供

「無論有沒有疫情影響,藝術機構本來就應該創造更多互動機會,這件事情始終沒有變。」Benjamin Perrot 說。

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所主辦的【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的最終場座談主題,主要聚焦談論藝術機構歷經疫情衝擊後的復甦計畫,未來將如何預防災害,建立良好的防災體質。

第三場座談,邀請到來自土耳其–柏林的 Apartment Project 的創辦人Selda Asal、來自突尼西亞–倫敦的 El Warcha的創辦人Benjamin Perrot 以及來自台灣竹圍工作室(Bamboo Curtain Studio)的副執行長-陳彥慈等,分享各地藝術機構們,在疫情影響之下採取了什麼樣的風險管理策略。

圖/ Taiwan Annual 台灣當代一年展 提供
圖/ Taiwan Annual 台灣當代一年展 提供

1.「好在藝術家們都很習慣獨自工作,疫情並沒有對藝術家們心理層面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柏林當地藝術人是持續忙碌的」。Selda Asal 認為,在柏林大部分藝術人都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樣的狀態下呈現藝術內容時,溝通必須是加倍豐富且多元,因此當地藝術界並未因為藝廊關閉而隨之停擺。例如,他們在柏林當地的空間裡,24小時播放藝術家的影片;傳遞方式也廣泛涵括講座、音樂表演活動、影片播映、映後座談等。「在線上呈現內容時,你必須提供夠多的解釋與說明,否則觀眾將很難感受到你想傳達的想法。」積極奔走於柏林與土耳其的 Selda Asal 說。

面對疫情困境,Selda Asal 表示,他們非常幸運他們身在柏林,當地政府所提供的補助對他們幫助非常大,得以讓原本關閉的大門再次敞開,故當提到疫情後如何「復甦」時,他們認為有效的策略就是「保持忙碌」。

Selda Asal,Apartment Project 創辦人,一位來自土耳其的影像藝術家。學習音樂與藝術出身,為 90年代伊斯坦堡推廣當代藝術的先驅之一。傾向合作式的創作手法,促使她在 1999年成立 Apartment Project,這也是伊斯坦堡當地第一間由藝術家自營的共享空間,致力於跨學科分享、團隊合作,及過程導向的創作模式。Selda 與 Apartment Project 於 2012年雙雙遷址至柏林, Apartment Project 也自此成為一個藝術家與研究者生活、創作,及展演等多元角色的藝術空間。

2019台灣當代一年展國際藝術論壇活動, 圖/視覺藝術協會&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提供

「2. 社群媒體上再高的按讚數字,不如一個觀眾真的對一個事情共感並留下深刻印象。」

「開設實體空間的最大壓力與挑戰之一,就是無論開門與否,每天都需要花費成本。」Benjamin Perrot 說。因此,對他來說,與其節流,他更傾向積極創造更多能跟觀眾碰面、積極透過各種方式跟所有人保持關係與聯繫。

何謂「積極」?在疫情期間,他們藉由舉辦活動讓觀眾、合作夥伴覺得有趣好玩來維繫關係的方式,其實是源自於他們思考著人與人之間如何透過線上途徑達到實質上的「感受」。透過相對於網路具有溫度的方式,例如150封手寫郵信件聯絡合作夥伴間的情感,他們發現這樣的方式其實確保彼此更多情感連結。儘管數位時代社群媒體等網路工具固然重要,但依然必須回到思考究竟希望「參與者感受到什麼」。

「無論活動只是好玩,或具有強烈藝術性,持續穩定地透過活動維持觀眾關係是非常重要的。」Benjamin Perrot 說。

Benjamin Perrot,El Warcha 創辦人,熱衷於推廣新型態的學習方法,鼓勵人們挑戰、實驗,而非「專精」一門知識。其所創辦的藝術機構 “El Warcha” 是阿拉伯語,意思是工作坊,是一個自造者組織及空間,2016年於突尼西亞的麥地那成立,公共性是該機構的核心宗旨,致力於透過製作城市家具及裝置藝術推廣另類教學形式與公民行動。「透過自造來學習」為此機構所有活動和企劃的核心概念。

