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由各種可能的事物組合而成的。」展延了藝術家思想的空間雕塑:《我居住在可能裡》劉文瑄個展 I Dwell in Possibility by Mia Liu @Mind Set Art Center

以探索塗畫(Drawing)這樣的方式,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找尋開放性與自由,透過不同的手法建構、再重構。 這聽來繁複的途徑,正是藝術家劉文瑄所選擇的創作形式。

從空間裝置、平面、攝影、錄像、植栽等,劉文瑄作品中的精神性遍佈各式媒材。

而這一次展覽,是藝術家第一次在安卓藝術的大型個展。展覽具系統地呈現了藝術家劉文瑄(Mia Liu)近年創作發展的脈絡,包含水墨對畫地景塗畫攝影紙張雕塑等三個系列,並有側拍藝術家創作過程之紀錄片讓觀者深度體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09_黑噪音03_Mia Liu_2019
《黑噪音》Black Noise, 2018, 水墨、紙, Ink on paper 圖/ 安卓藝術提供
《黑噪音》Black Noise, 2018, 水墨、紙, Ink on paper 圖/ 安卓藝術提供
《黑噪音》Black Noise, 2018, 水墨、紙, Ink on paper 圖/ 安卓藝術提供

藝術家劉文瑄在這次個展自述一開頭就寫道:「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一張老畫、一叢雜草或一片景色時,總在剎那間,身體裡某一塊我不曾意識的區域被直直地撞擊開來。」

「這股衝擊的力量驅動著我去擾動眼前的當下,向那片無法測量的現實靠近,以自身的意識與力量去回應、去探索、去尋問那個可能的世界。」

藝術家劉文瑄 圖/ 安卓藝術
藝術家劉文瑄 圖/ 安卓藝術

而這次個展中,所展出的三個系列作品,便是透過駐村、駐留等不同的旅途過程中所接觸的事物,與藝術家自我各式各樣的內在之間遊蕩撞擊後,再引發一連串尋找更多「可能」之下組構而成的。

例如藝術家劉文瑄在2018年於首爾OCI美術館駐村期間,據說她在首爾當地的舊貨市場,探尋著她長期研究傳統東亞視覺與物質文化時,她竟在偶然間發現了一位署名為「稻田」的陌生作者的創作作品。

「在劉文瑄挪用稻田作品實現的並置中,後者所體現的寫意傳統中落款的「精神性」,恰如其分地置放在劉文瑄召喚抽象術語所形成的『情感空白』中。」何偉明在為藝術家劉文瑄的專文裡這麼說。

Installation View 圖/ 安卓藝術提供
Installation View 圖/ 安卓藝術提供

「她的幾何符號容易使人聯想當代都市生活,表現先進資本主義壓縮的結構,直接卻又隱晦地暗示政治社會的權力模式,接渠由現代工業專家統治組成的現實。」何偉明寫道。

這次的展覽中,其中水墨系列展出了多件劉文瑄於首爾OCI美術館駐村期間的創作:「在首爾的舊貨市場,與一整疊無名作者的水墨習作中偶遇,我動心了。我便跨越時間的浮橋開啓一種重疊的時空關係,以我自身建立的符號去連結、去表現、去完成。它們是我心中編造的對象,是有別於真實存在的對象的疊加想像,也像是在對象中追尋另一個不存在的我。」

「劉文瑄作品中的相近質地、絕對的空白與數學般的常規,都暗示存在的靜態模式,以及都市生活運作核心指導下,被排定的整齊與劃一。」何偉明說。

02_我放棄了我的精神 我的靈魂麻木了03_Mia Liu_2019
《我放棄了我的精神我的靈魂麻木》I’ve dropped my Brain, My Soul is numb, 2017, 鉛筆、水墨、紙、球體壓克力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and Spherical acrylic, 圖/ 安卓藝術提供
《我放棄了我的精神我的靈魂麻木》I've dropped my Brain, My Soul is numb, 2017, 鉛筆、水墨、紙、球體壓克力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and Spherical acrylic, 圖/ 安卓藝術提供
《我放棄了我的精神我的靈魂麻木》I’ve dropped my Brain, My Soul is numb, 2017, 鉛筆、水墨、紙、球體壓克力 Ink and pencil on paper and Spherical acrylic, 圖/ 安卓藝術提供

