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倡議是善舉、是正義?「這是一件,人們本來就該知道的事情」專訪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Bruno Latour與Martin Guinard於北美館 Interview with Bruno Latour and Martin Guinard,curators of 2020 Taipei Biennial.

「試圖更了解我們所居住的地方,其實並不是一件太充斥感性的事情。」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說。

了解所生長之地、嘗試思考環境與資源的匱乏困境,正如在生活中實踐著環保思維,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件相當不忘本、善良、正義的事。試想,你上一次聽到人談論環保這件事時,又是被什麼給說服的?「我們不可能『完全』地了解社會,政治和所有的地球科學動態,而有沒有『完全』了解其實並不問題的重點,重點卻是:

「其實大部分的人們,根本對嘗試去了解他們所居住地這件事情,一點興趣也沒有!」

202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右)、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左) 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aipei Biennial 2020 Curators, Bruno Latour (R) and Martin Guinard (L)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202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右)、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左) 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Taipei Biennial 2020 Curators, Bruno Latour (R) and Martin Guinard (L)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對 2020台北雙年展(2020 Taipei Biennial)的兩位策展人來說,了解生活中的每一天消耗著什麼、土地正在流失著什麼,並不是一件只有心懷善良者才知道的事情,而是一件『本來就該知道』的事情,就好比每個人都知曉自己的姓名。

「我的意思是,所謂的土地可以分為兩塊,一個是我們正在居住的區域,這例如我們所住的房子、每天上班待著的辦公室等;而另一個則是我們看不到、但卻應付著我們每天生活消耗、為我們生活所需提供資源的地方。例如,生產我們手機的材料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從哪裡來的呢?」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解釋道。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嘗試以星球的角度來審視人與人之間價值的差異以及如此差異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也對當前持續發生、大部分人們尚未感知到的緊張地緣政治局勢、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大展已在 2020年11月2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

Mika Rottenberg, Cosmic Generator (AP), 2017, singl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color, sound, 26 mins 36 sec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當全世界人們人手一隻 iphone手機時,可曾想過這些製作、生產手機的資源來自於哪裡?那些不在我們生活範圍內的消耗、全球化所帶來的豐盛與便利,又是哪些人事物正在為我們的繁榮付出代價?「問題在於,全球化加劇了這樣的不理解鴻溝,而正是這些介於我們居住之地與我們依賴之地間的龐大鴻溝,讓我們忽視了當前環境與資源耗竭的嚴重性。」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說。

對兩位策展人來說,倘若人們能夠透過各種方式對那些我們所習於忽視的事物、地方懷有好奇心、多投入了解,那麼人們或許能夠更將這些意識深植在心中,自然地實踐在生活中。那麼,對於藝術策展人、藝術家來說,面對當前的這些嚴峻狀況,藝術又能做些什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又能透過哪些方式為這些正在消逝的事物盡一份心力?

「在這裡,雙年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雙年展裡頭,藝術與科學共同努力著,嘗試呈現、修正社會現存問題的框架。」

Hicham BERRADA, Présage, 2020, video installation, 10 mins 11 sec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對兩位策展人來說,雙年展和藝術作品並非只是『視覺』饗宴,而是一種汲取自藝術家、科學家、策展人的思考與研究、一種針對這些現況問題窮盡思考後所創造出來的產物。「『親身接觸、親自體驗』像台北雙年展這樣的展覽,它們讓人有機會在欣賞現實生活中的作品的同時,探索新的思想。還有,讓這樣的開放性、可能性與新希望的思想探索,連同展覽的相關訊息能夠分享出去。」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說。

對兩位策展人來說,想要達成所謂的『改善』,並不是透過立竿見影的方法,透過體驗由藝術家與策展人將科學、藝術、研究等思想化作藝術作品與展覽,希望人們能夠在觀賞的過程中,獲得身體、視覺體驗的同時,深深蘊含在作品裡的這些前瞻性、可能性思維也能夠進到人們腦子裡、甚至走進心裡。

「應付眼前這樣的『新氣候體制』(New Climate Regime)非常困難,更準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只單單討論生態這件事,而是需要去討論構成整體現象的政治討論。而這樣的政治情況總是容易令人迷失方向、甚至逃避,與其一直否認與忽略,我們有必要學會直視它。這就是為什麼結合科學和藝術地去談是很重要的。」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說。

Liu Chuang, still image from Lithium Lake and the Lonely Island of Polyphony, 2020, 3-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35 mins 55 sec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ntenna Space.

