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藝術,是一件高門檻的事情嗎?能夠體會藝術的,只有相對少數的人嗎?若果真是如此,那麼為何各國政府官方、乃至於個人收藏家、甚至是國際等級的超級偶像,為什麼一個接著一個地不採取以往更加迎合大眾、更為討好的方式,反而是持續地致力於收藏、且思量該如何呈現並廣為分享?
談到這個議題,最值得援引探討的個案之一:坐擁主流觀眾群,首個踏上葛蘭美獎舞台、近年來最成功的韓國團體BTS防彈少年團,及其於2020年所資助、主辦的全球性藝術項目「Connect, BTS」,透過收藏、展出藝術家及其作品,來展現其背後哲思。從於倫敦的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呈現丹麥新媒體藝術家 Jakob Kudsk Steensen 所創作的錄像作品 “Catharsis” 開始,接續在柏林、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韓國首爾、美國紐約發生這樣面向公眾的藝術項目。相信這讓不少朋友們感到困惑,觀眾群為主流的流行歌唱偶像團體,為什麼要這麼投入收藏並資助藝術展演的項目?
藝術家安.維羅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1956年出生於英國,現居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家著迷於感知經驗的探索,使用各式的科學媒材發展實驗性作品,例如玻璃、光線、投影、聲音、液體和人造霧等等。「在我作為藝術家的生涯裡,我一直嘗試去推進事物的『邊界』,而所謂的邊界所指的像是:什麼事情是可能達到的,什麼事情是不可能達到的。」Ann Veronica Janssens曾說。
作為主流大眾偶像團體,為什麼要投入斥資昂貴的藝術資助案,只為了呈現已收藏的藝術作品?若只是為了行銷自己,這樣的做法,難道不擔心『大眾』看不懂嗎?換作是在台灣,展出國際間正在蓬勃發展、但台灣卻鮮少見到的作品,如果這樣的藝術收藏能引起的大眾共鳴很有限,那麼收藏家們又是為了什麼而投入?
在經歷疫情衝擊的2021年,台灣本地的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本次展出 Ann Veronica Janssens 著名的色彩霧氣、玻璃以及窗簾系列作品,邀請了四位藏家,共同將珍藏展出的同時,也以該位藝術家的作品為例,各自揭示一個看似簡單,但卻極具藝術教育意義的一系列分享:如何當一個觀看藝術時,不只是看到表面的觀眾。無論是超級偶像或是企業家,都有其藝術教育等社會責任在身。

1.觀看藝術品時,除了描述作品的樣子之外,還能?嘗試描述感受。
展間中的兩件玻璃作品《Bright Pink & Yellow》和《CL9BK》,是藝術家的 Gaufrettes 系列,玻璃表面的紋路以及色彩的深淺狀態,在不同角度觀看的時候顏色都會不斷漸變,震盪視覺的感知。光線的微小變化也是安細膩的表現手法之一,安構建了作品的個性化體驗,同時通過身體運動重新塑造了觀眾的參與感。
其中,充滿霧氣的空間《Green, Yellow and Pink》是藝術家2017年的創作。藝術家透過將空間注入濃密的霧氣,且令色彩處於懸浮粒子的狀態滲透到薄霧時,便是藝術家得以利用某種有形的方式來呈現光與顏色,而當這些霧氣讓角度變得模糊、地板、牆壁和天花板變得難以區分的同時,隨之改變了空間感。

「一開始進去有一點點膽怯,因爲你不曉得往前走會是什麼東西,進去過了一會之後我感覺到的是自由,很莫名的一種自由感,是我可以穿梭在這個霧之中,去感受跟享受被這些顏色包圍跟沉靜的感覺。」VOGUE 亞太區總編輯 孫怡(Leslie Sun)說。
2.體驗藝術作品帶來的視覺衝擊過後,還有呢?投入更多研究後,才能真正理解。
曾經親身體驗展覽的朋友們,必定已經理解藝術家 Ann Veronica Janssens 著迷於感知經驗的探索,使用各式的科學媒材發展實驗性作品,例如玻璃、光線、投影、聲音、液體和人造霧等等。然而,回歸創作本質,其實當一位藝術家如此著迷於這樣的材料、這樣的方式、實驗著這些媒材的可能性時,背後必然有其原因。而對背後的藝術家所身處的歷史脈絡感到好奇、投以研究,而非停留在視覺藝術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才是更完整的理解方式。
無論是針對作品裡的小細節產生好奇甚至是感到不解、或是整件作品的宏觀概念去追問,這些都是體驗藝術作品時,除了第一時間的視覺衝擊之外可以做的事。「第一次遇見AVJ作品是在2019年巴黎的FIAC,當初看到一件像珠寶盒展示的水箱,想到跟 Pierre Huyghe 的水族箱一樣為什麼空空的?是什麼東西?它應該是什麼概念?所以想多做研究,搞清楚。」RC 藝術基金會創辦人陳榮泉說。

