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趨勢的,除了NFT還有如何整合線上線下: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布NFT專區與本屆藝術計畫 NFT as a trending topics: Program Highlights for 2022 Taipei Dangdai

疫情之下、虛擬藝術風行之下,人們需要的是一個麽樣的實體藝術博覽會?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公布本屆藝術計畫,本屆展會將有六大項目串聯展會現場與線上數位展場,包含線上單元「藝動區塊」NFT 專區、公共展區、以及展期間現場論壇等跨線上與線下的藝術項目,為台灣及國際觀眾帶來跨越邊境的精彩藝術盛會。由瑞銀集團呈獻的第三屆台北當代,將於 5 月 20日(五)至 22 日(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正式回歸,並帶來 62間精選的國際頂尖畫廊、200位藝術家,以及 1000件世界級的當代藝術作品。

Lai Chih Sheng , “Paint Cans_Kirishima”, 2019, Acrylic paint, paper, plastic, A set of 7, 8 x 8 x 8 cm each.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iang Malingue Gallery. 賴志盛〈顏料罐_霧島〉,丙烯顏料,紙,塑膠,2019年,一組7件,每件各8 x 8 x 8 公分,圖片由藝術家及馬凌畫廊提供。

你還認為 NFT 與核心當代藝術世界無關嗎?「勿追逐當紅圖像,選擇品質較高的平台」

台北當代因應市場與時局,迎向未來並持續轉化,此次更挾著近兩年深化整合線上線下展會的經驗而來,將同時呈現實體展會無可取代的優勢與數位藝術交易的熱潮,預計提供畫廊、藏家與觀眾更獨特而完整的參與體驗。「有 71%的台灣收藏家表示 2022 年有購買數位藝術的計畫。這一年來我們所接觸到的潛力客層,不僅對 NFT 感到興趣,也對所有當代藝術有著極高的求知熱誠。期待他們今年的參與,為藝術市場帶來新的活力。」延伸閱讀:《NFT藝術裡沒有藝術性嗎?給在NFT世界一無所獲的你》

「我會建議大家可以嘗試挑選與購買NFT,藏家因而接觸到新媒體藝術而能產生許多新的想法,但這並不表示需要去追逐潮流跟當紅的圖像,倒是可以透過一些藝術品質比較高的NFT平台,就跟如同博覽會當中,由厲害的畫廊與策展人精選出藝術家的作品,看見更多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曾說。

金氏徹平 Teppei KANEUJI,Tower (ALUMINIUM CONTAINER), 2021, 圖/ SOYL所有 提供

儘管藝術博覽會正在歷經轉變,但核心仍是藝術

日前已抵台灣的台北當代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也表示:「藝術博覽會的形式或許會因趨勢變化,但推廣藝術與收藏的任務並不會改變,我們期待台北當代不只是個藝術博覽會,也是一個台灣藝術市場不斷進化的指標。」

全新規劃的線上單元「藝動區塊」NFT 專區,回應方興未艾的數位藝術收藏風潮及市場需求,將與國際知名並具高度策展性的三大 NFT 平台:Feral File、Art Blocks、Outland,以及新興的本地平台 SOYL 合作,展示單一藝術家在該領域最具獨特性的計畫,包括生成式、 互動式藝術,形式實驗與批判性論述等。「藝動區塊」將於台北當代官網的專屬頁面,同時以上呈現四個平台作品,同步於展會期間規劃現場活動參與。相關閱讀:《藝術家們,都深怕錯過NFT浪潮嗎?金氏徹平:它雖無形體,但仍須與你的所思所想有關》

Anselm Reyle, “Untitled”, 2021, Mixed media, neon, cable, acrylic glass, 174 x 150 x 27 cm. Image courtesy of SPURS Gallery. 安塞姆·雷爾〈無題〉,混合媒介、霓虹燈管、電線、亞克力玻璃,2021,174 x 150 x 27 公分,圖片由 SPURS 畫廊提供。

如今,藝術博覽會眾多,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有什麼不同?

在 2022台北當代開展以前,「藝動區塊」的計畫內容與 NFT 發展現況,可於 4 月 30 日 (六)透過台北當代 Instagram 直播,將邀請國際 NFT 平台代表:Feral File 的共同創辦暨策展人卡西.瑞斯(Casey Reas)、ArtBlocks 的創意總監傑夫.戴維斯(Jeff Davis)與 Outland 的總編輯布萊恩.卓依特果(Brian Droitcour),暢談 各自的趨勢觀察,並首度揭露此次將於台北當代展示的計畫內容。(本場將以英文進行)

在實體展會現場方面,公共藝術展區「實境計畫」(Node)挑戰空間限制,展示藝術家的大型作品,例如今年双方藝廊將帶來藝術家徐瑞憲令人驚艷的裝置藝術大作。除了大尺幅作品呈現外,台北當代也兼任作為薈萃創意與思想先鋒的平台,今年將在展期間論壇精選台灣與國際文化領袖,交織探討藝術、生態、人文等多元領域議題。焦點講者包括科幻酷兒小說家紀大偉、《Wild Blue Media》作者 Melody Jue、藝術家 Ashley Bickerton、上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代表鄭淑麗藝術家鐵木爾. 斯琴(Timur Si-Qin)等。詳細場次資訊將於 5 月上旬公布於官網。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Still Life)”, 1959, Oil on Canvas, 25.5 x 40.5 cm.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SIAE, Rome. Courtesy David Zwirner 喬治·莫蘭迪〈靜物〉,1959年,布面油畫,25.5 x 40.5 公分。© 藝術家權利協會(ARS)、義大利作家及出版商協會(SIAE),圖片由卓納畫廊提供。

疫情是否影響大展?「分流入場制度,需儘早規劃行程」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是世界頂尖的藝術博覽會,旨在為參展藝廊建構一個可擴大藏家客源的新平台,並為亞洲區內日益壯大的藝廊及藝術家,提升國際曝光機會。顧名思義,每年一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為觀眾精準地展示亞洲當代藝術界在「當下」的發展動態。台北當代的副標題「藝術」(Art)和「新觀點」(Ideas)代表會展的兩大重點:領銜國際的藝術博覽會,以及匯聚各界思想領袖的新觀點平台。

而關於疫情狀態是否影響展會時程,大會對此表示,觀眾與參展者的健康與安全是會展的優先考量,因此,今年台北當代將實施分流入場與限量票券制度,貼心提醒每一位熱愛藝術的朋友們若已規劃好觀展行程,儘早針對特定時段購票。早鳥門票優惠只到 5 月 15 日,購票請至官網 或 ACCUPASS 活動通。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