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未來」二字時,只想到科技感?「疫情至今,我們已經活在未來了」《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When we talk about “future”, it’s not just all about technology side: Phantasmapolis—2021 Asian Art Biennial. 

「思考『未來』是每個人的本能。」策展人高森信男 (Takamori Nobuo)說。

舉凡:午餐要吃什麼?兩年後會在哪裡工作?如何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所謂的「思考未來」,在這個快速且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其實與所有人都相關。尤其是疫情在全世界爆發之後的現實世界,所謂的「未來」想像的範疇,早已不僅止於「科技感」與「科技如何衝擊人類生活」而已,而每一位已經造訪《未至之城》展覽的觀眾必然能夠從整個展覽首個作品〈DOTS〉體會到。

何采柔,〈DOTS〉 2021,單頻道錄像,1時36分。藝術家提供。攝影:賴志盛。Joyce Ho, DOTS, 2021, single-channel video, 1 hr 36 mi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Photo by LAI Chih-Sheng

從走著長廊依指示依序進場、將圓點貼紙黏貼到自己身上等,從2020年開始,原以為只是「暫時」的「檢疫大廳」,對如今依然處於疫情困獸之鬥的當代社會來說,在接下來的「未來」可能是幾乎所有場所,無論大或小都不可或缺的設置。

你是怎麼思考未來的?在疫情之後,有多少未來已經成為現實?而有更多場景可能會在不久的未來裡即將發生?無論你心中的答案是什麼,作為雙年展的《未至之城》則是透過城市作為框架嘗試探索「亞洲未來主義」,以及科幻題材於亞洲現當代藝術之中的脈絡。

「亞洲人所看出去的那個未來是什麼?」策展人高森信男追問。

展覽爬梳相關議題的藝術史縱深,從太空競賽時代的臺灣現代藝術、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1990年代臺北及亞洲各新興大都會對於現代生活及未來文化的想像、復刻2000年代臺灣以性別議題為主的科幻藝術創作、乃至當代亞洲藝術家回應都市、技術、和當下疫情處境的最新創作等,展覽不僅試圖回應亞洲的當代生活,同時期望藉此爬梳出亞洲自身的科幻觀及未來觀。

2021亞雙展現場〈DOTS〉,何采柔,2021,單頻道錄像,1時36分,圖/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而對於長期研究戰後的亞洲藝術史的知名策展人高森信男來說,作為2021年亞洲雙年展的《未至之城》,呈現的更應該是亞洲範疇的「未來」,而這樣的「未來思考」與「進步思考」,與西方的邏輯是全然不同的。

「在亞洲各國轉到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實有些國家像是印度,他們對於當時印度未來的想像,並不是完全按照所謂自強維新那種技術或是政治面西方式的進步來思考未來。」高森信男說。

本屆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未至之城》,由臺灣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擔綱本次展覽總策劃,以多策展人的形式,在疫情期間展開跨國合作,邀請臺灣策展人侯昱寬、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泰國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等多位亞洲新銳策展人們組成多國跨域的策展團隊,邀請來自15個國家,共38組藝術家參與,展出作品共計417組件展品,其中更高達 28件新作,涵蓋平面繪畫、錄像藝術、大型裝置、建築計畫及文獻等跨領域、跨媒材的創作多樣性。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場一隅,圖/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而此次雙年展主題「Phantasmapolis 未至之城」,其實是向建築家王大閎所寫的英文科幻小說《Phantasmagoria》(譯:幻城) 的致敬。「Phantasmagoria」意為透過燈光幻影所建構的鬼魅之屋,自造字「Phantasmapolis」包含兩個希臘字:「phantasma」意指魅影、「polis」則是城邦之意,如同上述提到地,整個雙年展主題嘗試以「亞洲未來主義」及「亞洲科幻文化」為主軸,希望透過科幻視角重新省視亞洲的過去與當下。

