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its arresting textures and unexpected media, German artist Willi Siber’s work surprises at every turn.
In his hands, heavy steel may appear as weightless as a balloon, while common materials—wood, nails, cardboard — combine into otherworldly, fantastical objects.
位於大安路巷弄的藍騎士(Bluerider ART)敦仁館,夏日裡一樓的陽光從落地窗灑在空間內的作品上。
從高光亮彩的紅色、黃色、藍色,很難辨識出這幾個醒目的色塊是由什麼材質所做成的。

- Willi Siber_stehende_2015_225x34x32cm ©Artist&Gallery
上面這些都是藝術家Willi Siber的作品,而下圖照片裡散落佈滿在他工作室地板的,是這些作品原來的樣子。
在Siber的作品裡,不管是什麼樣的媒材,彷彿到了他手上都能擺脫束縛、化身成另一個模樣。從石頭、木頭、甚至到眼前的不鏽鋼,Siber不停地用創作來改變人們對材質的既定印象。
為了反思美學,他把不鏽鋼彎折上百次。
Willi Siber(德國藝術家,1949年生)以實驗性創作聞名,擅以木質材料、鋼材,再加上環氧樹脂(epoxy)和漆料色彩的覆蓋,來探索物質可塑性的美學。
那被折彎的鋼鐵,以人工材質表現自然形態,讓其超越畫框以外的空間發揮創意和美感,靜態的雕塑賦予觀者一種正在融化中、流動的錯覺。
-
上圖為藝術家 Willi Siber 與其木頭工作室 ©Artist&Gallery
自從Siber拜德國雕塑家Herbert Baumann同時在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ät Stuttgart)攻讀藝術史之後,他逐漸掌握了自身的創作方向,就是:探索物質可以如何延伸,以及物質延伸的一切可能。
空間感、均勻感、質感、量感、動勢(註1),不管從雕塑藝術五大要素中挑哪一個開始欣賞,都能理解到屬於某種Siber的精神感官。
把把粗獷生硬的木頭,刨出弧度、粉飾邊角、轉化為觀者眼前的柔軟的意象、或把剛硬的材質彎折如彷彿彈性的水管,再輔以鮮彩明亮的色調,替原本沈重的鋼材作品漆拭得無比輕盈… …等。
Siber甚至另有調色工作室,他作品上鮮豔的顏色,都需要透過精準的時間來掌握浸入飽和的色澤、增加量體表現,以三維的角度重新定義平面創作。
因為,令他感興趣的並非只是單純在材質的美感表現,而是突破媒材的設限。
「當在衝突的視覺經驗下,我們才能不停的披上換下認知的外衣。」
Siber他忽視既定束縛、概念性地探討各樣媒材,大膽地抹除限制的同時,也讓色彩細膩地在我們的感官中游移。
而 Siber來台灣的第一次個展《FOUR SEASONS》展出將透過十數件Siber多樣形態的創作,同時將 Siber的雕塑比喻為歷經四季洗禮的生命體,與婆娑起舞的旋律,既有冷暖也不失節奏。
Information
Date:2018. 7. 28- 2018. 8. 31
Open Hour: 每日10:00 – 19:00
Venue: Bluerider ART 敦仁館 (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樓)
註1:
- 空間感:雕塑具有完整的空間感,同時雕塑作品與生活環境有極密切的空間關係,它和觀賞者也保持良好的空間互動性。
- 均衡感:是指空間各部分的重量感覺,能在相互調節中產生均衡的美感。
- 質感:雕塑在材料表面所產生的觸覺特性,能增加雕塑的品味。
- 量感:是由塊、面或線形成實與虛之間的均衡的重量感。
- 動勢:能帶給雕塑作品生動、傳神的特性,並賦予雕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