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體制現況怨懟擺一旁,你期待台灣藝術界未來是?來自40餘位意見領袖,年度八大最具未來潛力藝術家及其展覽(下)During the most difficult year ever: Top eight exhibition of potential/ young in Taiwan. (II)

在這農曆新的一年來的比去年更早的虎年裡,在開工首週週末持續帶來本系列調查報導(下)則。

Read More

藝術總是造神與神話?「在羅蘭巴特《神話學》後,早已解構」: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系列展覽《複調神話》 After Roland Barthes’s”Mythologies”, there’s no so called “myth”: “Polyphony Myth” by OUR Museum

藝術家透過他們的經典作品與最新的限地創作,將依附著世界的真實,以充滿實驗性的方式,擴延出嶄新的世界觀。

Read More

阿里山裏珍貴的,不只是景點而已(II) 「用藝術講述,比檔案和數據更穿透人心」:嘉義美術館《由林成森》主題特展 What can we see now in Alishan Forest? “A Rhythm of Tree Forming the Forest”by Chiayi Art Museum

「其實藝術,可以講述的事情的細膩程度,它很多時候會超越我們對於真實紀錄下來的檔案、事實、數據要來的更有辦法穿透人心。」策展人蔡明君說。

Read More

阿里山裏珍貴的,不只是景點而已(I) 關於人們既青睞又陌生的山林風景:嘉義美術館《由林成森》主題特展 “A Rhythm of Tree Forming the Forest”by Chiayi Art Museum

人們欣賞山林優美的同時,為什麼需要了解山林?展覽呈現藝術家眼中的山林,同時回應嘉義從日治時期作為木業發展的重鎮。

Read More

你認為,場域存在的必要該怎麼衡量?討論意義前,應該先討論人:C-LAB《勒法利計畫》Project: The Folly at 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建築、硬體場域的價值與重要性,該透過什麼樣的標準認定?

Read More

藝術創作者必須是浪漫的?圖騰、刺繡、歷史,嘗試在精準仍保有詩意:本事藝術 《界外採光》Artists should all be romantic? Totem, research, history: “Daylighting” by Solid Art

在《界外採光》裡,編織、圖騰搜尋,都是藝術家透過身體的勞動將時間編輯成空間:「編織是為了消除邊界,建立連結並鼓勵對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