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總是造神與神話?「在羅蘭巴特《神話學》後,早已解構」: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展覽《複調神話》 After Roland Barthes’s”Mythologies”, there’s no so called “myth”: “Polyphony Myth” by OUR Museum

「早在羅蘭巴特寫過《神話學》(Mythologies)之後就已經解構了,所謂的『神話』已經不會只能是在高殿堂被閱讀的經典。」

這個名為《複調神話》的展覽,其實並非期待透過大展來將藝術與藝術家神化,反之,而是期待觀眾和藝術家們一同思考,其實神話並不一定是來自遠古的、也不一定是虛無飄渺與現實抽離的奇幻事物。在當代社會中,所謂的「神話」,往往不在遠方地遍佈於當代生活中所見、所思的一切。「神話有時候不見得是古老的,藝術家本人的語彙以及來自日常生活的真實,都可能具有某種『神話』。」有章藝術博物館研究員陳彥伶說。

許辰宇《景框、斷簡》, 2021,圖片 由有章藝術博物館Our Museum 提供

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辦理的年度藝術盛會「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以及平行展「超領域選粹策展」將於 2021年 11月 5日聯合盛大開幕。

所謂的「雙年展」,顧名思義地必須是兩年一次的重要藝術展覽,也因此往往必須優先追求「高完整度」、「極具象徵性與影響力」。而「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與眾多具有相同角色的有所不同的是:在正式雙年展以前,以「系列展覽」讓雙年展活動裡也能擁有「實驗性」。

如此即是,在明年 2022年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正式來臨以前,今年度有章藝術博物館所呈現的眾多展覽皆是屬於「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展覽,其中之一的《複調神話》(Polyphony Myth),邀請了共計 25位藝術家,分別來自臺灣、香港、韓國、美國、德國、法國,透過他們的經典作品與最新的限地創作,展覽藝術家及其作品將依附著世界的真實,以充滿實驗性的方式,擴延出嶄新的世界觀。

Meredith Monk《血脈神殿》, 2018,圖片 由有章藝術博物館 Our Museum 提供

另一方面,平行展「超領域選粹策展」由於採徵件方式進行,在經由評審決選後,最終由策展人齊簡的展覽計劃現在幾點鐘》勝出,該展覽試圖透過藝術家的新創作以及藝博館的典藏品,對不同的「現在」進行探問。兩檔展覽將在臺藝大藝博館的不同空間展出為期兩個月,豐富了「藝術博物館」的參觀經驗,而展覽與展覽之間的對話也相映出「複調」的意義。

「若人類不斷地透過神話創造出不同形象與符號來理解世界,藝術家們便是帶著對世界的感知,來到我們的展場,體現一則則當代神話。有章藝術博物館研究員陳彥伶說。

作為展覽主題的《複調神話》,意指參展藝術家們將帶來認識世界的多樣觀點外,更是以「複調」的創作質疑「單調」以及「唯一」的表現方式。而展覽選址地點,臺藝大特有的展覽空間 – 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與藝術聚落,保留著60年代教師眷舍外觀並修整內部空間作為展場使用。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針對精選 3個《複調神話》展覽中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給已經、或即將親身前往置身於這般文資暨展演空間觀展的你。

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陳念舟《觸身.有情》02, 2021,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陳念舟《觸身.有情》01, 2021,圖片 由有章藝術博物館Our Museum 提供

1. 許進源,《許進源實品屋》

曾獲2020年臺北美術獎優選的藝術家許進源,也帶領他的工作團隊,實地進駐藝術聚落一棟待修整的屋舍中,限地製作數件新作品。身為建設公司老闆退休的許進源,呈現以火焚燒油教師講義包裹的廚房,藉此諷刺著體制;也呈現著以過往建設公司所開出的真實發票,諷刺著資方與勞方的關係等。《許進源實品屋》如此作為一件包含攝影、裝置、紀錄片與行為演出的作品。

看屋、買房,是常人夢想嗎?在眾人想像中,原本應該溫馨華美的「實品屋」,在藝術家許進源所呈現出來的樣子裡,不僅殘破不堪,甚至更有一個又一個令人難以逃避的「當代真實」。

值得一提的是,當置身於老舊教師眷舍並參觀著作品《許進源實品屋》的同時,你或許還可能經歷著一旁老房舍正在進行真實整修、翻新。

許進源《許進源實品屋》, 2021,圖片 由有章藝術博物館Our Museum 提供

2.邱承宏,《採光》

來到藝術家邱承宏展間的同時,將發現該展間中不僅只有邱承宏的作品,而是多組藝術家「複調」呈現他們的創作。其中,是擅長以影像說故事的許家維,和臺藝大聲響藝術實驗中心的作曲家許德彰、科技藝術實驗中心的新媒體創作者李俊逸,以及考古學家謝艾倫聯手創作全新錄像裝置「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使用三頻道畫面「上演」一段音樂、動畫圖像與史前文物交織的音樂節目,而周邊裝置著藝術家邱承宏的作品《採光》。

