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博會遞增、藝廊低訪客量持續,若少了藝廊實體空間,誰將作為當代藝術教育的前線場域?What If We Lost More Gallery Space?

Art Basel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日前發佈了中小型藝廊的收費政策,該政策將從2019年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和2020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開始施行。而除了巨頭Art Basel,Frieze Los Angeles 、FIAC、和 Gallery Weekend Berlin 也跟著宣布他們新的定價策略!

以時間軸來說,巴黎的國際展覽會FIAC在年初時,便已宣布了本屆2018年FIAC (18-21 Oct)全新的定價系統。而隨著如今巴塞爾藝術展改變明年的定價政策,Frieze (14-17 Feb) 的新定價結構也將在洛杉磯展會上首次亮相。而 Gallery Weekend Berlin (26-28 April) 也宣布它們的價格體系正在改變。

博覽會昂貴的議題已在藝術界備受討論多時,而如今這些變更,都是為了能夠與更多不同規模的藝廊同在。

Print_approx_21_x_14_cm-ABHK18__Misc__Signage__PR__20180327__R5A3_HiRes-1
Credit: 2018 Art Basel HK

累進式定價系統出爐之前,多元性可能受影響的大型藝術博覽會 

大多數藝術博覽會都類似的定價模式 – 最昂貴的展位通常位於主要畫廊區域,也就是看到最多觀眾流量的區域,價格高;在動線較不易達、人數流量偏少的區域,則是較便宜的攤位。乍聽之下合理的定價模式,卻導致中小型畫廊既無法承擔成本,可能也無法承擔參展效益上的風險。

倘若中小型畫廊因成本與風險考量而減少參展意願,將可能導致展會失去了多元化的樣貌。

Office_approx_21_x_14_cm-ABHK18__Galleries__Take_Ninagawa__PR__20_HiRes
Credit: Take_Ninagawa__2018 Art Basel HK Galleries

因此,展會將實施展位費用的「累進定價系統」以及更多其他折扣,以減輕中小型、年輕畫廊的負擔。而此次Art Basel官方所頒布的定價政策,最快將在明年的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和2020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推出。

簡言之,取代目前「主要畫廊」展區內的固定價格體系,展位費用的「累進定價系統」,將使展台越大的畫廊,支付相對較高的展位費用。

 

當藝博會需求熱度持續延燒,實體空間將可能式微?

若是在不久的未來,藝博會相較於從前更合乎成本、藝博會的需求與藏家參觀熱度持續提升,藝廊實體空間式微的狀況會不會也因此而更加劇烈?

想像你在台北市、香港等地地租飛漲的市中心開設藝廊,面對雙年展、美術館、以及藝術展會等開銷需求狀況下,若是再加上藝廊實體空間客人來訪的數量持續低迷,若你是藝廊負責人,會不會考慮將藝廊實體空間除去?

Office_approx_21_x_14_cm-ABHK18__Galleries__Chi_Wen_Gallery__PR___HiRes-1
Credit: Chi_Wen_Gallery_2018 Art Basel HK Galleries

畫廊展覽,是藝術市場最初的起點,對幾乎所有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創作出新想法、有機會深度推銷自己、創造對話、甚至獲得具有建設性反饋的重要途徑。以及最重要的,還有讓當地的文化環境裡擁有最前端的發展氣氛。以此觀點而言,實體畫廊空間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少了藝廊實體空間,失去的不只是閒暇時的去處

若單從收藏藝術品的面向來看,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場所能觀賞並購買藝術品,這部分或許影響不大。然而,在更多關乎文化環境、長遠的藝文人才培育發展、甚至擴及公眾資源等面向,倘若真的失去藝廊實體空間,失去的可能多過於「數個看展覽的場所」。

首先,以文化環境面向來說,作為「一級市場」的藝廊、私人藝術中心,幾乎是所有國際級大師藝術家的生涯起點,而這樣的起點與發源,正是本地文化環境中難以被其他角色替代的場域。