回溯到 1960至 1970年代的美國,由於國際間熱衷於太空競賽的時代氣氛的關係,當時的南加州地區充滿了航太和工程公司,而當年許多公司也都真實地參與了美國第一個月球計劃,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技術達到巔峰的時刻。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部分藝術家們與工程師建立了特殊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些藝術家們也因為當時新型工業的技術繁榮,而獲得了嶄新的材料及生產工藝,因而有機會利用特殊的材質創作,這才導致美國西岸著名的光與空間運動 (The Light and Space movement)的興起。在美國西岸的陽光、汽 車、衝浪、沙灘等元素之下,促進光與空間運動的藝術家們,將生活的經驗轉化為實體作品,其中著名的藝術家包含羅伯特·埃文 (Robert Irwin)、丹· 弗拉文 (Dan Flavin) 拉里·貝爾 (Larry Bell) 以及詹姆斯·特瑞爾 (James Turrell)。
除了因為這些藝術家開始運用先進的材質,也由於這些材質有別於傳統材質的特殊性,導致藝術家們更進一步地著重於觀眾的感知和參與的關注,進而啟蒙到現今許多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本次文心藝術基金會所展出安.維羅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作品形式,正是與加州光與空間運動有著密切關聯。

上述所提及的「觀眾參與」、「觀眾感知互動」等,便可以此次展覽裡,其中一件充滿霧氣的空間呈現的是藝術家2017年的創作為例:《Green, Yellow and Pink》。曾親身體驗這件作品的觀眾都知道,在進入展間不久後,觀者便會迷失在綠色、黃色及粉紅色的霧氣中。「一開始會有一點恐懼,可能因爲這個空間的關係,你會放慢你的腳步,更仔細去觀看這些光影的轉變,跟周圍的轉變,我覺得那是蠻有趣的體驗,也是 Ann 希望跟觀衆互動的方式。」陳薇捷(Vicky Chen)說。
3.藝術作品為你帶來的體驗,一定是愉悅的嗎?豐富的體驗,勝過於單一化的愉悅。
當人的感知邊界處於模糊化的狀態,人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尋找前進的方向,Ann Veronica Janssens的作品如此挑戰著別於一般的觀看體驗。「第一次進去好像根本沒有方向,她的作品沒有因為你的歷史背景,或是你要有藝術的專業才能體會,它是互動型的。而且是隨著你的成長背景,或者你的歷練,你進去的感受會不一樣,這種互動是很震撼的。」陳榮泉說。
人們當看見壯麗的藝術品時,只想到拍照?正如收藏家陳榮泉與陳薇捷所說的,因失去方向而慌張、恐懼等真實感受,昭示著藝術作品能帶來的體驗是豐富的,絕不僅止於外觀華美的單一化愉悅。
具體來說,當人們進入《Green, Yellow and Pink》裝置作品後,會沉浸在「非物質化 (immaterial)」的彩色霧氣中。而這些彩色霧氣是由造霧機釋放的濃霧與自然光、人造光融合而成,再加上天花板和霓虹燈管以彩色鋁箔濾光片覆蓋,最終使透出來的光線將濃霧染成不同色彩:曾造訪體驗的朋友們便知曉,從入口處的檸檬綠、中間的黃色、以及空間後方的粉紅色,而每個顏色過渡之間,兩種顏色的混合會再形成第三種色彩。

4.觀看藝術作品時,如何獲得更豐富的感知和層次?當你願意花更多時間時。
我們已經知道,光和玻璃是 Ann Veronica Janssens 經常使用的媒介,兩件作品以雕塑形式來呈現,但它們既不是雕塑也不是繪畫,而是結合飽和色彩的視覺體驗,以極簡的作品形象,創造了生動的感知經驗。然而,在觀看、嘗試理解藝術作品時,如何從抽象的作品中獲得更豐富的感知與層次?
「Ann很多作品都讓我非常驚豔,很喜歡她的作品都有夢幻的色彩。還有一個部分我非常喜歡的地方,她的作品永遠都不只是一個角度去欣賞,它有各個層面,有時候是隨着時間,隨着光影不同的轉變,甚至到地板上光影的折射,它有很多不同的層次,你每站在一個不同的位置去欣賞,都是不一樣的感覺,像這兩片玻璃,你看着那玻璃紋的波動,到它因爲光影投射而折射出來不一樣的暈光,我覺得這些都是她作品裡面很讓我着迷的地方。」TAO ART 創辦人陳薇捷(Vicky Chen)說。
以目前持續進行 Gaufrettes 系列中的《CL9BK》為例,該作品運用兩塊稜紋玻璃結合彩色濾膜來創造色彩斑斕的虹彩效果,所見的顏色與光線變化會依照觀眾的視角、身體的移動而有所不同。換言之,倘若你願意花更多時間在單一一件作品上,作品的豐富層次將會讓你體會到:有些作品,絕不能輕率地只以片面一瞥所見來認定其樣貌。而賃外值得一提的是,作品《CL9BK》的標題,是根據在玻璃與玻璃之間的彩色PVC濾膜專門代碼,以及投射在牆上的光影顏色來命名的。
「《CL9BK》的存在很安靜卻很有力量,其實有點在背景的感覺但存在感非常強烈,看了一圈就會發現怎麼有個東西在那邊慢慢的自己變色。就是在一個很busy的空間裡,它是一個很穩重,而且很浪漫的作品。」孫怡(Leslie Sun)說。

