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廣為人所見,卻也是遭遇未經授權事件的作品之一:Robert Indiana的逝世與他留給城市們的「愛」

倘若眾所皆知的代價,是創作版權不被尊重的話,身為一位藝術家、創作者,你還願意為藝術創作付出嗎?

683px-Taipei101.indiana.love
Robert Indiana sculpture Love (2002, aluminum) at Taipei 101 in Taipei, Taiwan.

這個以「愛」作品成名、大型雕塑作品以公共藝術的角色散落在全世界各個重點城市的藝術家:Robert Indiana享年89歲。

同時也因為作為公共藝術的關係,全世界看過他作品的人,不計其數。然而多數人們不知道的是,我們眼前所見的作品,又有多少是未經藝術家授權而充滿爭議。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直到2018年的如今,美國當地時時間5月21日Robert Indiana逝世前,這個問題都還未能解決,直到去世前一天還仍深陷視覺藝術家權利法的纏訟當中。

Robert Indiana in Hongkong | by ForsterFoto
羅伯特.印第安那在香港的作品 Robert Indiana in HongKong/ by ForsterFoto

相容於台北、香港、日本、紐約這些現代城市的「愛」,讓成千上萬的人們對城市中有著這件作品的市容毫不陌生。然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位晚年長時間隱居的藝術家,在生前仍遭遇作品版權的訴訟。

各種小擺設品、複製品,許多愛不釋手的消費者們,可能不會想到背後是否經過藝術家授權,儘管是美國普普藝術運動如此重要的藝術家,都遭受到這樣的際遇。

回顧普普藝術諷刺消費的本質,對比 Robert Indiana所深陷的訴訟,意味頗為深遠。

不管是用大量的廣告影像揭露了美國夢的黑暗面、說明我們的經濟體是如何建立在戰爭與出售戰爭武器上,而1960年代的藝術家們,感受到了光鮮時代背後隱隱的不安。

而創造了這樣一種諷刺消費時代的藝術形式,普普藝術(Pop Art)。

James Rosenquist, World's Fair Mural, 1963-1964 | by Sharon Mollerus
James Rosenquist, World’s Fair Mural, 1963-1964/ by Sharon Mollerus

「許多人喜歡畫樹,而我喜歡畫『愛』,因為比起『畫樹』,『畫愛』帶給了我更多意義。」 – 羅伯特.印第安那

” Some people like to paint trees. I like to paint love. I find it more meaningful than painting trees. ” – Robert Indiana

By Katie Tegtmeyer from USA
Robert Indiana sculpture/ By Katie Tegtmeyer from USA

他對愛的看法、他在藝術史上對普普藝術的貢獻、以及他作品版權懸而未解的訴訟,都將隨著全世界因他的思想而生的每一件作品,靜靜地留在紐約第六大道、日本新宿、香港、台北等地方。

下一次不論在哪一個城市,親眼看見這位藝術家作品時,內心緬懷這一位普普藝術運動重要藝術家、或對他的藝術衍生品愛不釋手的同時,可以嘗試再次思考藝術創作和版權關係,以及創作版權的重要性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