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本來就有這個特性,容易視覺疲乏。」策展人蔡宏賢。
對於創用 CC 推廣者之一的蔡宏賢(Escher Tsai)來說,投身在新媒體、科技藝術領域多年之下,他認為儘管新媒體擁有搶眼的視覺,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注意力,但其實是種很容易過去、消逝的事物。因此,對蔡宏賢新媒體創作,往往不能只是帶給觀眾視覺衝擊而已。近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繼去年首推未來視覺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在園區架設的穹頂構築(DOME)帶來嶄新的感官體驗後,今年度的「FUTURE VISION LAB 2021」也於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再度登場。

1.沈浸式藝術若不只是娛樂,那還可以是什麼?
包含「FUTURE VISION LAB 2021」在內,「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自10月8日起至11月28日止,連續八週週末,共推出14檔節目和天文觀星講座,除了邀展作品與自製節目外,更啟動公開徵選,徵求音像、音樂、劇場、手繪實驗動畫等不同類型的創作,嘗試與沉浸式投影碰撞新的火花。
「之所以要做 FUTURE VISION LAB 的實驗目的性很強,定位很清楚,因此它不只是一種煙火式的娛樂。」策展人吳達坤表示,在高門檻的技術支持之下,提供音樂、劇場、藝術等領域的創作者們,有機會實現更多可能性。
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自2020年成立,首推實驗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以探索科技媒體的視覺極限為目標,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合作,透過數位建築概念,打造直徑12公尺的戶外穹頂構築展演空間,暱稱為「DOME」。這座巨大半球形的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涉及球形曲面投影的校正、融接、對位、播放控制與影像前製等多項複雜技術,期待透過技術讓觀眾的感官能完全沉浸其中。

2. 娛樂性與深度,總是二元對立嗎?
「FUTURE VISION LAB 2021」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共襄盛舉創作新作,來自日本的田所淳(Atsushi TADOKORO),作品畫面經常具有飽滿的色彩與不斷變動閃耀的迷幻粒子,此次為 DOME 製作的全新作品《和諧複變》,透過和諧與不和諧的音樂和弦,回應當下社會和平與衝突共存的現況。
「它當然會有一些純粹娛樂性,但除了娛樂性以外,還有複雜的議題在裡面。如果你願意深入,你會在同樣的體驗裡找到來自藝術家們的提問。」策展人蔡宏賢認為,眼前這些沉浸式的聲光、影音體驗,不是只是單向地提供觀眾一些驚奇影像而已,裡頭還有更多對於時代的思考,甚至是反思。
以現居德國的秘魯藝術家艾力克斯・格瓦拉(Alex GUEVARA)的作品《瞬時》為例,其作品透過光和聲音不規則的節奏紋理,展現微觀元素從空無中誕生的瞬間;而劇場創作者明日和合製作所(黃鼎云X洪千涵)則是透過沈浸式聲光技術,來挑戰觀眾對劇場的想像,以作品《肉神殿》帶領觀眾回歸劇場演員最基本的表演媒介「身體」,表演者將在DOME的空間內進行延時性展演,透過360度攝影機緊貼表演者的肌膚,在不斷滑動、探索、勾勒的過程中,創造出持續性流動的畫面,讓觀眾沈浸身處於一幅巨大的肉身蒼穹中。

3.高門檻技術是科技藝術領域發展阻礙?當藝術機構與創做者們同在時…
如「FUTURE VISION LAB 」這樣的創作呈現,可想而知地需要高門檻的技術輔助創作者。然而,像這樣高門檻、高成本的呈現方式,大部分藝術家如何能有機會單憑一己之力實現?
「這其實也才是我們存在的價值,一般的藝術家不太可能有這樣的能力去實現像 DOME 這種高技術門檻的作品,除非有這樣的平台,讓他們的作品做實驗跟呈現,這樣的事情是C-LAB的初衷跟精神。」策展人吳達坤說。
其實,主辦單位C-LAB 除了邀請策展人之外,更邀集了國家實驗研究院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提供算圖農場之世界級雲端算力,在創作層面也和臺中國家歌劇院共同製作,由田子平和郭立威搭檔創作《光之所向》,運用環形的雷射光束視覺與機械美學的動態穿透舞者身體,探索機械與肉身的共舞共存,找尋科技與人類的默契關係。整個「FUTURE VISION LAB 」計畫,也獲得了國內知名專業投影機品牌「奧圖碼科技」贊助。
「其實,儘管是現在完整度極高的 DOME,這也只是 prototype。回到空總作為文化實驗場這個宗旨,我們也期待(在公眾體驗過後)未來能有更多 for commercial (商業)的可能性。」策展人蔡宏賢說。