5.觀看藝術品時,若不想當一個走馬看花的觀眾,那該怎麼做?永遠記得作品的「美」總是具備細節。
「第一次看到 Ann 的作品是在201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在 Pinault 海關大樓(安藤忠雄重新整理過的空間),偌大的空間裡,撒了一地 Ann 的 Glitter 系列作品,銀白色的沙在陽光的照射下,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顏色,那個感覺是迷人的。」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Jenny Yeh)說。
無論是在陽光下一片銀白色的沙、還是透明的固體,極簡往往只是外表,作品內在總是有許多細節牽涉了經年累月的研究、和思想。以這次展覽的其中一件作品《Untitled》為例,該作是由一塊光學玻璃製成,這種玻璃比一般普通的玻璃更清晰、透明,能收集光線並展現其透明度,補捉周圍的空間和色彩。作品在冷卻過程中保留了原本鑄造的形狀,放置在展間地板上,顯現出強烈的光的聚集。
無論是純白或是通透的極簡,正如藝術家在過去一篇訪談中也提及她對於透明度 (transp- arency) 的研究,光線穿越表面滲透了物件時並非毫無任何改變,這樣的穿透,其實讓其外觀產生輕微卻重要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唯有往細節裡觀看時才能理解。

儘管,在 Ann Veronica Janssens 大部分的作品中可以看見色彩的存在,但她也嘗試在許多特定作品上運用最少的顏色,讓觀者專注在對光線和透明度的感受,而這些特定作品大多是玻璃材質。在《Untitled》作品中,「光線」和「感知」扮演了缺一不可的角色,吸引觀者思考光線與物件之間相互存在的意義,以及色彩是否真實存在?亦或是我們的感知創造了色彩?藝術品背後總是充斥思考,而這些思考也往往和人、以及人們所身處的世界有關。
這個東西很奇怪、很有趣,但是你仔細去看,你要看它跟外面的關係,反射外面的關係,那就很有趣,那就很AVJ。陳榮泉說。
安.維羅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作品曾在巴黎橘園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梅斯分館、美國納榭雕塑中心、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柏林新國家美術館、荷蘭德邦美術館等大型美術館展出過,並參與多個大型雙年展,例如,聖彼得堡宣言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及聖保羅雙年展,並在1999年代表比利時參加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其作品也被多個國際知名機構所收購。
「我相信好的作品應該給更多人去感知一下,收藏就像我們人生走過什麼路,收藏的路,你希望路上走的環境、風景都不一樣,所以你要試探很多可能。」陳榮泉說。
Ann Veronica Janssens : Green Yellow, and Pink
- 展覽日期 |2021.12.18 – 2022.03.20 10:30-18:30
- 展覽地點 |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 180 巷 10 弄 6 號)
- 展覽採網路預約制|名額有限,預約點擊這裡。
- 參觀時段 | 三、五下午 (13:00 – 14:00、14:00 – 15:00、15:00 – 16:00)|六、日全天 (11:00 – 12:00、12:00 – 13:00、13:00 – 14:00、14:00 – 15:00、15:00 – 16:00)
- 注意事項 |
- 本展覽週一、二、四不開放參觀
- 如欲開車前來,附近有收費停車場,請多加利用
- 入場參觀前請詳閱入場規則:
-
- 禁止商業攝、錄影
- 參觀須全程配戴口罩
- 預定時段遲到15分鐘不得入場,請重新預約
- 現場臨時來賓請以手機預約或洽店內服務人員
- 作品易碎請勿觸碰 ; 場內禁止跑跳並請小心移動
- 因場地空間有限,入場吊牌請掛身上以利識別,參觀結束後歸還
- 12歲以下須由家長陪同參觀(孩童也須預約),並將兒童推車置於場外
- 煙霧裝置能見度有限,若有身體不適請勿入場
- 煙霧為無害物質,有支氣管及呼吸過敏狀況者請斟酌自身狀況入場並承擔可能發生風險
- 煙霧裝置體驗限時55分鐘,工作人員會於結束前5分鐘清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