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眼下台灣本地的北美館,有哪裡需要更好的嗎?
這是一個日前備受討論的議題,也是一個規劃超過20年美術館工程。「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工程」,於今(9月30日)盛大舉行開工典禮。這一天,有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出席主持典禮,臺北市彭振聲副市長、文化局李麗珠局長、工務局林志峯局長、前北美館館長林曼麗女士(現為國藝會董事長)、黃海鳴先生及林平女士(現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等貴賓亦到場出席典禮。

北美館表示,自1983年開館後,即標誌著臺灣美術發展史上「美術館時代」的來臨。作為臺灣第一座現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立之初便以首都美術館的高度成就其發展視野。惟歷經38年的專業積累,無論展覽空間與典藏功能都正面臨著必須與時俱進的挑戰;爰此,更迫切需要研擬新的首都美術館藍圖:除既有的歷史續延,也須回應與催化未來的想像,規劃出涵蓋藝術的各個切面,與具前瞻性及跨領域的藝術園區計畫,因而擴建新的北美館館舍遂成為重要的文化里程目標。
未來,嶄新的北美館會是一個地下的美術館?
新館將以「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為基地打造,採獨特的覆土式地下美術館建築。施工範圍62,542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44,576平方公尺。新館主建築設於地下層,輔以局部地上覆土建築,結合地面樹林公園綠地,與地下以跨領域、當代實驗、新媒體藝術為主的前瞻展演空間,實踐「林中蘊藝,藝中觀林」之設計理念,整體規劃將形塑臺北都會北區的文化綠色廊帶。
市長柯文哲表示本案緣起於2015年的施政承諾,並強調:「臺北市政府提出本計畫,希望能以北美館專業團隊為陣容,串聯花博公園美術園區,帶動新生公園,形塑新的文化市容,也為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奠定扎實而健全的基礎。」


總經費高達52.34億,預計2028年開館
北美館表示,針對美術館專業機能的硬體建置,未來該館將會有地下一層配置主要的兩間白盒子展間,並留設連通道,讓兩間可合併成超大型展演空間。地下二層兩個成對且1:1的黑盒子除可因應跨域展演的排練需求,並藉由展間黑白盒子之間的串連結合,得以創造更豐富的展示尺度或可能型態。坐落於入口大廳旁的「創客空間Maker Space」則為因應數位科技發展趨勢而設,並另有區分為涵蓋虛擬實境體驗、聲響應用教學等各種數位應用的輕操作空間,與著重於機具使用與3D列印、雷射切割等技術實務的重操作空間,展現新館作為藝術教育推廣平台的創發力量與社會實踐動能。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表示,作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現當代美術館,新園區的拓展也標誌了臺灣美術館的關鍵時刻。據了解,本案總經費 52.34億、統包工程經費 44.31億,以臺北市政府所編列預算新建,委由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代辦,預計於2028年開館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