「這次這件作品,和藝術家之前一件名為《水泥動物園》的作品有關。」陳彥伶說。

曾經看過《水泥動物園》的朋友們,腦海中必然回想起數座動物形狀、遭廢棄的公園老雕塑。而在此展間中的磨石子雕塑,靈感來自《水泥動物園》中數座動物形態的水泥雕塑,它們的軀體上有一些自然形成的裂縫或折損的凹洞空間,藝術家以這些造型為基礎,透過3D掃描、放大,並在3D列印後的塑膠模組上重新製作骨架,以黃銅、礦物混合混凝土製作出表面的質感,最後打磨成一顆顆錯落在空間中的雕塑。而作品中一座座弧形的雕塑,是取用建築與路面瀝青的遺留物,搭配著金屬夾與鐵皮相互堆疊聳立,透過氣味、體積與量感體驗工業與自然交織的「另類城市生態學」。

邱承宏《採光》, 2021,圖片 由有章藝術博物館Our Museum 提供

3.林亞岑、洪志霖、陳彥成、陳琮皓、鄧全翔,「介力屋」(Leverage Studio)

複調神話》也擁抱更為自由的新世代創作者,一群出生於1990年代末的年輕藝術家:林亞岑、洪志霖、陳彥成、陳琮皓、鄧全翔五人組成「介力屋」(Leverage Studio),立足於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擁有新世代的創作語彙,各自用作品再次詮釋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的「藝術世界」(Artworld),距離概念提出已近60年的今日。

以藝術家林亞岑所呈現的作品《FeedPan-dada》為例,藝術家充滿實驗性地透過手機操控外送員將無糖茶進入展場,除了無糖茶是裝置作品的一部份之外,那外送員、和整個近年興起的外送服務體制,算不算是作品的一部份?年輕創作世代「介力屋」如此透過作品,對當代生活的提出觀察,重新思考藝術的合法性,以及藝術家的身份界定等議題。

「飲料本來也是美術館禁止的東西,但因為這樣,可能全都成了作品的一部份。」陳彥伶說。

介力屋:陳彥成《electronicwatermold》, 2021,圖片 由有章藝術博物館Our Museum 提供

除了造形藝術創作,此次展覽也向法國電影神話級人物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邀展,已於12月 3日晚間於戶外放映其 2010年的作品《電影社會主義》(Film Socialisme),該部電影曾獲選第63屆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複調神話》邀請觀眾遊走藝術聚落的巷弄間,展覽僅展出至 12月30日止。

 

《複調神話》​ Polyphony Myth

  • 展覽期間|2021.10.29 (五) –2021.12.30 (四)​
  • 展覽地點|臺藝大藝術聚落、九單藝術實踐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週二至週日 11:00 – 17:00
  • 參展藝術家|
    • 無垢舞蹈劇場 Legend Lin Dance Theatre:​ 藝術總監林麗珍 Lin Lee-Chen​ 團長陳念舟 Chen Nien-Chou​
    • 盧卡斯‧漢柏 Lukas Hemleb​
    • 梅芮迪斯・蒙克 Meredith Monk​
    • 沈昭良 Shen Chao-Liang​
    • 拉飛・邵馬 Lafin・Sawmah​
    • 許進源 Hsu Ching-Yuan​
    • 許辰宇 Hsu Chen-Yu​
    • 蔡影澂 Tsai Ying-Cheng​
    • 黃榮智 Huang Jung-Chih ​
    • 謝春德 Hsieh Chun-Te ​
    • 許家維 ​Hsu Chia-Wei​
    • 李俊逸 Lee Chun-I​
    • 許德彰 Hui Tak-Cheung​
    • 邱承宏 Chiu Chen-Hung
    • 混・地方 Hun・Places:​ 邱國峻 Chiu Kuo-Chun​、李立中 Lee Lichung​、尹洙竫 Yoon Soojung​、吳尚霖 Wu Shanglin​
    • 介力屋 Leverage Studio:​ 林亞岑 Lin Ya-Cen​、洪志霖 Hung Chih-Lin​、陳彥成 Chen Yen-Cheng​、陳琮皓 Chen Cong-Hao​、鄧全翔 Teng Chuan-Hsiang
    • 電影放映:​ Jean-Luc Godard 尚盧·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