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版巴黎鐵塔以前,我們先聊聊 Frank Gehry和巴黎Louis Vuitton基金會藝術中心 Make A Local Building with Unique Ideas.

數日前桃園市復興區公所策劃興建貌似仿效巴黎鐵塔的「巴陵鐵塔」新聞,三天的時間引發文化各界人士的批評聲浪,其中包含:「應加強公所的基礎美學」、「與歷史毫無關聯」、「醜爆」、「中華民國美學發威」等。

- 翻攝自復興區公所
圖 : 翻攝自復興區公所

而在這個議題延燒的過程中,編輯部接到一則新聞稿,讓我們姑且先排除討論藝文採購某些不合時宜的結構性問題。

消息來自巴黎Louis Vuitton Foundation和普立茲克建築大師Frank Gehry為了慶祝藝術中心興建四週年,聯合舉辦了一場建築攝影大賽:#MyFLV ,以尋找Frank Gehry建築的最佳照片,比賽由 Frank Gehry 贊助並在 Yann Arthus-Bertrand 的陪同下,由基金會代表組成的評審團選出 7位獲獎者,其中一位是來自台灣的建築攝影創作者。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CONTEST #MyFLV_Ethan Lee_taiwan05
Photo Credit: 7位獲獎者之一,台灣建築攝影創作者李易暹

被世人譽為「建築界的畢卡索」的Frank Gehry,是位雖已高齡但如今在建築、設計界仍十分活躍的世界知名建築師。

Frank_O._Gehry_-_Parc_des_Ateliers.jpg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位於紐約市的三宅一生旗艦店(Issey Miyake, Flagship Store)、位於加州的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Facebook總部辦公區、跳舞的房子(Nationale Nederlanden)等,都是 Frank Gehry的作品,遍佈全世界。

Guggenheim-bilbao-jan05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architecture-ad-exterior-rendering-west-view-square
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Abu Dhabi)
Walt_Disney_Concert_Hall_and_surrounding_area
華特·迪士尼音樂廳(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這位建築藝術家,打破了對稱美和現代藝術的界限,全然跳脫物理學常態定律的失衡造形,加上奇特的建築素材,營造出動感與美感兼具的公共空間,就是Frank Gehry所創造且獨有的建築語彙。

Prag_ginger_u_fred_gehry
跳舞的房子(Nationale Nederlanden)

直率不馴的Frank Gehry與中指事件

在 2014 年 Frank Gehry 獲得西班牙年度最高藝術獎項:阿斯圖里亞王子藝術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致辭中說道:「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蓋里的作品定義並拓展了建築的理念。」他們認為,蓋里的作品畢爾包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超離約定俗成的建築經驗,而除了建築及美學貢獻外,它對周邊的經濟、社會及城市形象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而就在這場頒獎典禮當中,有記者向他發問:「有許多觀眾認為你的作品作秀浮誇、華而不實,你有什麼看法?」他直率地給了一個中指,並回應了一段頗為沈重的談話:

「讓我告訴你們一件事,在這個我們居住的世界上,在我們每天設計建造建築中,有98%是徹底的垃圾(98 per cent of what gets built and designed today is pure shit)。這些建築毫無設計感可言,也沒有對人性的尊重,什麼都沒有。這些建築是真正的爛建築,是徹底的垃圾。」

304344714a713030.jpg

「然而,從古至今,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能夠做出卓爾不群的事情,這樣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 我們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了自己的作品。我從不為了贏得某個設計的機會而低頭乞憐。我不需要什麼公關。我也從不在乎人們對我的邀約。我只為那些能夠尊重建築藝術的主顧服務。至少,他們還從沒問過這麼愚蠢的問題。」

認識了Frank Gehry的事蹟,編輯部也訪問到 #MyFLV 建築攝影大賽七位獲獎者之中的其中這位台灣建築攝影創作者。

「這次的參賽經驗非常特別,想像如果是故宮辦的『攝影比賽』,大概會先取名為『故宮之美』,然後八成是千篇一律的故宮和美麗的夕陽等… …。」

「其實LV基金會他們要的是建築攝影作品裡頭,除了宏偉的外表之外,還有更多建築的內涵、當代思考應該要被注意到,國外許多建築和藝術單位非常重視這樣的細節。許多建築獨特的藝術性,他們會希望建築攝影創作者也能夠以同樣的豐富層次來看待。」

「我想我也同意,建築專業裡,重要的不會只有外觀看起來如何。」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CONTEST #MyFLV_Ethan Lee_taiwan03
Photo Credit: 台灣建築攝影創作者李易暹

