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所有對體制與結構現況的怨懟、衝突、負面思想暫且擺在一旁,在台灣藝術界裡,你還願意期待的未來是什麼?
這幾乎是台灣藝術、文化領域最為波折、衝擊的一年。藝文界除了眾多紛爭與衝突外,便是在2021年農曆春節過後的不久,所遭逢的台灣本地疫情高峰,最後甚至演變為三級警戒狀態。這直接地導致台灣藝術界先是失去國際型藝術博覽會舉辦的可能性、籌備多時的重要展覽被迫取消、藝廊與美術館紛紛閉館超過3個月的時間。在這樣備受限制、眾人皆難以發揮的情境之下,相信所有身在藝術界的藝文工作者們都同意,與其追求「最好的展覽」,不如思考,哪些人事物在未來具備潛力與可能性者,藉著這份思考由衷地期待、祝福、相信一切在新的一年裡會更好。
.jpeg?resize=740%2C462&ssl=1)
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邀請來自藝術界約 40餘位意見領袖,以最具潛力(potential)/年輕為思考核心,透過每人選出 3個心中年度前三名藝術家展覽,在回函中共100多票裡統計出最終前八名。其中,藝術家年齡並無任何限制,具潛力的可能性不一定只會發生在年輕者身上;而年輕者也不等於一定具備著潛力與可能性。在這百餘票名單中,涵括藝術機構類別甚廣,從藝術獎項、官方美術館、雙年展、藝術空間等,將分別於本系列報導(上)與(下)呈現。
8. 黃萱 Huang Xuan
相信眾人都曾聽聞過,像是「對自己好一點」這樣的話吧?例如,買了一個舒適質感沙發,能不能讓接下來的生活過的「更好」一點?
這是一個在台灣本地藝術界近年來鮮少見的形式,藝術家透過行為藝術、裝置、錄像等媒介表達對於當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的觀察。繼 2021年 3月於外子的個展《兜圈子》後,藝術家黃萱緊接著獲選 2021年台北美術獎,以系列作品《Endless》闡述著現代人們的眾多窘境。不論是雙手伏地支撐著的床墊、或是半蹲墊腳搖晃支撐著的扶手沙發,不禁令人反思這些透過標榜著改善生活品質的產品,是因何而讓人們趨之若鶩?值得改善的究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工作方式,還是少買了哪個聲稱舒適的生活消費品?


「兜圈子是一種加加減減之後沒差的狀態,並不是說它真的沒差,只是最後都回到了原地。」黃萱說。
在獲選2021年台北美術獎的系列作品《Endless》裡,藝術家黃萱從一種無窮無盡、週而復始的規律生活意象開啟,關注日常物件與人體使用中的姿勢和形象,並藉由物件的消失,窺見人們窘迫的模樣,讓觀眾重新凝視動作本身。在展覽《Endless》展間裡牆上寫著「提升生活質感」、「舒適實用」等與其說藝術家透過行為、裝置諷刺著現代人們及其生活,不如說是透過幽默的畫面、文字、語氣等,一次又一次地加深著其作品張力,獻給每一位在生活中擁有主控權、選擇權,且同時期待可能性而非重蹈覆徹的我們。
- 展覽時間:2021.12.25 – 2022.03.20
-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室3A、3B(Taipei Fine Arts Museum)
7. 劉玗 Liu Yu + 吳思嶔 WU Sih-Chin
無論是宗教或神話,人們投身的同時所期待、追求的是什麼?
透過錄像、裝置等,藝術家劉玗在2021年裡展出《珍奇櫃》、《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等展覽/作品,以及在有章藝術博物館呈現的作品《餵食秀》,同時也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中與藝術家吳思嶔共同創作錄像作品〈逃逸路線〉。在〈逃逸路線〉裡,劉玗和吳思嶔以劇場般的方式,讓觀眾體驗著被包圍在厚重簾幕禮的感受,回朔著分別發生在1999年美國與臺灣的兩起末日預言事件。對於每個身在2021年的我們,觀看著這樣的敘事文本時,?影片中英文語言間的不斷切換,東西方宗教信仰路徑的對照,彷彿在揭示一種人類普世追求――逃離恐懼。|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展覽現場。(攝影/汪正翔,洪建全基金會提供).jpeg?resize=740%2C494&ssl=1)

