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於國之間的藝術文化角力 – 57th 威尼斯雙年展回顧與五個平行展覽推薦 To Show the Power of Art or Just Country? – The review of 57th Venice Biennale

TEXT / 阿三(Hong Kong)

一個個國際大型藝術展覽,和藝術博覽會有何不同?

綜觀大型展覽類型從具備研究主題展覽(如2017年9月展開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或偏向商業的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到如威尼斯雙年展德國文件展等數年一度的嘉年華式的藝術盛會。而展覽觀看與閱讀的方式,勢必會受到整個展覽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所影響。

當一個個國際大展在眼前展開,身為一個觀眾,是否需要具備某些初步了解後,才前往觀看呢?

20170323-IMG_0107

一般偏向商業推廣角色的藝術博覽會,與威尼斯雙年展等嘉年華式的展會最大的不同,即是它致力於藝術品收藏的更多可能性。

本篇以威尼斯雙年展來說,著眼於每一個別作品所傳達的人文精神,是這次參觀威尼斯雙年展有趣的觀看方式之一。距離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閉幕,還有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快速回顧本屆雙年展的觀察與思考,尚未觀展的朋友仍有機會一探究竟。

 

威尼斯雙年展向來是個藝術大觀園,發展至今,國與國之間的角力似乎已無法掩飾。儘管本次策展人,盡可能地著力於帶領觀眾以藝術家、藝術作品為本的角度去觀看,還是難免讓國家與國家之間較勁的博覽氣氛給渲染。

20170510-15_France P

【法國館】聲音藝術當期大熱,法國館搖身一變成為錄音棚。音樂與視覺藝術怎樣分辨?館內建築設計甚為可觀,而演出也引人入勝。

20170509-19_HK P01

19_HK P02

HK P / 在國際舞台下,楊嘉輝選擇國際賬災歌曲為主題。歌曲不只是呼籲相助的產物,亦是文化權力散播的中介。香港退休教師合唱團的無聲唱頌「We are the World」,在滅聲之後,把底蘊一一翻開。

20170510-01_arsenale door_b

arsenale door_a / arsenale door_b / 預展數天場館塞滿了人,作品中卻是慵懶躺臥的藝術家。這畫面的反差與諷刺似乎是策展人預料之內。

 

20170510-02_arsenale studio

arsenale studio / Dawn Kasper佔領主場館七個月,直接她工作室的東西搬進;而作品正在Malden Stilinovic《Artist at Work》後面,策展人意圖昭然若揭。

 

20170510-03_arsenale bed

arsenale bed / 睡著(asleep)是種狀態,但這是個睡著的再現。藝術家(及所有人)均需要休息,新自由主義下我們卻永遠被催迫工作。

 

20170510-04_arsenale workshop

arsenale workshop / Olafur Eliasson《Green Light – An Artistic Workshop》這生產模式與藝術家個人創作有不少異:集體操作,強調流程與準確。回頭看看Dawn Kasper的工作室,是兩種不同的創作景觀。

 

20170510-05_book01

book01 / Ciprian Muresan《Le grand alpha de la peinture》繪畫的圖像,是從不同博物館及畫廊出版圖冊中選出,例如莫斯科Tretyakov Gallery。經此一畫,知識能否及如何被看見的議題,統統放在畫面上。

 

20170510-06_book02
book02 / 場館外是綠茵草地,旁邊是Stirling Pavilion。在室內翻揭Irma Blank《Eigenschriften Rosso》閱讀不到的書本,觀看窗外的風景,紙上的符號彷彿千言萬語。

 

兩組裝置,Frances Stark《Behold Man!》及Yelena Vorobyeva、Viktor Vorobyev《The Artists is Asleep》,象徵藝術家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之軀,不是龐大機器下的藝術生產源頭。

而床的部分,重新再現此點,並對應「行動與閑適」(action and inaction)及「有效率的慵懶與積極參與」(productive idleness and active engagement)的展覽概念。

20170512-13_giardini_textile04

giardini_textile04 / Heidi Bucher《Anna Mannheimer mit Zielscheibe》以女性內衣及裙子為本,再塗以乳膠及反光顏粉,把布料感覺轉化,關心身體與個人歷史。

 

20170512-18_Ireland P

Italy P01 /  Italy P02 / 《Imitation of Christ》類似一個科學實驗,同時是一個美麗的魔術(magic)。耶穌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在觀看,是個神學問題;藝術家卻把聖體重新鑄造,並再現腐化。

 

然而,細部來說,Arsenale場館本身空間窄長而樓底甚高,作品之間的安排與其說是對話,倒不如說是爭奪空間之張力。

場館內的作品又較為龐大,往往把空間塞滿,教人很容易錯看為神似Art Basel 場景。關於布料、衣物或編織的作品,有趣地充斥於今屆雙年展內。

 

 

這是否策展人的口味,還是現時藝術潮流?平行展或雙年展名目外的獨立展覽,倒有不少關於聲音的作品或表演。聲音,誠然是近年興起媒介。如果藝術家與作品是本屆雙年展的核心,那我們也是否應該關心一下策展團隊與觀眾(不論藝術專才、藝評、收藏家、藝術愛好者或一般遊客)?

