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豐收,一定要先努力。」(You Have to work hard to get what you want.) 這句出現在《創造安娜》中,由主角口中說出的台詞,勢必是讓眾多紐約藝術界受騙人士感到百感交集的一句話。
想像在藝術界裡,有這樣的心人士:她不僅知悉藝術界的排外心理,同時利用社交媒體作為心理戰術利器,爾後讓紐約與來自眾多國家的藝術收藏家,受到矇騙地相信眼前這位90年代出生的妙齡女子是德國富商二代繼承人。然而,這一切背後真相,讓整起事件演變成一個令紐約藝術界備感錯愕的詐騙傳奇。

1.她,究竟是罪犯,還是當代社群網絡社會的傳奇人才?
近期由 Netflix 呈現,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視影集《創造安娜》已經於 2月 11日首播。而在這部影集中,我們將看到一位想要證明自己實力的記者著手調查安娜·德爾維 (Anna Delvey) 一案,探究既是 Instagram 傳奇人物,又是德國富家千金的她如何擄獲紐約社交圈無數人的信任,還騙走他們的錢財。
話雖如此,安娜到底該算紐約最大的騙子,抑或只是新美國夢的縮影?在她等待審判的期間,記者必須與時間賽跑,找出全紐約市都想知道的答案:安娜·德爾維究竟是何方神聖?影集靈感來自記者潔西卡·普斯勒 (Jessica Pressler) 的《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專文:〈安娜·德爾維如何騙倒紐約派對圈〉(How Anna Delvey Tricked New York’s Party People)。

2.極其排外的藝術界,以及深諳藝術界心理戰術的「安娜」
其實,許多曾經遭矇騙、甚至為她刷卡買單過的藝術界人士,都是在 Anna Sorokin 被捕後才知曉真相。
原眾人以為是德國富商二代、擁有6000萬美元(約台幣18億元)信託基金的 Anna Delvey ,其實本名為 Anna Sorokin,是一個1991年出生於俄羅斯、父親是卡車司機而母親是家庭主婦,在 16歲時全家搬至德國的平凡女孩。而就在她前往巴黎就學的期間,獲得法國時尚雜誌《紫色雜誌》實習機會的同時,開啟了這一段自2013年-2017年間長達四年的詐騙之路。
對藝術領域有一定程度了解的朋友們必然曉得,藝術界與多數領域不同,這是一個極其小眾、且排外的領域。這也讓 Anna Sorokin 透過經營社交媒體、成功展現出一個富有品味、熱愛藝術且結交各路名士的「富家女」形象角色。這個令紐約藝術社交界錯愕的事件最終,在2019年遭判刑入獄後,如今成為了一部於全球知名串流平台 Netflix 播出的真人真事改編影集《創造安娜》。

3.「安娜」,至今如何了?
而如今,1991年生,現年僅31歲的Anna Sorokin,近日她因行為良好而被提前釋放。據報導,知名串流平台 Netflix 也為《創造安娜》的故事付給她高達 32 萬美元的版權費用,把這筆錢用於銀行賠償金與州政府罰款的同時,點擊下方的Instgram頁面即可知曉,出獄且擁有自己傳記影集的「安娜」,已重新活躍於社交媒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