Back ART Foundation 參加台灣當代一年展活動, 圖/視覺藝術協會&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提供

「3. 就算無法實現實體駐村,但一同在線上做研究也是另一個透過活動留下意義的方式。」

原本計劃將台灣藝術家送泰國、把泰國藝術家送來台灣的交換駐村計畫,想當然爾地因為疫情的關係而無法實現。這對長期投入駐村交換的竹圍工作室,也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因應、甚至找到新的方式進行下去而非徹底停擺。竹圍工作室副總監陳彥慈表示,當視實體駐村為一種研究方式時,將會發現其實透過線上工具也能進行其他「研究」,來達到讓參與者經過活動後依然有所獲得。

另一方面,在出外不便、諸多社交限制的狀態下,竹圍工作室也嘗試透過引導藝術家創造回應此情境的藝術作品。對於藝術機構來說,儘管疫情為全球按下了暫停鍵,這並不代表所有項目也只能「取消」。引導藝術家與藝術社群持續產出、發展作品的路途上,將會使機構早一步面對未來「潛在風險」的積極策略。

「藝術機構的責任之一,正是不斷地透過各種方式把大家串連在一塊兒。」蘇瑤華說。

陳彥慈,現任竹圍工作室副總監。除了協助藝術機構之外,同時也持續以協作者與橋接人身分,搭起各類藝術家及環境專業者之間的橋樑,並努力在專案的發想中思考生態、土地與人的關係,構築生態和平的可能。而眾所皆知地,竹圍工作室從創意文化出發,關心社會永續與生態,並以服務「創藝者」(Creative Talent)為主要任務,提供各種資源,鼓勵藝術創作展演、研究發展、文化交流等,協助創藝者以藝術行動回饋社會。

相關報導:對所有機構來說,線上化都很容易?藝術界應付疫情一年後的3個常見迷思:視盟「全球災難共同體」系列對談 Is that easy for every non-profit art institution to make everything online? Here’s three myths debunked.

相關報導:普遍的VR虛擬展廳,象徵藝術界成功數位化了?「讓人能產生共鳴才是關鍵」:視盟「全球災難共同體」系列對談(II) More and more VR online viewing room, art world already finish the digitalization? AVAT’s 2020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II)

 

2020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 贊助單位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epartment of Culture Affair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 主持人|蘇瑤華 Su Yao-Hua

〔Session 1〕REACT
▍時間:12/17(四)17:00-18:00 (GMT+8)
▍含中英文字幕之精華影片連結:點擊這裡。
▏與談人:
▏【孟加拉】Shubho Saha /Back ART Foundation 總監
▏【斯里蘭卡】Godwin Constantine /Theertha 創辦人
▏【台灣】賴宗昀 /失聲祭 策展人

〔Session 2〕RELIEF
▍時間:1/14(四)17:00-18:00 (GMT+8)
▍含中英文字幕之精華影片連結:點擊這裡。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Nina Heydemann /Maraya Art Centre 總監
▏【摩洛哥】Nouha Ben Yebdri /Mahal Art Space 總監
▏【台灣】羅仕東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站長

〔Session 3〕RECOVER
▍時間:2/4(四)17:00-18:00 (GMT+8)
▍含中英文字幕之精華影片連結:點擊這裡。
▏【土耳其–柏林】Selda Asal /Apartment Project 創辦人
▏【突尼西亞–倫敦】Benjamin Perrot /El Warcha 創辦人
▏【台灣】陳彥慈 /竹圍工作室 副執行長

▲ 對談大部分為英文,影片皆含字幕。
▲ 報名活動者可全程參與對談,並能以ZOOM向講者提問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