科學與藝術,看似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在雙年展裡你將會體會到:倘若科學驗證了某些現況的事實,那麼觀看這一切事實的你,又將如何逃避面對一切?「透過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它們也許可以形成第三種美學:政治美學(political aesthetics)。而我在這裡所說的「政治美學」,裡頭『美學』的意思是:『讓自己的感知,保持敏感與敏銳度』 。」

本屆雙年展,把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受邀的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人們對如何讓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擴大,這不僅因為彼此政治意見相左,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地球現況的認知似乎毫無共識。甚至有些人直到今天還認為世界是平的!

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 ⧜, 2020, Kriska aluminium curtains and laser-cut, powder-coated steel frames,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Esther Schipper, Berlin,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在這樣的展覽主題之下,館中所模擬的每個星球都體現了不僅在外觀且在物質上都相異的世界:

無視星球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感到被全球化背叛而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的「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少數特權人士想在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無法負擔昂貴星際旅行轉而安身於形上學信念中、探討存有本質的「另類重力星球」 (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平衡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全球化在某一段很長的時間裡,被認為是相當正向的。但倘若它現在看起來並不是件好事,那麼我們究竟忽略了什麼?」拉圖和圭納問道。

展覽中的「全球化星球」,由現代化夢想塑造而成,儘管這個世界氣候變化與不平等日益加劇,仍然持續吸引著人們。法國藝術家法蘭克.列布維奇(Franck Leibovici)及法律分析師朱利安·塞胡西(Julien Seroussi)的作品《穆遵古》(muzungu)探究有關國際司法的問題。他們透過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作為研究標的,藉著檔案陳列裝置來展現法院從業人員的實驗方法學。而這個計畫特別招募導覽員作為現場中介者,觀眾身在其中時,可以自由地將牆上的檔案、『證據』、『線索』貼到一旁黑色板子上。何為真相?觀眾可介入重整證據資料的同時創造出新的觀點。

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 fragment of muzungu (those who go round and round in circles), 2016, magnetic paint, magnets, magnetic racks, laser prints on paper, felt-pens, varnish, mediators,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全球化、現代化,確實為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視野、和解放。然而,這樣的『進步』是在犧牲地球系統、樹立專制主義系統局限性的前提下建立的。」拉圖和圭納說。

不爭的事實是,全球化讓人類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然而,在「全球化星球」裡,對那些感到被現行經濟體系背叛的人來說,似乎不太具有吸引力,他們反而認為應該於「維安星球」上躲在國家的高牆後方以求自保。星球的出現源自於如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前首席策略長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這樣的人物,他們在眾多紀錄片中操縱部分群眾的恐懼,讓那些希望建立共享世界的人們之間產生分裂。

藝術家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透過系統性地剖析美國極右翼黨派的宣傳機制,回顧了班農執導的影像作品。在臺灣,「維安」的概念也是一個不斷被審視和討論的熱議題。藝術家秦政德與其協作者以士林及北投的軍事和歷史背景為根據,作品《在冷戰裡生火》由臺灣冷戰時期地下防空洞及防禦設施相關的各種裝置和文物排列組合而成,談論當時國家如何進行監控、維持黨國政權。