「臺灣的三大核電廠將發生爆炸」、「中國會對臺灣進行軍事封鎖」,這些截取自1999年的末日預言,在20多年後的今天,已經徹底成為過去了嗎?
當生活中的一切不斷地每況愈下且反覆發生時,人們除了隨波逐流之外,更有一些人如何嘗試透過各種方式為自己找出ㄧ條逃脫的路?其實,藝術家並不是期待透過作品諷刺、訕笑著人們的信仰及其所作所為,而是引領我們嘗試反思,現代人們是如何看重在生活中所有可能被實踐的「救贖方法」,同時不斷反覆演練末世與救贖。然而,現代人所謂的眾多救贖中,有哪一些是真正與商業、消費體系全然無關的?正如 2021年於有章藝術博物館中展出的作品《餵食秀》,看到最後才發現,我們才是被餵食著的生物。
|現正展出|《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2021 Asian Art Biennial
- 展覽日期|2021年10月30日 -2022年3月6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6.徐瑞謙 Hsu Jui-Chien
「看待物質與材料,怎麼樣去打破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知?」徐瑞謙說。
想像物件與人之間,如何可以是直接的、赤裸的、緊密的?藝術家透過動作的介入、擺放位置、與座落方式,來獲取觀看事物的嶄新視角。這再一次地昭示著:藝術家給的並非是現象背後的答案,而僅僅只是希望提供一個切入點。綜觀而言,徐瑞謙在2021年裡,廣泛個展與聯展於双方藝廊、毓繡美術館、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等重要藝術機構,同時也包含備受關注的國美館大型聯展《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藝術家徐瑞謙(Hsu Jui-Chien),1994年生於苗栗,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在尚未畢業的階段,已獲選2019年的台北美術獎、「台南新藝獎」和高美館之「高雄獎」等。
徐瑞謙的創作,看似俐落理性,線條與塊面的接合像是依照一套邏輯,無法被擾動,然而實際上他想探尋的卻是身體行為與物質構件之間的感性生成。他破壞日常事物的原有基準,將其還原至不確定的狀態,以抽離或陌生的視角重新感受,在與物來往的過程、物與動作相互牽繞、摩擦、脫離與再塑的時間範圍中,我們將重新獲得另一種閱讀材質的可能,喚醒某種在物體質量、動作行進之外的未明意識空間。
5.李亦凡 Yi Fan Li
你認為,這個時代是有希望的嗎?藝術家李亦凡作品中充斥著針對眼前世代的軟爛反抗。|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在2021年裡,藝術家李亦凡透過錄像、裝置作品參與了眾多大型展覽與藝廊展出,包含双方藝廊《世代切片》、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CREATORS」計畫、2021臺北數位藝術節「無邊庇護所」,以及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以這一屆的亞洲藝術雙年展為例,李亦凡透過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描述著一 個近未來的科幻景象。在末世的場景中,藝術家一方面思考科技及技術的未來可能性,一方面又隱隱地透露了技術不斷地影響之下,人類對於所操控之物究竟有多少理解。


除此之外,曾拜訪當代館20週年系列展之一《過站不停》的朋友們,必然記得那聳立於展場2樓中央的大型立體裝置,以及裝置作品中不停變換著色彩、傳遞著話語的投影。|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取名為《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是一個由大量遊戲素材、圖庫模型所拼組成的大型投影裝置,探討「觀看」的禁忌。藝術家李亦凡,試圖探索電腦圖學與藥物之間的巧妙連結,將大量的遊戲素材、圖庫、模型資料庫拼貼成一個巨大的屍體,像是電玩中巨大垂死的魔王,不斷低喃著各種跟視覺有關的詛咒。
|現正展出|《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2021 Asian Art Biennial
- 展覽日期|2021年10月30日 -2022年3月6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本篇為系列報導(上)篇,僅公布第8名至第5名;第4名至第1名,皆於本系列調查報導(下)中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