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感謝美術館館員(I)「不只是行政人員,你還必須有思想」專訪當代館前館員黃舒屏 Interview with former MoCA Taipei staff, Iris Shu-ping Huang

作為策展人或藝術家,你記得哪些曾經協助過你、甚至陪你熬夜佈展的美術館館員們?

正如多數站上頒獎台的人們,拿起麥克風會在短短幾秒內說出心中的感謝名單一樣,「首先,我想感謝美術館館員」特別企劃的誕生,源自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的20週年館慶。20年前,因為這個館的誕生,除了讓許多藝術家擁有在這個古蹟展出的記憶外,同時也是相當多資深美術館工作者們專業累積上的一頁外,過程中更是為參展者們奉獻不少。

相信觀眾朋友們也都同意,重要的除了曾經發生的美好展覽外,還有貢獻其時間與心力於其中,只為協助藝術家、策展人們把每一個展覽呈現出來的工作人員,即美術館館員們。

基於理解這樣的思維與價值,ART PRESS 編輯部採訪了共 3位當代館前館員們,首篇受訪者黃舒屏(Iris Shu-ping Huang),自當代館開館隔年即2002年就入館直到2007年。現在則是任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至今已於國美館長達10年的時間。

1.你看過從事美術館工作超過十年的人嗎?現在讓你看看:

「這還真不是個『輕鬆』的『好』工作。」自2002至2007在當代館任職、中間曾至上海外灘美術館,緊接著在2010年任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至今的黃舒屏,在進入美術館職涯以前,也曾在藝術雜誌社、畫廊工作過。在美術館工作好還是不好?倘若對美術館工作有興趣,那有哪些事情你進職場前必需要思考的事情?以及,美術館有哪些辛苦的地方?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很抽象地在工作,從交換 idea 到來回討論,都是從很抽象的東西開始,最後要把展覽變成視覺可見的、有可行性的。」黃舒屏回憶起美術館生涯第一次做藝術家個展,就是當代館2003年的《漫無目的:王德瑜個展》,和當時一起工作的人們睡在展場裡,徹夜縫著藝術家的大型裝置作品,熬到早上一起去吃當代館附近的豆漿店當早餐

「美術館和展覽工作最吸引我的就是這件事,跟很多人去連結相同的想法、或甚至是交換不同的想法,然後可以琢磨出一個大家都覺得還不錯的樣子,因為這樣,到現在20年了我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雖然真的是很累。」黃舒屏說。

複音:李明維、謝素梅雙個展. 英文名字. Duologue: Exhibition by Lee Mingwei and Tse Su-Me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2. 就連在公務機構的美術館,做展覽都不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工作。

熟悉台灣本地藝術界的朋友們必然知曉,許多台灣美術館皆是屬於公部門管轄範疇,包含國美館。對此,黃舒屏想呼籲的是,儘管像是國美館這樣一個公務機構主管的美術館,並不代表在這樣體質美術館裡的工作,是一份只需要做例行公事的輕鬆行政工作。她認為,凡是藝術工作者,在工作上有沒有呆板化的「虛應故事」,並無關機構或職位角色,關鍵其實取決於工作者自己的心態。「那是心態的問題,那跟職位 title 沒有關係。」黃舒屏說。

「如果只把自己當成純粹的助理在處理交辦事務,那他根本做不好跟藝術家的溝通 ,他也可能沒辦法給藝術家好的建議、沒辦法 feeback 任何來自藝術家的想法,因為這個工作很多時候是跟藝術家的討論,這是你跟藝術家共同去建立專業的機會。」對黃舒屏來說,藝術工作處處都和思想有關,這也是她至今都還沒有離開的原因。

「你是不是希望工作只是依樣畫葫蘆,你願不願意在接收想法後也嘗試給出想法?這需要相當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對展覽和工作,你願不願意永遠保持好奇心、永遠願意思考?」

「它有SOP,但它不能只限於SOP。」黃舒屏說。

相信許多人都曾認為,藝術工作者似乎是一個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行業。而談到是否有任何可以提供給美術館、博物館相關工作的後輩們的建議,黃舒屏強調的既不是擁有海外學歷、也不是你對藝術有興趣的程度到哪裡,她側重描述的依然是她在這一行工作20年後了解到藝術行業的本質之一:保持好奇的不苟且之心。「因為你碰到的每一個藝術家都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同一個藝術家,他每一個作品也都不會是一樣的;甚至是十年後你再碰到同一個藝術家,他做的作品依然不可能是一樣的。」

