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古語「稀人」(marebito)裡所代表的意涵,最早是由日本民族學學者折口信夫(1887–1953)提出的,原先所指的是『帶著禮物,遠道來訪的神明』。而這次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下簡稱亞雙展),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主題。
這樣的訪問通常發生在特殊場合,與這樣一種超脫的存在相遇,總是不可思議。
「對當時人們來說,如果人們能以適當的方式回應 – 例如儀式和慶典等,他們將賜予知識和智慧當作禮物。 」策展人許家維 & 何子彥說。

以此做為整個展覽核心的第七屆亞雙展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將於10月5日開展了,由臺灣藝術家許家維(Chia-Wei Hsu)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共同策劃,邀請了來自16個國家,共3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展出作品囊括繪畫、裝置、錄像、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希望藉由展覽,重新解讀亞洲議題,而館方於前日(8/31)公布這一屆所有參展藝術家名單。其中包含來自泰國、甫於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館展出的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和曾參展2016柏林雙年展德國籍的藝術家鐵木爾.斯琴都是近年極受國際矚目的年輕新銳。
2019亞雙展以「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為主題,聚焦於人與陌生人、與非人的相遇,以及不同意識形態間的碰撞與交會。

所謂的「異人」用來指他族、神鬼、流亡者等非我族類;而「異人」也常是連結兩端的中間者,如巫師、間諜、異國商人,都蘊含著滾動文化的能量。展覽希望藉由「異人」的視野,打破既有知識界線與意識形態的詮釋框架。策展人許家維和何子彥談到這次策展概念的背後思維,他們說道:「我們以『稀人』延伸而來的『異人』指涉眾多的『他者』 – 不只是靈體與神,還有薩滿、異國商人、移民、少數民族、殖民者、走私者、黨羽、間諜和叛徒等。於我們而言,異人是一個中介者,是我們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管道。」
「透過與異人相遇,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我、所在之社會,甚至是物種的界限。這是來自異人的禮物,而有些禮物是很難得的。」

策展人何子彥表示,這一屆亞雙展的委託新作有9組件,是有史以來亞雙展委託的最高數量。
「我和許家維都堅信,雙年展主要的功能不只是在展示作品,更要和藝術家們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亞雙展的委託作品,都緊扣著策展的主題,當中作品往往涉及繁複技術及深度的研究計畫。
例如臺灣藝術家江凱群在作品《豐田玉庭園》中用化學技術製造玉石,以基礎的閃玉結構方程式,作為從個人經驗到閃玉的顧盼;而泰國跨領域藝術策展雙人團隊JIANDYIN則透過「磨擦流動:魔幻之山計畫」,關注民族國家和贊米亞地區邊界地帶中,根植於對抗、磨擦流動產生的現象,探討該地區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態之間的關聯。

JIANDYIN (Jiradej MEEMALAI and Pornpilai MEEMALAI ), Friction Current, 2019, single-channel, video full HD, black and white, silent, 20min09sec loop.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近年『人類世』此一地質年代的界定,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中心主義,表現在當代藝術中有三種主要趨勢:一是重回部落般的前現代社會,用以批判現代性;二是以生態角度談論人如何與環境共存。」策展人許家維說明。
「而三,則是更深入去探索技術、哲學、科技等,來理解工業革命以來的失控狀態。」
臺灣藝術家王虹凱持續以聲音做為概念性手段探究社會關係,作品《這不是國境音樂》追溯臺裔作曲家江文也的音樂軌跡,透過一系列的展前工作坊,企圖帶領觀者穿越地質、災害、身體、社會、歷史等面向,搜索1935年台中大地震發生前後的觀測資料與口傳記憶等,以及殖民政府引進的現代地震測報和統治技術。
藝術家丁昶文的裝置作品《處女地》,源自殖民者運用殖民地風土和生態資源開發疾病解藥「奎寧」的歷史,奎寧的功效也為殖民者提供了深入熱帶叢林和島嶼的新機會,成為另一種鞏固帝國的武器;作品以舞台、錄像和聲音等多樣元素,讓身歷其境的觀看歷史成為可能。

Ting Chaong-Wen, Virgin Land, 2019, tempered glass floor, ultraviolet light tube, neon lamp, raw material of cinchona tree, tonic water, multi-channel video,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我們或許無法為亞洲目前面臨的許多緊迫問題提供答案,但我們希望透過這次亞洲雙年展的呈現,試著將既有的詮釋框架鬆綁。」
亞洲藝術雙年展將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自10月5日展至2020年2月9日,展覽期間將辦理多項活動及論壇,詳細資訊請上國美館或亞雙展網站查詢。2019亞雙展參展的全數藝術家為:
-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亞歷克斯・格沃伊奇&男孩子(Korakrit ARUNANONDCHAI & Alex GVOJIC (with boychild),泰國/美國)、
- 安塔日沙(Antariksa,印尼)、
- 祖列伊哈.喬杜里(Zuleikha CHAUDHARI,印度)、
- 林育榮(Charles LIM,新加坡)、
- 夏爾芭.古普塔(Shilpa GUPTA,印度)、
- 羅斯里胥安姆.伊斯梅爾(伊謝)(Roslisham ISMAIL (a.k.a ISE),馬來西亞)、
- 郭鳳怡(Guo Fengyi,中國)、
- 江凱群(CHIANG Kai-Chun,臺灣)、
- 邱承宏(CHIU Chen-Hung,臺灣)、
- 何銳安(HO Rui An,新加坡)、
- 黃思農/再拒劇團(Snow HUANG/Against Again Troupe,臺灣)、
- 朋琵萊.明瑪萊&紀拉德.明瑪萊(JIANDYIN,Jiradej MEEMALAI and Pornpilai MEEMALAI,泰國)、
- 希瓦.K(Hiwa K,伊拉克)、
- 李禹煥(LEE Ufan,韓國)、劉窗(LIU Chuang,中國)、
- 劉玗(LIU Yu,臺灣)、
-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臺灣)+Lifepatch(印尼)、
- 朴贊景(PARK Chan-Kyong,韓國)、
- 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德國)、
- 吉拉德.拉特曼(Gilad RATMAN,以色列)、
- 澤.舂(Tcheu SIONG,寮國)、
- 武基爾.蘇亞迪(Wukir SURVADI(Senyawa),印尼)、
- 丁昶文(TING Chaong- Wen,臺灣)、
- 黃漢明(Ming WONG,新加坡)、
- 渡邊麻耶(Maya WATANABE,荷蘭/祕魯)、
- 王思順(WANG Si-Shun,中國)、
- 田村友一郎(Yuichiro TAMURA,日本)、王虹凱(WANG Hong-Kai,臺灣)、
- 于一蘭(YEE I-Lann,馬來西亞)、
- 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緬甸)。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7th edition Asian Art Biennial
- 展覽時間:2019年10月5日- 2020年2月9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www.ntmofa.gov.tw)
- 開放時間:週二~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