再回顧到「巴陵鐵塔」事件,編輯部討論之餘也期待平衡報導,據傳該區公所區長表示,這個興建案一開始並沒有要仿照艾菲爾鐵塔。

「巴陵鐵塔」其實是具有部落文化的意義在,鐵塔接近頂端有個菱形的設計,象徵的就是泰雅族的祖靈之眼。

桃園市復興區公所區長曾志湘:「晚上就很像是我們泰雅族的婦女一樣很溫柔,當你白天看起來的時候,很突顯一個很堅硬的東西在那邊,這就表示我們泰雅族一個男孩子勇士的精神。」

8def114214c2897bd0165aec4ca7f201
巴陵鐵塔全貌(圖片來源:桃園市議員楊朝偉臉書)

議員表示,「希望這個地點在未來媲美巴黎鐵塔」,成為地標之外來吸引觀光人潮, 「希望讓人打卡、拍照用」,於是日後在桃園市復興區上的巴陵地區、北橫巴陵國小上方,更特別選在海拔 1314M 的地方興建,取其諧音「一生一世」。

「遊客上某一些很長的時段就會比較少,那麼我們也希望借助著這個不同的亮點能夠再一次刺激、再一次提升我們在地的觀光。」

地方與政府和許多台灣觀眾,同樣地期待建築與藝術能夠協力改善地方的觀光現況,如同台灣許多過去盛極一時的觀光景點一般,能夠再次成為受矚目的焦點。

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地標」,最後才能成功吸引觀光人潮?

對比 LV基金會藝術中心,4年來持續地展出與收藏許多與其核心價值 ”Contemplative, Expressionist, Pop, Music & Sound (2014/2016)” 相符的現代和當代作品,自開幕以來遊客絡繹不絕。

自興建完工以來,LV Foundation的所有藏品,來自世界各地 102位藝術家的268件作品,開幕以來所展出的所有藝術品都可以在網站上觀看。

Collection - a Selection of African Artworks(2017)
Photo Credit: LVF /Collection – a Selection of African Artworks(2017)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CONTEST #MyFLV_Ethan Lee_taiwan
Photo Credit: 建築攝影創作者李易暹

而這是目前正在展出的展覽”In Tune with the World”(4/11- 8/28):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CONTEST #MyFLV_Ethan Lee_taiwan01
Photo Credit: 台灣建築攝影創作者李易暹

每每立意良好,但仍得促進觀光的期待和回報不成正比時?

輔經消息發布就遭受到專業人士批評的「巴陵鐵塔」,這個令人遺憾的事實並非其原意。當地部落居民在最初亦是對這座建築物是富有想法的。

「巴陵鐵塔」全高約 29.5M,相當十層樓高,而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指出,部落居民原提議是希望興建「水蜜桃造型的鐵塔」,最後才決定納入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造型,並在鐵塔四周設計象徵泰雅族祖靈之眼的菱形編織、入夜時讓鐵塔搭配 LED 光等想法。

翻攝自復興區公所-1.jpg

最後希望它成為鄰近的十個山區部落都能遠眺閃閃發亮的鐵塔。

 

宣揚自己的文化之外、並且須同時含有專業、與藝術教育素養

談完建築技術、甚至再到透過攝影作品傳達建築技術思想,已經能夠理解一件富有文化意義的作品,不僅需要擁有文化深度,同時更需要無數的專業與美學支持,以及最重要的 — 教育。

然而,在這座「巴陵鐵塔」上,除了居民對自身文化宣揚的期待之外,似乎沒有展現出具有專業層次的建築技術、不像世界遺產巴黎鐵塔具有難以取代的歷史意義、也沒有LV Foundation藝術中心與Frank Gehry作品的開創性思考。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CONTEST #MyFLV_Ethan Lee_taiwan00
Photo Credit: 台灣建築攝影創作者李易暹

這樣的問題在台灣層出不窮,若要改善其可能牽動與關係到的層面之多,廣泛如人才培育、藝文採購革新、跨領域專業溝通等等。

巴黎鐵塔的歷史意義與世界遺產地位,早已是難以參考學習與模仿的標的,期待如「高跟鞋教堂」、「巴陵鐵塔」這樣類似事件在未來能有所改善的同時,最後,我們一同觀看這張來自Frank Gehry,以素描勾畫Foundation Louis Vuitton的初稿,觀眾第一眼所見此圖時,內心多半為無法理解的驚呼,或許就是此類議題最值得思考、最耐人尋味之處。

Frank Gehry以素描勾畫Foundation Louis Vuitton的初稿(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