Office_approx_21_x_14_cm-ABHK18__Galleries__Gagosian__PR__2018032_HiRes
Credit: Gagosian_Galerie_2018 Art Basel HK Galleries

我們不可能仰賴常出現在華山等地的大型商業展去做這樣的事情,一缺乏該方面絕對性的專業、二是不符合商業成本。

舉例而言,一件 Chihuly 作品運來台灣展出,對比一場在華山展出的 IP大型商業展,兩者在專業上除了都同樣需要大型事件承辦的企劃與執行實作能力之外,當代藝術的從業人員可能還需要大量的藝術史、國際當代藝術趨勢等知識。

「當代藝術從業人員,在專業上的首要重點:是否真實具備藝術史、看得懂藝術家創作含義。」藝術從業人員需要具備以上這些要素,甚至必須擁有國際當代藝術的視野,原因在於這個行業需要接觸到的人和事情,需要你絕對性地擁有這些專業能力。」尊彩藝術總經理 陳菁螢女士曾說道。

換言之,假設藝廊某日接待著一位收藏品遍佈世界足跡的收藏家,對於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趨勢與未來發展,從業人員不能一問三不知。

IMG_4699
Credit: Chihuly Garden and Glass | Dale Chihuly

二者,以藝術文化類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發展而言,在藝廊執業過程中所受的專業實戰經驗,這可能不是學校機構、或其他工作場域可以替代的。

因為透過藝廊展出,藝術家作品得以有機會到國際商業藝術市場上,與世界各地多元文化交流與交易,創造更多無形及有型的價值。然而,在這些價值被創造出來以前,仰賴得便是來自於藝術商業市場經營的實戰力。換句話說,藝術市場運轉過程中高額的成本,可想而知地需要高額的產值,而撐得起該產業價值之一的重要元素,就是「如何在藝廊執業過程中做到相應的專業水準」。

Office_approx_21_x_14_cm-ABHK18__Galleries__Buchmann_Galerie__PR__HiRes
Buchmann_Galerie_2018 Art Basel HK Galleries

「幾乎所有具備專業性的事情,都是有階梯般層級之分的。」

「舉例來說,我們藝廊極少任用實習生。因為比起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藝術中心更想要的是創造更多實質的效益。反過來說,我們沒有辦法接受人員因為不夠專業而出大包,在這種時空狀況底下,我們認為免費最貴的。」- 尊彩藝術總經理 陳菁螢女士

在大專院校的當代藝術及文化相關類科系林立的同時,倘若少了專業藝廊、私人藝術中心的存在,從學校畢業後的學生勢必少了這類型的職場訓練場域。

Office_approx_21_x_14_cm-ABHK18__Galleries__Liang_Gallery__PR_449
尊彩藝術中心 Liang_Gallery_2018 Art Basel HK Galleries

「如果畫廊業式微,公眾可能會失去很多藝術教育和社會資源。」

最後,以公共資源面向來說,藝廊執業過程中所創造的知識與資源,在當前的常態之下也是公眾能夠有機會接觸的。

一直以來,藝廊雖普遍以銷售藝術作品于社會中部分小眾收藏家作為主要營運模式,但藝廊的大門卻沒有阻止誰去推開它,再者藝廊常態展覽多半也不會對觀眾收取參觀費用。因此,當社會大眾對某些還尚未進到國內美術館的藝術內容有所需求時,藝廊與藝術中心的運作讓觀眾不必到國外去才能觀其風貌。

如此一來相信並不難理解到,私人藝術中心、藝廊所具備的文化內容與涵養,位居著藝術教育的前線位置。藝廊的存在與否對廣大的社會大眾而言並非無關痛癢,而是他們往往是在一個持續高風險的狀態下,為本地社會運作著前端、高端且難以替代性的藝術動能,一個難以取代的當代藝術教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