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地歷史人文外,縣市級美術館還能做些什麼?嘉義市立美術館以特展《2222》引導當代想像 Beside the local history, local museum can also present Contemporary art: “2222” at Chiayi Art Museum

一個縣市能擁有美術館,乃是一件美事。然而,地方性的美術館呈現「過去」的地方性歷史人文固然重要,那麼「當下」的藝術內容,美術館是否也有教育之責呢?

想到嘉義,或是嘉義美術館的同時,許多熱藝術的朋友們,往往必然優先想到陳澄波(Tan Teng-Pho),對嗎?眾所皆知地,嘉義美術館自開館之始,便奠基在「畫都嘉義」的美術與人文特色之中,自籌備起即以「保存及發揚畫都嘉義之精神與榮光」,過去呈現了不少關於嘉義本地的歷史人文,以及出自嘉義的台灣藝術家等展覽項目。然而,這一次,嘉義美術館卻是有別於以往展覽以美術史和城市特質的角度切入,此次透過錄像、裝置、雕塑、繪畫甚至是體驗,透過呈現當代內容,嘗試與本地觀眾分享更為「當下」的當代藝術。

蘇育賢的《天堂》是一顆巨型的黑色氣球,當它漂浮在半空中作為一種暗喩。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黃萱的長鏡頭作品《願望》,透過不斷地對著鏡頭,劃火柴許願,完成這件行為錄像。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除了呈現嘉義本地歷史人文之外,在地美術館還能做些什麼?

嘉義市立美術館自開館以來,不斷地藉由展覽帶領在地觀眾及外地旅人一同感受嘉義獨有的城市樣貌及人文歷史。以往大多數的展覽引導觀眾從歷史性的角度切入,我們站在嘉義這塊土地上感受當年的藝術風氣、時空背景,眺望未來嘉義的面貌。然而,這次《2222》特展在館方2022年的年度主軸「想像的擴延與對話」嘗試了一種全新的展覽體驗,邀請當代跨領域創作者們一同來詮釋這個主題:《2222》。

嘉義美術館表示,如果只單單從標題來看,觀眾朋友們可能會以為這只是一個對200年後的想像,然而,其實這並不是屬於單一時間斷點的命題,而是期望在這200年的時間過程中探討人類宏觀紀元的暗號。顯然地,除了彰顯嘉義過往曾經帶來許多歷史名作的已故藝術家之外,作為一個地方性的美術館還是有其他的任務需要達成。

黃慧妍擅長以日常的小敘述體作為支點,來跟時代的大敘述對質,圖為燈箱裝置《它曾是 688 尺高。》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當縣市級的在地美術館,展示了「無法馬上看懂」的藝術作品時

嘉義美術館表示,此次的嘗試,同時也是一個希望啟發觀眾對藝術想像的開端。事實上,這次展覽裡的暗示、符號、隱喻,多半都不是一眼瞬間可以「看懂」、甚至被感知的。

其實,這些暗示透過時間及更多的生活經驗,轉換成直覺,變成超越語言的感受,藝術家的作品不過是一道媒介、一段引言,引領著觀眾去注意生命中那些細微又捉模不定的情感變化。本次展覽由策展人黃彥穎策劃,策展人依據樓層分為三個區塊-櫥窗、客廳、房間,由進入建築的順序暗喻這三個區塊的作品從社會逐漸發展到個人經驗。一樓由藝術家黃慧妍、張明曜、黃萱的作品來探討人類物種與當前文明的依存關係,而櫥窗的想像暗喻著我們最容易接收到的社會訊息,觸手可得且充斥其中。

賴志盛作品《顏料罐_嘉義》中,展現了一種透過繪畫過程,將顏料作為既是生成繪畫的介質。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客廳象徵著中繼站;房間象徵著獨白

二樓則是針對藝術家之於生命經驗的轉譯,來探討暗號與暗示性的互文型態,由賴志盛、蘇育賢、陳敬元、江忠倫、何采柔各自擅長的跨領域媒材回應種種現實切片,客廳象徵著中繼站的概念,在迎賓和個人之間游移,擁有更多的彈性和空間去回應展覽主軸。三樓以個人經驗作為日常測量的獨白,藝術家李傑以現地製作的創作方式在空間中利用物件影像構築畫面,以日常媒材漸進至美學又回到獨白的荒涼,正是「房間」一詞擁有的私密性所能回應的藝術場域。

展序上不僅是展覽區塊的分類,同時也體現了多位藝術家的思想過程,如同前文所提到,作品彷彿就是一段序,他為觀眾建構了更多想像而非限制,去描繪各自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社會輪廓。在充斥暗示和混亂符號的社會,我們隨之麻痺,對於一些生命的暗示也漸漸無法接收到訊號,這次透過作品我們一同開啟新的感知方法,在觀展過程中重拾對於當代間的種種想像並擴延與對話。

何采柔的《Charging》、《20200529》以及《Form》,則是一系列非常能體現 2022 這個當下,人心 正如何自處的採樣。圖為作品《2020052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李傑的《喪失理性的批判》是以物件、影像以及空間來構築一種抽象化身影的過程。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當代藝術特展期間,設計展也同步在館內發生

同時,在美術館也共同展出台日設計交流《上陸許可》與111年度藝術進駐成果展《新增遺漏的地點》。《上陸許可》是台日設計師藉由在後疫情時代中對旅行的想像,展開交流與創作,展覽集結台日十四位創作者,以土產包裹交換為概念,進行一場想像旅行的創作展覽。其中更有一組來自嘉義VS.奈良,以自身城市為視角,挑選最具特色物件,集結成「城市限定包裹」,相互寄出,進行城市的旅行想像空間創作,設計出屬於這座城市的視覺風格。

而《新增遺漏的地點》為111年「+1藝術基地徵件計畫」成果展。「+1藝術基地徵件計畫」已邁入第3年,今年度進駐主題「音景測繪」,鼓勵聲音及視覺創作者進行提案,結合在地人文、歷史或自然脈絡,以美術館和城市空間為想像的釋放。

2222展覽的同時,在美術館也共同展出台日設計交流《上陸許可》Courtesy of 嘉義美術館 Chiayi Art Museum

《新增遺漏的地點》分別展出兩組藝術家:第一組藝術家李立中以一鏡到底的方式,再次回看並尋訪嘉義市的紅毛井;第二組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則是沿著八掌溪垂釣,在不同的地點進行收音。上述兩者皆使用Google Map,尋找嘉義常見的、常去的、有名的地點,然而在過程中,卻發現了一直存在卻少見的、少到的、不知何名的所在,透過進駐藝術家們的提醒,嘉義永遠有新事物有待發現。

 


《新增遺漏的地點》〖廣告〗

  • 參展藝術家|李立中、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展覽時間|2022/7/16-2022/10/23
  • 展覽地點|本館4樓展廳

 

《上陸許可》

  • 策 展 人|許哲瑜、郭中元
  • 展覽時間|2022/7/16-2022/10/23
  • 展覽地點|古蹟棟3樓圖書室

《2222》

  • 策 展 人|黃彥穎
  • 展覽時間|2022/7/16-2022/10/23
  • 展覽地點|本館1-3樓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