( Left)Aruwai Kaumakan, The Axis of Life, 2018, recycled fabric, cotton, organic cotton, 500×120×10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 (Right)Aruwai Kaumakan, Vines in the Mountains, 2020, wool, ramie, cotton, copper, silk, glass beads,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正如拉圖和圭納所說地,現代性為人類帶來了無數的進步技術,「脫逃星球」裡頭則是嘗試探索少數特權人士的渴望,他們想要離開地球、殖民火星,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開氣候變遷的影響。荷蘭藝術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以作品《腐敗的空氣──第六幕》(Corrupted Air–Act VI)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生存主義者的地下碉堡,一個假想在發生災難時可供躲避的「安全屋」。透過追蹤有關巨災債券、人類死亡率和生態滅絕的統計數據,藝術家產出可視化數據、地景浮雕、聲音和影像,為末代人類的未來提出預言與想像。

「實地星球」無止盡地在地球負載界限內尋找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的方法。臺灣中部太魯閣峽谷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格外活躍而設有地質觀測站,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在當地田野調查的經驗,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亦即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存活條件的地球表層。

其中,部分裝置的靈感來自一套模擬侵蝕機制的科學儀器,從而創造出一個塑造微觀地景」的工廠。由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e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蔡明君共同製作的計畫《儲回大地的藝術》將系統地量繪2020台北雙年展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嘗試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角度理解展覽的物質性存在。此次行動本著一種集體共識——文化機構必須有所轉化,以多樣生物共榮與基進永續為發展方向。

Femke Herregraven, Corrupted Air –Act VI, 2019,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訪談的最後,拉圖和圭納兩位策展人提到了疫情與雙年展在這個時節,得以順利舉辦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這股擴散至全球的疫情裡,台灣顯得相當特別,因為台灣確實妥善地處理這股危機。也因此,展覽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得以如期呈現。舉辦在其他許多地方的研討會就不是這麼幸運了,大多數的研究之旅都無法實現,台北雙年展展覽能如期開幕,真是一個奇蹟。」拉圖和圭納說道。

每一個地方,擁有屬於它的特性、與可能性,他們都將在自己的生態與土地上,創造新的樣貌與希望。

正如此次雙年展唯一一個位於戶外區域的作品《體外心靈(深水)》(Exomind (Deep Water)),來自藝術家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外觀即所見地將一個蜂巢安裝在人體頭部,隨著展覽的進行頭上的蜂群也將日益擴大,而也就像一般的蜂巢,這件作品自樹立在此的那一天開始,也將吸引周邊區域的蜜蜂,整件作品就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Pierre Huyghe, Exomind (Deep Water), 2017, concrete cast with wax hive, bee colon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Winsing Art foundation an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1947年生於法國博訥(Beaune)。現為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Paris)政治藝術學程(the Program in Political Arts, SPEAP)及媒體實驗室(Médialab)榮譽教授。拉圖同時身任多所學術機構學者身分並擁有六個榮譽博士學位,另於2013年榮獲挪威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曾策畫重要國際展覽包含:2002年與彼得.韋伯(Peter Weibel)共同策劃「打破偶像:科學、宗教和藝術的圖像的製造與摧毀」(Iconoclash: Beyond the Image Wars in Science, Religion and Art),2005年獨立策劃「讓物件公共化:民主的氛圍」(Making Things Public: Atmosphere of Democracy),以及2016年「重置現代性!」(Reset Modernity!)。三個展覽的專書由MIT Press出版。

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則是現居巴黎。具視覺藝術與藝術史研究背景,曾多次參與以生態型變(ecological mutation)為題的跨領域計畫。這已經不是圭納第一次與拉圖合作國際策展,過去如 2016年ZKM中心「重置現代性!」(Reset Modernity!);以及隨後該計畫以工作坊形式於另外兩地的延伸,包含於中國策劃執行「重置現代性!上海站」(Reset Modernity! Shanghai Perspective)作為2016「Shanghai Project | 上海種子」的子計畫;以及與伊朗佩吉曼基金會(Pejman Foundation)的雷札.黑里(Reza Haeri)、德黑蘭大學科技史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History of Science of Tehran University)共同發展的系列計畫「重置現代性!德黑蘭站」(Reset Modernity! Tehran Perspective)。

 

2020 台北雙年展(2020 Taipei Biennial)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 時間:2020.11.21 – 2021.03.14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