4.排除技術門檻,那麼資格門檻呢?「它不分領域地屬於所有創作者」
再次舉辦的「FUTURE VISION LAB」項目,今年首度舉行公開徵選。此次,共有八件作品入選,入選者來自音樂、藝術、設計等不同的創作領域,內容也橫跨多樣類型及題材。例如空集設計的作品《On Earth Series:Dome》由生命與自然力為出發點,對人類的價值提出疑問。甫成立的新媒體創作團體XTRUX的作品《Reincarnate Island》,帶入臺灣民間對於三魂七魄的文化信仰,討論「意識」與「身體」的關係。
專注於聲音表演的創作者黃偉、鄭道元和黃國斌共同呈現的作品《INNERSTAR 01: Reddening》,以紅化現象產生的相關數據作為視聽參考依據,讓觀眾從中找到屬於自我的時刻;音樂家李婉菁的作品《扮仙》描述一名八家將少年的夢境,並融入藝術家王駝的影像創作與林晏均的現場太鼓演出,試驗聲音在穹頂環形的結構體中所產生的效果。藝術家莊禾以手繪實驗動畫作品《夜遊》邀請觀眾一起走進失眠的夜裡,在恍惚中進入夢境再悄然甦醒。
新媒體創作組合NANONANO的作品《HETEROTOPIA:Dome》,以重新解碼編譯電子訊號的方式,透過不同形式的數位化視覺展現電子顯微鏡成像的多樣可能性,並結合場域特性創造出被奇觀地景環繞的包覆式觀看體驗。「未來視覺的實驗會一直前進,DOME只是個載體,未來它會一直有不一樣的媒體內容,甚至接下來可能也會有5G的串連,這些都是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蔡宏賢說。

去年在「FUTURE VISION LAB」項目中廣受大眾歡迎的「天文觀星講座」也再度推出,歡迎民眾一同走進DOME仰望壯闊星空。科技媒體實驗平台並與金曲獎音樂家柯智豪共創自製節目《Re-Generative:: update() 》邀請觀眾自備耳機,透過耳機的封閉特性,突出3D沉浸聲響的質感,根據觀眾在空間中遊走的狀態即時改變影像,為每位觀眾帶來專屬個人的視聽體驗。
2021年10月8日起至2021年11月28日止,「FUTURE VISION LAB 2021」在每個週末將呈現不同的展演活動,詳情與展演時間場次等資訊,請點擊下方彙整表格中連結。
FUTURE VISION LAB 2021
- 展覽期間|2021.10.08(五)— 2021.11.28(日)
- 開放時間|11:00-18: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前廣場
- 作品列表與場次(含報名連結)|
莊禾|《夜遊》 | 共23分鐘 | 11.19 (五)、11.20 (六) 19:00、20:00,共4場,於11月8日開放報名。 |
田子平X郭立威|NTT ╳ C-LAB 《光之所向》 | 30分鐘 | 11.26 (五)、11.27 (六) 20:00,共2場,於11月15日開放報名。 |
- 計畫主持人|蔡奇宏
製作團隊|廖苑喻、康兆宗
建築設計|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侯君昊教授、鄭基立講師
構築工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B群
視覺設計|邱璽民、林羅伯
聲音顧問|許庭毓
攝影|林軒朗、林科呈、陳姵慈
錄影|散步映畫有限公司
開幕影像設計|玖格設計
翻譯|羅雪柔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C-LAB
執行單位|科技媒體實驗平台
合作單位 Collaborator|國家實驗研究院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贊助單位|奧圖碼科技
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 C-LAB Future Media Arts Festival
- 展覽期間|2021.10.08(五)— 2021.11.28(日)
- 開放時間|11:00-18: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圖書館展演空間、聯合餐廳前廣場
- 策展人|蔡宏賢、吳達坤
- FUTURE VISION LAB計畫主持人|蔡奇宏
- 參展藝術家 |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AES+F、河床劇團 & Craig QUINTERO & Carl JOHNSON、鄭宜蘋、Battles、Lawrence LEK、陳湘馥、蘇郁心 & Angela GOH、張立人、文敬媛 & 全濬晧、黃裕雄、onformative、鍾緯正、Michael BURK & Ann-Katrin KRENZ、Ralf BAECKER、Kiel D. MUTSCHELKNAUS、Tactical Tech、Bill POSTERS & Daniel HOWE、施懿珊、田子平 & 麥藍提亞Mailantia舞團、NANONANO、張碩尹、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 C-LAB 未來媒體藝術節
- 貼心提醒|請全程配戴口罩、配合主辦單位防疫措施,並做好自身防疫。
- 國慶連假期間10/9(六)-10/11(一)展場照常開放,原定週一休館日順延至10/12(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