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在全球藝術界蔚為風潮,而對於擁有高密度畫廊存在的台灣,除了在當代藝術領域擁有大量深度收藏觀眾觀眾外,其中亦是不乏對於本地美術歷史樣貌頗有青睞的朋友們。
而熟悉臺灣美術歷史領域的朋友必然知曉,其實早在距今的百年前,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除了參與創作外,鑑賞美術更是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對於當時亦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當時,含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在內等藝術家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

然而在時光洪流的刷洗下,許多作品早已消失,甚至也因為臺灣多雨潮濕的氣候陷入保存危機。
而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四處奔走,費心考掘這些年代久遠且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非美術館的公立機關、甚至海外的作品,並由北師美術館邀請專業修復師進行作品修復整理,使大眾有機會「再發現」臺灣美術,而才有了今天舉辦於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
顏娟英教授提到,研究的起始是由年輕學者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與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邱函妮發起,他們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庫房為起點,探詢留存在公立美術館之外的藝術作品,而後研究團隊遍及各處的步伐,也成功地挖掘出許多散落民間、珍貴的文化資產。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
其中也不乏許多藝術史學者一度認為已經消失,卻在因緣際會下重現的作品,如鹽月桃甫的《萌芽》。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三人致力台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他們推動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台展審查員期間,為台展所繪製的作品。長久以來學者僅能藉由史料臆想,也將重現世人面前。本次展覽中,也將展出同為首屆台展作品,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時「再發現」的石川欽一郎《河畔》。
展覽總策劃、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強調,美術館的工作就是和時間賽跑,不管是研究、典藏,還是修復。美術館努力地將展覽帶至眾人面前,將百年前藝術家們透過作品保留下來的不朽精神,透過藝術品傳達給時人知悉。

此外,北師美術館也特別從日本迎來三件珍貴的作品:總督上山滿之進委由陳澄波製作的《東臺灣臨海道路》,本次是睽違九十年後,首次返台;而西鄉孤月在1912年繪製的 《台灣風景》,是現存可知第一幅以台灣為主題的日本畫;另外,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大作《三地門社之女》,也在本次展出中回到台灣與眾人見面。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取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一文,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能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展覽已從2020年10月17日於MoNTUE北師美術館開展,並即將在本週2021年1月17日結束。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 展期|2020.10.17-2021.01.17
-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 參展藝術家|丸山晚霞、河合新藏、藤島武二、呂璧松、石川欽一郎、西鄉孤月、富田溪仙、那須雅城、小澤秋成、川島理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梅原龍三郎、小原整、陳澄波、黃土水、山崎省三、鮫島台器、呂鐵州、林克恭、郭柏川、廖繼春、李梅樹、顏水龍、藍蔭鼎、何德來、立石鐵臣、陳植棋、陳進、楊三郎、李澤藩、林玉山、郭雪湖、李石樵、張萬傳、陳德旺、劉啟祥、陳清汾、陳敬輝、洪瑞麟、張義雄、呂基正、鄭世璠、林之助、廖德政、蕭如松(依出生年排序)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 協辦單位|山口縣立美術館、台陽畫廊、 台灣 50美術館、學偉建築事務所 / 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李石樵美術館、 李梅樹紀念館、李澤藩美術館、防府市、 松本市美術館 、河上洲美術文物、 林之助紀念館、長流美術館 、阿波羅畫廊、南畫廊、屏東縣政府、秋惠文庫、財團法人陳進紀念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寄暢園、郭雪湖基金會、福岡亞洲美術館、臺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臺北市立太平國小校友會、臺北市立美術館(依單位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 合作單位|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