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藝術界呈現展覽相較於過往更加不易。從作品運送、行政聯繫、公關溝通、國際聯絡、甚至到藝術家親自來台須經歷隔離等偌大成本,本地藝術界這一年整體而言,是否因疫情而影響或改變專業標準?
對此,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邀請來自藝術界約 40餘位意見領袖,透過每人選出 3個心中年度前三名展覽,從共100多票中統計出最終前十名。該百餘票名單中涵括藝術機構類別甚廣,從官方美術館、藝廊、藝術空間等,將分別於本系列報導(上)與(下)呈現。而每一項獲選展覽,除了回顧展覽間與地點外,皆將同步呈現策展人、策劃單位、贊助單位等細項。
我們都知道,藝術時嘗試挑戰人們既有思維。然而,只有透過破壞才是創造、與『再造』嗎?北美館邀請藝術家賴志盛(Lai Chih-Sheng)針對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的藝想迴廊空間定位及特性限地製作,該計畫名為「接近Closer」。|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賴志盛以「繞樑,
- 展覽時間:2020.06.25 – 2021.06.06
-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C 藝想迴廊(Taipei Fine Arts Museum)
9.《布列松在中國 1948-1949|1958》(Henri Cartier-Bresson: 1948-1949|1958)
攝影師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 年生於法國,其攝影風格受到早年的繪畫訓練、以及成長歷程中超現實主義風格興起的影響,拍攝時特別注重人物神情與整體構圖,形塑強烈的個人風格。布列松自 1930 年代起從事攝影,曾經拍攝的代表作品包含 1930 年代西班牙大選及英國喬治六世登基加冕典禮等。
1947 年與好友創立紀實攝影的指標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1948 年更在印度因緣際會拍下甘地(Ghandi)遇刺前的最後身影與葬禮,隨後布列松兩度造訪中國大陸,拍攝中國政權更迭的紀實影像。他的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見證時代的攝影作品,奠定了他重要之報導攝影大師地位。

本次展覽展出布列松二度造訪中國大陸所拍攝的照片,由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兩位策展人根據時序與布列松的行旅足跡,以先後造訪取鏡的城市與遭遇的歷史事件設定各系列照片主題,透過影像順序鋪陳時代的動盪。
- 展覽時間:2020年 6月20日 – 2020年11月1日
-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三樓 3A 展區(Taipei Fine Arts Museum)
- 策劃: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
「當不安發生時,你只需直視」大卷伸嗣說。因疫情影響,國際協作更顯得困難的狀況之下,該展覽依舊克服含14天隔離檢疫期在內的諸多困難,讓藝術家得以親臨現場。
回顧大卷伸嗣的藝術創作,「存在」一直是他探尋的核心主題,從重力、材質、物質等面向的思考出發,他始終追尋著物質與精神、自我與他人及其與存在之間的界限,以及人類應該如何捕捉或理解存在的方式。《存在の細語 – 大卷伸嗣個展》由安卓藝術與關渡美術館合作呈現。|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在海嘯之後,疫情之中,人與其他物種的存在本體為何?
許多已經看過展覽的朋友們便知曉,在這次展覽中,大卷伸嗣嘗試透過重力、材質、物質等面向探討著他過去作品中不停追問著的命題:「存在」,以及人類應該如何捕捉或理解存在的方式。在漆黑的展廳裡,入內的觀眾都將被來自四面八方的黑暗包圍,隨著眼前微弱的光線忽明忽暗之間,沈浸在藝術家所欲傳達的思想中。
-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1日-11月22日
- 展覽地點:關渡美術館 1F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其實,植物才是那個擁有讓環境回到一切平衡狀態的能力,也知道那個平衡是什麼的存在。」Y2K成員周巧其(Chiao-Chi Chou)和 胡悠揚(You-Yang Hu)說。
當訊號得以跨越不同個體與物種遊走,物種間的界線越來越不復存在,展場亦成為個串連個體訊號所構成的半封閉生態系統。正如這次展覽中作品(Biosignal_Breathing〉為新生態系中空氣含量的控制中樞,以植物的氣孔作為感知媒介,並且以氣瓶調節場域中的空氣含量。|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Y2K,是一個由兩位出生於千禧年數位危機的新銳藝術家周巧其、胡悠揚所組成。2019年他們以「生物訊號_模控」作品,運用植物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等特性讓碗豆苗長成預設的圖案,受邀進入有「科技藝術的奧斯卡」之稱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驚艷全場。
在這個展覽裡,漆黑一片的展場中,藝術家透過植物的生命訊號作為源頭。它們擁有感知、代謝並且具有回應刺激的能力,同時透過無機技術交換個別感知得到的環境訊息,如光、溫度、濕度、空氣中氣體比例……等,眾作品以訊號交織出一套中樞系統,並將以共同調控展場內的環境條件作為反饋。
-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2日 – 10月10日
- 展覽地點:就在藝術空間(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 藝術家團隊成員:周巧其(Chiao-Chi Chou)、 胡悠揚(You-Yang Hu)
「並沒有邁向樂土和財富,卻還認為是現代化背叛了人類。」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早在訂下今年雙年展主題時,便曾如此說。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第 12 屆台北雙年展(Taipei Biennial 2020),將於 2020年 11月 21日至 2021年 3月 14日舉行,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將呈獻來自全球 25 個國家及地區、58 位參與者及團隊的作品。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查看報導點擊這裡。

這一次台北雙年展,把美術館當成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參與者將於其中描摹各個星球之間相互拉扯的「萬有引力 」。藉由集結人文、歷史、地質學、海洋科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等多元領域知識作為展覽的架構基礎,伴隨著激發人們思考與對話、豐富多元的公眾計畫,雙年展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
2020 台北雙年展 Taipei Biennial 2020
-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 時間:2020年11月21日 – 2021年03月14日
-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 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本篇為系列報導(上)篇,僅公布第10名至第6名;第5名至第1名,皆於本系列調查報導(下)中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