20170323-IMG_0124

 

20170510-07_kikismith01-編輯

20170510-07_kikismith02

kikismith01 / kikismith02 / Kiki Smith的繪畫教人看得愉悅(Joys )滿足。她對物料的觸覺敏銳,繪畫手法十分吸引,物料與繪畫間又相輔相成。

 

20170510-08_arsenale for paining

arsenale for paining / Taus Makhacheva《Tightrope》影片內的畫作來自Museum of Dagestan,他反問收藏行為背後,甚麼被看見、甚麼不獲看見。而他走鋼線來回往返運送作品,是「西方」與「非西方」間接觸的暗示。

 

20170510-09_arsenale
arsenale /  John Waters有多個《Study Art Sign》,有的是名望,有的是權力,有的是享樂,有的是遊戲。作品分散於場館不同通道上,的確成為了藝術導引的指示牌。

 

20170511-10_giardini_textile01

giardini_textile / 李明維《The Mending Project, 2009-2015》靠近Arsenale入口。他邀請觀眾送上破爛的衣物,縫補及展覽結束後,衣物將好好奉還。

 

雙年展檔期間展覽極多,其中雙年展名目外的Fondazione Prada《The Boat is Leaking. The Captain Lied.》絕不能錯過,其策展概念與實踐出神入化,空間設計令人目定口呆;而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也是值得到訪的展覽場所。

 

推薦國家館、雙年展平行展覽及同期展覽:

  1. Giardini:德國館、法國館、奧地利館、芬蘭館、韓國館、澳洲館、羅馬尼亞館

  2. Arsenale:意大利館、愛爾蘭館、突尼西亞館

  3. 場外國家館:古巴館、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館(波黑聯邦館)

  4. 平行展覽:《楊嘉輝的賬災專輯》(香港館)、

    《Wales in Venice. James Richards》、

    《Man as Bird. Image of Journeys》、

    《Catalonia in Venice》

 

20170511-16_Australia P

Australia P / Tracey Moffatt的照片本身有懾人魅力,巨大影像下觀眾均被攝進相中。偌大而彷如劇照般的昏黃照片,在漆黑的環境中,把性別與詩意放大。

 

20170510-17_Korean P

Korean P / 韓國館在日本館後面,從德國館旁小路上才能看見。弧形牆上一幕幕的南韓歷史敘述,便是嵌在用作招徠的霓虹燈內。

 

20170512-18_Ireland P

Ireland P / Jesse Jones《Tremble Tremble》放大女性的身體,包括嘴巴與雙手,讓人清楚看見女體之存在,及其聲音。多頻錄像裝置,並配合演員簡單的走動,讓觀眾置身女性懷抱之內。

 

 

20170512-20_giardini_iphone01

giardini_iphone / 關於平板電子用品如何徹底改變人們生活的作品比比皆是,卻參差,如在英國Saatchi Gallery的電話自拍展覽。Shimabuku直接了當把iMac還原為物料,打磨成斧,既惹笑又諷刺。

 

20170512-21_giardini_sound

giardini_sound / Anri Sala 《All of a Tremble (Seawall)》十分輕靈,聽著音樂盒的旋律觀看牆上兩種重複的圖案,會令人悟住。然而,作品涉及的,更多是機械生產與媒體科技之本源追溯。

 

20170511-22_giardini_earth

giardini_earth / 人禍下,地球生命不斷在倒數,有些人卻一刀否定,例如Donald Trump。Charles Atlas《Kiss the Day Goodbye, 2015 and Chai》立在「Pavilion of the Earth」門前,給你看看美好的晚霞,然後說一聲再見。

 

20170511-23_Collateral_James Richards

Collateral_James Richards / 館外平行展有不少好東西,James Richards肯定是其中一個。在食肆林立大街旁的室內,便是他的聲音裝置。

 

 

《Islands in the Stream》並不在雙年展名目下,卻有來自日本與南韓的有趣作品。簡單手藝放大後,會令人驚喜不絕;集建築、環境與音樂一身的互動作品,讓人體會到一絲的快感。

最後推薦雙年展外同期展覽:《The Boat is Leaking. The Captain Lied.》(Fondazione Prada)、《Evan Penny: Ask Your Body》、《Diaspora Pavilion》、《Islands in the Stream》、Fondazione Quercini Stamp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