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少數 20 世紀 70 年代即在紐約藝術界取得盛名的女性之一,斯蒂爾的繪畫最初結合了其標誌性圖像和暗示性文字,對表現的本質提出了質疑,在她的紀錄影像中,他甚至曾經提及「我認為大部分人們所認為的美不流行了,因為我覺得那樣的美很脆弱。」。而當談到「美」和人們之間的關聯是什麼時,Pat Steir 告訴 ART PRESS:
「藝術之美,是存在在世界上的某種解毒劑。」“Art & Beauty is an antidote. ” — Pat Steir
帕特 · 斯蒂爾 (Pat Steir) 於 1938 年出生於新澤西州的紐華克,現生活和工作於紐約。
她的作品在全球眾多美術館和各類場館展出了六十年。 2019 年,除了在巴恩斯基金會以及赫希洪博物館及雕塑園舉行的大型展覽之外,她還為在倫敦、紐約和洛杉磯舉行的編舞家摩西·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百年慶典創作了舞台背景。

回憶起幼時的記憶,藝術家 Pat Steir 並非鉅細彌遺地將記憶訴諸一個個故事,而是切片般地提及大多數人也可以想像得到的日常情景。「我想到的是:我的父母,牆上的光影,我的妹妹,窗外的樹,我虛構的朋友露絲,我的狗,我的貓,我祖母的紅頭髮。」Pat Steir 說。
正如在《帕特·斯蒂爾:藝術家》片中,擔任主角的她回憶了她在新澤西的童年、紐約的青年時代、參與女權主義團體和藝術運動,以及她與 20 世紀最具響力的藝術家和文化名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其中不乏藝術家索爾·勒維特 (Sol Lewitt)、艾格尼絲·馬丁 (Agnes Martin)、音樂家約翰·凱奇(John Cage)、舞蹈大師摩西·康寧漢 (Merce Cunningham)、 美國「垮掉的一代」詩人安妮·沃爾德曼(Anne Waldman) 等。

重視且曾親身參與許多女權主義團體和藝術運動的 Pat Steir 曾對外說過:「身處在藝術界的其中一個困境在於,看待男女的方式不一樣。」
然而,面對這些議題,藝術家 Pat Steir 並非激進派的一員。到了1980 年代中期,她反而是採用了一種更為寬鬆、更具表現力的創作手法,對抽象表現主義、約翰·凱奇 (John Cage) 的隨機作曲策略,以及她對東亞藝術和哲學的長期興趣做出了強有力的回應。
「那不只是藝術了,那是我們之間的連結。」”That was more than art, that was our bounding.” Pat Steir 說。
通過有力納入動態筆勢,她的『瀑布』系列追溯了其表演行為的物質痕跡,與其所表現的對象建立了多方面的關係。這些沉浸式作品,通過有機地使形式消解、浮現,呈現出一種無指代性而又可識別的具象、建築式。

2019 年,巴恩斯基金會展出了『寧靜而隱秘的瀑布』 (Silent Secret Waterfalls) —— 一組由斯蒂爾創作的 十一幅黑白畫作。斯蒂爾也由此成為繼 1932 年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 以來,該機構委任創作的第一 位藝術家。
從 2019 年至 2020 年,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展出了她迄今為止最大的作品『色輪』(Color Wheel):三十幅畫作共同組成了一個色輪。長達 120 多米的色彩合奏佔據了博物館的整個圓形大廳,使觀者沉浸在色調變換的環境之中。
在完成『色輪』後,斯蒂爾立即著手創作『台北』系列。
她將她之前專注地用色彩進行創作而獲得的經驗運用其中,同時又無拘束地將每幅畫布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創作。『台北』系列以更為私密的尺幅和自由感創作,有著予人歡欣的色彩和表達方式。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這些繪畫使我的下一步成為了可能。」

「作為台灣人,我對於發掘帕特的作品與台灣之間的聯繫深感榮幸、興奮。新系列中生動的色彩和自由的精神真實地反映了我們的特性:一個充滿活力的小島、一個思想開放的社會。」厲為閣台灣代表簡詩璇在看到斯蒂爾的新作時說。
「如果不是用價錢來恆量價值,那要用什麼來衡量價值。」斯蒂爾曾說。將每件藝術品的創作都視為一種肉體和精神行為。
而她的創作過程則反常地充當一種放棄控制的手段,一種深刻歸功於她與東方思想長期關係的藝術創作方式。她標誌性的傾倒技法,揭示了一種禪宗般的 「空」,同時喚起了一種感官性的「滿」。斯蒂爾的新作,拓展了她對意圖和機遇之間關係的探索,同時兼顧了東西方的傳統,為當下的繪畫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0
- 厲為閣展位 (D04)
- 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繪畫新作
- 時間:2020 年 1 月 16 – 19 日
-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