何偉明描述著「她視覺語言在模塊與標準化的處理下,勾出生活的同質與抽象性,在我們多數人日常的每一天出現。」

來到這個展覽時,你一定不會忽略這一件名為《對畫首爾:四君子》的大件裝置。這是一個以空間懸吊的方式呈現的作品。

大型裝置《對畫首爾:四君子》除了呈現方式令人流連之外,它的來由也非一般。

這件作品是透過「台北文化財保存研究所」的協助,把署名「稻田」的陌生作者原本四幅分開裝裱的梅、蘭、竹、菊的水墨作品,重新組合在一件九米長的捲軸上。同時,在裝裱時刻意打破捲軸閱讀的時間軸,再藉由鉛筆的塗畫層疊與原作墨色深淺濃淡的相互搭配,以及東大門的時裝布料作為裝裱素材,組成一幅既傳統與現代,跨越時空的對畫作品。

如此地,忠實呈現塗畫裝置(Drawing Installation)的空間想像。

《對畫首爾:四君子》Drawing Dialogue in Seoul: Four Gentlemen, 2019, 鉛筆畫、首爾跳蚤市場的水墨畫、楮皮紙、布料、紫檀木、絲綁帶、梧桐木盒, Pencil on the ink and wash painting found in the Kyoto Flea Market, Traditional mulberry paper, Fabric, Rosewood and Silk ribbon,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對畫首爾:四君子》Drawing Dialogue in Seoul: Four Gentlemen, 2019, 鉛筆畫、首爾跳蚤市場的水墨畫、楮皮紙、布料、紫檀木、絲綁帶、梧桐木盒, Pencil on the ink and wash painting found in the Kyoto Flea Market, Traditional mulberry paper, Fabric, Rosewood and Silk ribbon,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這次展出的另一系列地景塗畫(Drawing Landscape)《之間・鳳林》系列攝影,也反映著藝術家對於「可能」的體悟,她提到:

「工作時的身體雖在自然之中,但卻設法使自己的意識置身於自然之外。」

「試著超越既有的時間流去描摹心中的寧靜及雜訊,攝影中的留白便悠悠蕩蕩地成為自然裡的空與無。它們不是存在在過去或未來,也不是在當下;像是冥想時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空,它是孤立的可能,不屬於任何人,最後只能留下一種靜止的感覺。」

這系列作品是劉文瑄受邀至池上駐村期間,前往鳳林造訪友人時,在縱谷的大片天地間偶然開啟了關於土地、自然與內在的對話,透過現地製作的地景塗畫裝置將心像具現,最終藉由攝影轉譯成影像,從消坡塊群到路邊不起眼的芒草皆對畫成景。

《之間:大石頭• 鳳林》A Split Second: Big Stone • Fenglin, 2019, 藝術微噴、鋁板裝裱、裱框, Colour Inkjet print on fine art paper mounted on dibond, framed, 148 x186.5 cm
《之間:大石頭• 鳳林》A Split Second: Big Stone • Fenglin, 2019, 藝術微噴、鋁板裝裱、裱框, Colour Inkjet print on fine art paper mounted on dibond, framed, 148 x186.5 cm

展出的第三個系列則是藝術家近年來標誌性的紙張雕塑(Drawing Sculpture)「捲捲」系列的新作,此次作品的紋樣疊合了水墨色蘊與植物意象,也呼應著本次展覽另兩個系列水墨對畫與地景塗畫的題材關係,作品在簡約中呈顯出二維與三維之間,饒富多重視覺性的閱讀興味。

前述的三個系列在展場空間中不斷的穿插展呈,使整體展覽形成了作品與作品之間另一層次的共謀與對話。

Installation View 圖/ 安卓藝術提供
Installation View 圖/ 安卓藝術提供

與作品同步展出的紀錄片,則進一步揭露了藝術家創作過程中,如何在現實的可視中看見不可視的各種「可能」。一如劉文瑄所說的:

「世界是由各種可能的事物組合而成的。但事實上,所有的可能是看不到的,而所謂的『看到』,即是意識與自然之間交互運動後的產生之物。」

「我則永遠的居住在可能裡。」

Installation View 圖/ 安卓藝術提供
Installation View 圖/ 安卓藝術提供

「我居住在可能裡」  劉文瑄個展

  •  時間|2019年7月20日-8月31日
  •  地點|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80號7樓
  • 開幕座談|2019年7月20日(六)2:30-4:3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