「如果你對於展覽,無法保持好奇心想要了解更多,你是沒辦法把展覽做好的。」黃舒屏說。

複音:李明維、謝素梅雙個展. 英文名字. Duologue: Exhibition by Lee Mingwei and Tse Su-Me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3.「除了上下班工作以外,你必須思考你的職涯可以是什麼樣子。」

黃舒屏回憶起來自當代館首任館長 Leon Paroissien,同時也是雪梨當代美術館/創辦人曾經對她說的話。「他對於藝術的想法、對於美術館的資深經驗,他都不吝去告訴他的團隊們。且在他的眼中,不僅會覺得我們是一個crew而不是上對下的關係,更不會用年紀或資歷去看人。」對黃舒屏來說,大型機構乃至於公務機關常有的老闆與員工間上對下的關係、在當時都不存在於當代館館內的工作氛圍裡。

除了工作關係與氛圍之外,當時在當代館的工作和館長 Leon Paroissien 更為她帶來另一個職涯方面的思想啟蒙。

「其實剛進去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自己只是助理或基礎藝術行政而已,但他就會在很多工作會議或是私底下的時候說: “You have to be a curator,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your career.”,他是第一個讓我認知到 “career“ 的人,對我來說是很大啟蒙。甚至,他非常鼓勵新的世代自己去想可以策劃什麼樣的展覽,但他也不會說你一定要去做大的project,這些都讓我在那個當下是很受鼓舞的。」對黃舒屏來說這位曾經的當代館館長讓她去思考,對於工作她應該要有的期待是什麼。「你不只是個行政而已,你還必須有思想。」黃舒屏說。

「梅氏解讀玩:梅丁衍個展」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對我來說,我真的很開心我的第一個美術館工作是在當代館,才能養成現在的樣子。如果我當初不是在當代館開啟美術館工作生涯的話,我很有可能會被官僚和規矩給綁住,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遭遇某些限制,確實可能會殺死一個愛藝術的人。」 

回憶起任職於當代館期間所經歷的館長們,對黃舒屏來說他們與其說是曾經的長官,不如說是一路扶持、保持關心至今的家人。「在一個漫長的職場生涯來說,同伴是很重要的。我覺得我會到現在還在這個行業裡面,有一部份是因為這些同伴,當時候的同事、館長等也都一直保持連繫到現在,當代館真的給了我很多禮物。我知道這些人也一直都在藝術行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讓我覺得在這行不孤單。」

在藝術界,從工作態度、到工作關係都必須是長期的想像。

「譬如說充滿熱情的謝素貞館長(於當代館任職2003年至 2005年) ,讓我發現原來館長也可以這樣這活力;還有賴香伶館長(於當代館任職2006年至2007年) 在我後來的職涯裡面也是一直很支持我,直到現在在路上遇到,我們都能像是很久不見的好朋友。我覺得我們像是家人,因此我覺得熱情、保持長期的真實關係也是從事藝術產業很重要的特質。」

黃舒屏長達20年的美術館職涯裡看來,從合作藝術家、到同事、館長,他們可能都會是你長期的人生夥伴,這是與一般產業相比,鮮少見得的狀態。因此,進這個產業或進美術館工作前,除了喜歡藝術之外,每一位對美術館工作有興趣的朋友們,可能都需要坦承地捫心自問:根據你對自己個性和價值觀的瞭解,這些是不是你會喜歡的工作類型呢?

當代館二十週年系列展覽正在進行中,當前為「歷史・當代」(5/15 - 8/22 )
當代館二十週年系列展覽正在進行中,當前為「歷史・當代」(5/15 - 8/22 ),展覽進入最後一週,尚未前往觀展的朋友們敬請把握。前者「歷史・當代」邀請陳貺怡擔任策展人,展名以回顧 2001年開館迄今的歷史而命名,而展覽的主軸圍繞在當代藝術的時間性(temporality)。
2001年8月文化局委託「財團法人當代藝術基金會」以公辦民營方式經營當代藝術館,由漢寶德暫任館長、賴瑛瑛任副館長。文化局與基金會簽下五年合約,由基金會出資51%,文化局出資49%的方式合作經營。在國內藝術界殷殷關注之下,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活化轉用成為國內唯一的「當代藝術館」,並於2001年5月26日正式開幕,是臺灣第一座公辦民營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2008年1月1日起,為期七年的「公辦民營」合約結束,台北當代藝術館轉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