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匯集了一眾出色的畫廊,他們與我們共負願景,深信東南亞地區應該要有一個世界級的藝博會。」新加坡藝博會聯合創始人任天晉(Magnus Renfrew)說。
為東南亞地區而設,同時也是東南亞地區迄今最大規模、亞太地區近十年來開幕的最大規模的全新國際藝術博覽會 – 新加坡藝博會(ART SG),已在2023年1月12日於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貴賓預展正式開幕。由創辦及首席合作夥伴瑞銀集團呈獻,及由The Art Assembly主辦的新加坡藝博會,於2023年1月12日至15日向公眾開放。展會呈獻來自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60間頂級畫廊,其中包含了四大展區:GALLERIES(畫廊)、FOCUS(焦點)、FUTURES(未來)和REFRAME(重構)。

1.大型且場域特定的裝置、雕塑作品遍佈展會中
四個畫廊展區共呈獻來自東南亞地區、亞太地區及全球出色的藝術家作品外,其中還包含了在新加坡藝博會 PLATFORM(平台)在展會周邊帶來生動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和大型雕塑作品。
新加坡藝博會PLATFORM(平台),所展示的生動及場域特定的裝置和大型雕塑穿插在整個博覽會中,為參觀者提 供體驗大型裝置藝術的機會。 其中最為特別的是野口勇的標誌性 《Octetra》系列的全新作品,該裝置作品是為 新加坡藝博會而創作的。整個系列創作於1965 年,體現了藝術家對連繫空間、自然和感官的關注。其他重點作 品包括柬埔寨最著名的國際藝術家索菲普‧皮奇 (Sopheap Pich) 的開創性作品 《Kapok》;陸揚的跨學科裝 置作品《Fire Deity》,以及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 (布朗畫廊)、阿什莉·比克頓(Ashley Bickerton) (Gajah Gallery) 和喬瑪·帕蘭薩(Jaume Plensa) (GREY) 的重要雕塑。

2. 新加坡當地收藏家實力日漸雄厚?「完善的經貿基礎建設支撐」
在這個全球遍佈藝術博覽會的氛圍中,聽聞一個嶄新的展會,不免追問當地的收藏家的收藏狀態如何?「從我們近期的藏家調查中可見,新加坡對當代藝術的興趣增長迅猛,由完善的經貿基礎設施作為支撐,該地區有希望擔當作為區域和全球的重要藝術市場的角色。」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合主管及新加坡主管 August Hatecke 說。
若由會談講座來觀察該地收藏家對當代藝術的興趣如何,此番的新加坡藝博會的座談項目由安盛信利再保險贊助,當中包括三個不同單元: 由第 24 屆悉尼雙年展(2024 年) 聯合藝術總監及Para Site 前執行董事康喆明(Cosmin Costinas)策劃的《新加坡藝博會觀點:重新連接東南 亞和亞太地區》(ART SG PERSPECTIVES: Reconnecting Southeast Asia and Asia Pacific) ;由曼谷吉姆湯普 森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Gridthiya Gaweewong 主領的《新加坡藝博會錄像展區:為東南亞錄 像藝術和電影尋找歸宿》(ART SG FILM: On finding a home for Southeast Asian video art and film);以及作為 畫廊展區數碼藝術延伸、專注討論藝術與科技交匯的 REFRAME(重構)會談。

除此之外,展會的創辦及首席合作夥伴瑞銀集團和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The Fondation Beyeler)將於 1 月 12 日(星期四)下午 6 時至 7 時在新加 坡藝博會座談會劇院舉辦對談講座《對話:小漢斯和杉本博司:藝術家人生,建築師人生》(Conversation: Hans Ulrich Obrist with Hiroshi Sugimoto: Life of the artist, Life of the architect),講座免費對公眾開放,並將 於 ubs.com 和瑞銀環球藝術的Facebook 頁面直播。 本次座談會座位有限,如需登記出席,請發送郵件至 program@artsg.com。
2023 新加坡藝博會 2023 ART SG
- 展會日期|公眾開放日|
- 1月12日,星期四,中午12時至下午7時
- 1月13日,星期五,中午12時至下午7時
- 1月14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 1月15日,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 展會地址|新加坡貝弗蘭道10號金沙會議展覽中心
- 新加坡藝博會顧問團|Kim Camacho (菲律賓、新加坡); Deddy Kusuma(印尼); Arif Suherman(印尼); Bill Cheng( 印尼、新加坡); Linda Neo & Albert Lim(新加坡); Michael Tay(新加坡); Yenn Wong(香港、 新加坡); Alan Lo (香港); Jehan Chu(香港); Ivan Pun(香港、緬甸); Irene Tedja(印尼、 新加坡); Kit Bencharongkul(泰國); Marcel Crespo(菲律賓); Lourdes Samson(菲律賓、新加 坡); Hallam Chow(香港); Benedicta M Badia Nordenstahl(新加坡、阿根廷及美國);Pierre Lorinet(新加坡); Priscilla Masagung(新加坡、印尼); Thomas Shao, (中國); Wee Teng Wen (新加坡); Alex Turnbull(英國); Johnny Turnbull(英國); Prisdha Jumsai(泰國) ; Fenessa Adikoesoemo(印尼);Feroze Gujral(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