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暗夜裡只能是絢麗嗎?白晝之夜的大街漫遊外,周邊漫談會中 4個「光」與節慶的迷思與追問 Besides Nuit Blanche 2020, art and design people offer 4 question about “Light in the dark” here.

「我自己過往對光的經驗,其實我都想到電影」吳瑪悧說。

吳瑪悧以偵探電影、懸疑電影舉例,描述自己過去對光的經驗,多半與電影有關。她談到懸疑電影中的光線導引,彷彿像是個手電筒般地引導觀眾探究更多。「這樣的光,通常不會讓你一目了然,彷彿有著某種懸疑性、象徵性,讓你要看見,但其實也讓你什麼都沒看見。」吳瑪悧描述著。

在期待透過公共藝術,讓本地市民有機會更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大型藝術活動 – 白晝之夜(Nuit Blanche)裡,吳瑪悧主持著這場對於光的討論對談,透過『手電筒』的比喻,切合著白晝之夜的宗旨,探討著當我們在夜裡擁有光時,你願不願意ㄧ步步地探索這塊土地更多?

吳瑪悧-111 by Rich Matheson,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吳瑪悧-111 by Rich Matheson,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在過去,對許多人們來說,對於光與節慶所優先聯想到的,或許是夜裡炫麗的燈光演出、煙火等。那麼在其中的文化意義呢?身為2019-2020台灣光環境獎連續兩年的評審,吳瑪悧在這場對談中首先追問的是:在暗夜中,光,到底讓我們看到什麼?

1. 只有身在藝術作品裡時,光才具有文化意義的嗎?

「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燈光設計,它跟人都是很貼近的。」李依樺說。

良善的光環境,不只出於美學考量,更是一種優雅節能、友善環境的方式,並且尤其著重人的感受。到今天(10/4)清晨 6點之前,或許許多熱愛藝術、漫遊於白晝之夜的觀眾朋友,已經看過位於南港六福萬怡酒店7樓廊道、放空區,由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主辦、藝術家朱文英、蕭聖健所創作呈現的【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藝術家朱文英、蕭聖健所創作呈現的【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2. 光在黑夜裡的作用,只是絢麗而已嗎?

「光,有機會讓建築在生活裡的象徵、文化意義更被凸顯。」吳瑪俐 說。

臺灣當代藝術家及國家文藝獎美術獎得主吳瑪俐,目前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2019-2020年受邀擔任台灣光環境獎評審,長期關注生態環境議題,以藝術做為人文與自然的媒介,對於光環境也有細膩的觀察。

夜晚來臨,城市中規劃的軸線便會隨著光影浮現出來。近年更興起以『光』形塑城市文化地標、帶動美學經濟的趨勢,除了運用光為媒介的光藝術創作,也透過照明的設計規劃,為生活和環境增添夜間的表情。光環境與城市的連結為何?『光』能如何改造城市,找回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

【月光漫談會–城市的光藝術與光環境】,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月光漫談會–城市的光藝術與光環境】,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3. 節慶裡,燈光和人與環境,究竟誰才是主角?

「無論是加光或遮光,可以讓環境主體特色被看見,就是好光。」吳瑪悧認為,照明設計的本身再絢爛,如果不能讓人靜心觀賞和體驗環境或藝術創作,反客為主,就失去營造光環境的意義。

這場月光漫談會,「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吳瑪悧帶領著民眾從更多元的角度討論『光』,而此次主辦的中強光電基金會除了邀請了吳瑪悧老師主持之外,更是邀請「點亮十三層」的照明設計師朱文英、劉炳毅,暢談十三層遺址的光環境規劃,並首度與藝術家蕭聖健進行了一場『光』的合作。

藝術家朱文英、蕭聖健所創作呈現的【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藝術家朱文英、蕭聖健所創作呈現的【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藝術家蕭聖健作品於【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藝術家蕭聖健作品於【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許多觀眾或許會以為,藝術家蕭聖健的作品多半是聲音、裝置等。然而,回想你曾經看過其作品的經驗,展場是否多次是以較暗的場景呈現?對於創作者如何思考藝術作品中光的呈現?在充滿蟬叫聲的作品裡,你可否想像這樣的作品是來自於哪一個國度?「我想呈現一個下午,午後陽光穿透到地上時…」蕭聖健 說。

作為傳遞視覺美感的元素,『光』更能觸動人的感知,因此不論在光藝術創作或光環境空間照明設計的範疇,都是極為貼近人,與人的內心感受、生活、環境和文化有密切的關係。

4. 舉凡絢麗、五顏六色的燈光,皆是錯嗎?

「尊重文化,是照明設計和光,對於城市環境應該有的態度。如果只是很絢麗、五顏六色,可能會讓本來應該有的文化背景的表情,全都被抹煞掉。」照明設計師朱文英 說。

打造「點亮十三層」的照明設計師朱文英認為,並非舉凡是炫麗燈光的樣貌就等於是俗套遺憾。而是如果在呈現照明的同時,光線之下的文化意義與後讀無法被納入思考,那麼這樣的光與環境、和人皆無關時,就變會是相當可惜的。

由藝術家朱文英、蕭聖健所創作的【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 圖/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 提供

在【月光感受會光環境藝術計畫】裡,由「點亮十三層」的照明設計師朱文英與藝術家蕭聖健以『光』攜手,運用蟲鳴、鳥叫等機械裝置作品,把玻璃廊道營造成一場夏夜,並透過照明設計,創造庭院的月夜環境、林中月光,邀請民眾一同體驗『光』所帶來的內心感受,期待將友善的光融入我們的生活。

 

【月光漫談會–城市的光藝術與光環境】

  • 座談時間:10/3() 19:00 – 21:50
  • 主持人:吳瑪悧(2020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委員)
  • 與談人:蕭聖健(藝術家)、朱文英(一隱照明設計主持設計師)、劉炳毅(一隱照明設計顧問合夥人)、李依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