「如果沒有對過去歷史有所了解,可能也無法思考、談論『未來』。」高森信男說。

展覽不僅試圖回應亞洲的當代生活,同時希望藉此爬梳出屬於亞洲自己的科幻觀及未來觀。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今年雙年展從佈展籌備到完成,可以說是採實體及虛擬雙軌並行,為突破疫情的限制,策展團隊及國內外藝術家們採實體佈展及線上討論方式,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梁館長也提到,這次從國美館向外延伸展覽場域,與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等單位辦理衛星展和活動,開拓更多大眾對於亞洲地區的關注視野。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場一隅,圖/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綜觀本屆雙年展參展藝術家,有來自柬埔寨、印尼、韓國、寮國、泰國及越南等地的新銳創作者,更廣納來自蒙古、科威特等區域的藝術家,為觀眾拓展更多元的亞洲文化視野。

國立臺灣美術館自2007年開始辦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亞洲」作為一種觀察、研 究、探索的視野,介紹亞洲區域當代藝術發展趨勢,希望藉由每兩年一次的展演與藝術家座談交流的活動,作為亞洲當代藝術交匯的平台,透過亞太地區不同地域的專家學者及藝術家的參與,深化文化交流的網絡,激盪多元的亞洲文化觀點。正如臺灣策展人侯昱寬所提及的,這次雙年展參展作品時間跨度將近一世紀,希望探討歷史事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作品題材從科幻酷兒、建築團隊及影像等,透過亞洲藝術家的視角重新思考亞洲未來主義的想像。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場一隅,圖/ 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臺灣策展人高森信男提到,本屆雙年展內容不只激發對未來的想像,也反映當下的現實環境,疫情徹底改變全球場景,換言之我們已生活在未來了。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將自2021年10月30日,展出至2022年3月6日。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2021 Asian Art Biennial 

  • 展覽日期|2021年10月30日 -2022年3月6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策展人|臺灣策展人高森信男 ( Takamori Nobuo )、侯昱寬、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及泰國策展人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完整名單|

  • 卡塔妮娜.艾菲卡(Catalina Africa,菲律賓)
  • Bakudapan Food Study Group (印尼)
  • Bang & Lee(韓國)
  • 鄭淑麗(Shu Lea Cheang,臺灣)
  • 陳呈毓(CHEN Chen Yu,臺灣)
  • 陳俊宇(CHEN Chun Yu,臺灣)
  • 蔡艾芳(Genevieve CHUA,新加坡)
  • 夏本度.德(Sharbendu De,印度)
  • 麥蒂.鐸(Mattie Do,寮國)
  • 顏常慶(GAN Siong King,馬來西亞)
  • 何昆霖(HE Kunlin,中國)
  • 平田実(HIRATA Minoru,日本)
  • 何采柔(Joyce HO,臺灣)
  • 洪東祿(HUNG Tung Lu,臺灣)
  • 磯村暖+海野林太郎(ISOMURA Dan + UNNO Rintaro,日本)
  • 金雅瑛(KIM Ayoung,韓國)
  • 木村恒久(KIMURA Tsunehisa,日本)
  • 黎江(LÊ Giang,越南)
  • 李勇志(LEE Yung Chih,臺灣)
  • 李亦凡(LI Yi Fan,臺灣)
  • 林書楷(LIN Shu Kai,臺灣)
  • 劉國松(LIU Kuo-sung,臺灣)
  • 劉玗+吳思嶔(LIU Yu + WU Sih Chin,臺灣)
  • 毛利悠子(Yuko MOHRI,日本)
  • 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臺灣)
  • 阮陳烏達(UuDam Tran Nguyen,  越南)
  •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office aaa,臺灣)
  • 荻野茂二(OGINO Shigeji,日本)
  • Pad.ma (CAMP & 0x2620,印度、德國)
  • 莫尼娜.阿爾.垮迪尼(Monira Al Qadiri,科威特)
  • 馬克.薩瓦圖斯(Mark Salvatus,菲律賓)
  • 朱拉亞農.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泰國)
  • 林.索科謙李納(Lim Sokchanlina,柬埔寨)
  • 陳子豪(TAN Zi Hao,馬來西亞)
  • 王俊傑(WANG Jun-Jieh,臺灣)
  • 楊英風(Yuyu YANG,臺灣)
  • 圖古勒杜爾.庸登獎策(Tuguldur Yondonjamts,蒙古)
  • 亞文.札夫拉(Alvin Zafra,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