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雙年展大展的存在是為了影響、參與當代社會,那麼對於正在發生戰爭的當代社會,藝術能夠自外於現實嗎?
與多數雙年展相同地,本將在今年迎來第三屆的拉脫維亞里加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The Riga 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in Latvia,簡稱 RIBOCA),也是一個氣勢滂沱、眾多大規模作品呈現的雙年大展。然而,就在本月稍早 4月 13日,該雙年展主辦單位正式對外宣布,原定於2022年 7月至 10月舉行的第三屆雙年展大展,因為烏俄戰爭的關係,確定將推遲至 2023年。「在這樣的紛亂時代,當俄羅斯依然持續對烏克蘭實行如此不人道罪行時,身為他國的我們,竟依然如常地策劃一場向藝術表達尊重、團結的大規模展覽,這是無法想像的。」

藝術人必須重新思考,在這樣的時代,這種雙年展形式是否仍然有效。
儘管,隨著戰爭的持續時間拉長,人們可能也越來越對此感到麻木,但這對里加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來說,持續地對戰爭表示制裁、提供所需幫助是不應有改變的。而實際上,由於拉脫維亞東部與俄羅斯相連,自今年2月底俄羅斯開始向烏克蘭發動攻擊以來,拉脫維亞已經接收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共約 6000名烏克蘭難民。
本屆,主展覽主題為「尊重練習」(Exercises in Respect)的拉脫維亞里加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共有超過 60位國際與拉脫維亞等各國藝術家參加。「我們必須反思,策辦雙年展者與前往雙年展共襄盛舉的藝術界,在戰亂和國際衝突的非常時期,又該如何影響、甚至參與社會。而藝術家、策展人以及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又是怎樣的表達與人文交流平台?」雙年展主辦單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