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這個展覽之前,展覽的畫廊曾問我說『你確定你真的要做這個?有的人可能會誤會,把你自己做出來笑你自己的感覺』,他們問過我即使這樣也沒有關係嗎?」楊俊回憶起,當時畫廊人士曾經如何擔憂他的處境。
自2020年的12月開始,一個『藝術家』楊俊,佔領了台北一個藝廊、兩個美術館等三個地方的空間先後開啟展覽,這樣的事情除了受到關注之外,當然也引起了不少藝術界人士批評,認為這是一個佔盡資源的行為。在這三個先後開啟的展覽裡,首先開幕的是 TKG+ Projects 如同一段楔子地為整體三個展覽開啟序幕,以「作品/藝術即產品(Art as a product)」的概念延伸,從室外建築體看見窗上豎大的 Jun Yang 開始;接著是關渡美術館,而最後即是在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作為壓軸開展。
而對於為什麼要這樣做、展覽恐備受批評等,在採訪過程中楊俊告訴了 ART PRESS 許多背後思想。「做這麼大的展覽,並不是因為我驕傲的要命。」楊俊(Jun Yang)說。
1. 「藝術行業、藝術家做展覽,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做的?」楊俊問。
「其實我都知道,即使使台灣最有名的藝術家,也不會這樣做。但重點就在於,我做這些,其實是希望向藝術世界提供一點批判和思考。思考什麼呢?在藝術世界裡面,大家做一個『展覽』有時並不是為了什麼,而是為了要告訴大家某個人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家。」楊俊說。
楊俊提到藝術世界裡,人們勞動於呈現展覽時,皆是為了在展覽過後所可能帶來的『報酬』而非提出批判思想。
「我們在今天的世界裡面,在藝術這個行業裡面,我們太常只是關注著在一個單一焦點、一個藝術家明星,畫廊和博物館可能都想創造出這樣的人 ,甚至覺得如果能做到,就是成功的『展覽』。」在 TKG+ Projects 中呈現的,是以超市貨架一般地樣貌呈現展覽。楊俊表示,希望向藝術世界提出批判的,也是我們多半不願意面對的現實:在畫廊展覽時,藝術家的作品其實是種商品。「當藝術作品進入到不同的機構展出,作品本身精神價值不變,但在不同空間展出時所具備的意義卻是不同的。」許峰瑞說。

2.「為什麼做藝術家,總要有像藝術家的樣子?藝術家是展覽裡最重要的?」楊俊問。
「為什麼藝術家要像那唯一一個明星?講話要正經、要看起來像是個 ”artist“…?展覽最重要的,是那個名字一直被提到的『藝術家』?」
2月6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登場「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楊俊與芭芭拉.史戴娜(Barbara Steiner)共同策劃,以群集式個展邀請了國內外 11組藝術家共同參與:Christopher Adams 和蔣慧仙、艾文.鮑爾/buero bauer、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Topotek 1、千鳥藝術,以及與楊俊的英文同名的另一位Jun Yang─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使楊俊解構「個展」定義的意圖不言自明,因此這場展覽是個展也是聯展。
「其實,就算是一個「個展」展覽,本來就需要有很多人幫忙,但我們關注的總是只有那一個藝術家。」楊俊說。

換言之,「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除了是一個展覽之外,也是希望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如此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很多時候他們沒有考慮到,我們是藝術家,也是當人。有時候我是個酒鬼,有時候我是策劃,有時候我幫朋友做平面設計,有時候我也幫別人做他的藝術作品,我可能也可以跟朋友一起創立一個藝術中心。」楊俊說。
「 藝術家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很多事情。 」楊俊說。
楊俊與我們回顧這十多年來他曾經做過的事情,從開設十幾個餐廳、在北京蓋飯店等。「因為不希望,我們自己為了要在這個藝術市場生存而妥協。讓藝術家不一定只能是一個樣子、可以活得自由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情。」

楊俊(Jun Yang),1975年生於中國,四歲時隨家人移居維也納,成為跨文化背景下成長的第二代移民,目前居住和工作於維也納(奧地利)、橫濱(日本)和臺北(臺灣)三地。其展出經歷包括:光州雙年展、臺北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歐洲宣言展等。2007年移居臺北,為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TCAC)共同發起人之一。
「來台灣之後,我跟很多人發起TCAC,從那裡時開始,我就決定我不能把我自己 promote 太多,別人可能就是會覺得我做TCAC只是為了自己。在台灣沒有代理畫廊、也很少辦展覽。」楊俊說。
展名中提及的「三個場域」是首度將展覽概念擴延至三個體制與功能相異的場館:TKG+Projects、關渡美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不同樣貌呈現。這個展覽的三種版本分別有著不同的獨特脈絡和相應重點:當代館的展出版本,強調展覽的公眾任務和當代館的公共空間面向,因此,展覽期間諸如兒童和成人工作坊、教育推廣和藝術家導覽活動,以及展覽相關講座及討論活動等,這些教育性、公共性皆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重要構成元素。
「怎麼會一個人得到三個藝術家的展覽?他們誤會,他們以為我在裡面。」

3.藝術世界裡複雜的文字、高門檻的學術技術,藝術家必須看起來學識淵博嗎?
「並不是我是藝術家,所以我可以 show off(賣弄)。」楊俊說。
除了前所未有地在三個地方,接連呈現了三個展覽外,甚至還為了展覽做了一個像是一本厚度、形狀、形式有如藝術雜誌,多達4萬餘字的「書」。眾所皆知地,許多藝術機構呈現展覽、介紹藝術家時,總會在意旁附上「藝術雜誌報導」篇章,再加上許多學術與研究增加文章的複雜性,似乎藉此就能「證明」這個藝術家很重要,這亦是楊俊想嘗試討論的。
「我也故意寫的文章都很短,也告訴所有參與寫的人說不能寫的太複雜,要讓大家看得懂,不要賣弄你讀了很多書,好像這就是在跟別人說你很厲害、你是個很好的藝術家一樣。」楊俊說。
「藝術家徹底瓦解了『楊俊』這個『品牌』,在這呈現如商店的展場裡,藝術有價。那由整個經濟體系所建構成的數字、對藝術的定義,也重複著20世紀初波伊斯(Joseph Beuys)那句:『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該問的不是『真正的藝術家在哪?』,而是『當代的藝術家,長得是甚麼模樣?』」策展人許峰瑞在楊俊於TKG+ Projects 展覽專文中說。

最後,詢問到擁有諸多跨文化經驗的他,為什麼選擇留在台北時,楊俊暢快地說「我覺得,我還是喜歡台北。」儘管這裡,依然有許多事情依然需要投入更多改變,但對他來說,其實重要的是一個地方是否自由、且包容所有意見與表達。「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完美、沒有任何問題的地方。(There’s no perfect place.)」
「至少我們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不管我們罵誰、不管我們不喜歡什麼,都還是可以有一個多元的機會。」楊俊說。
「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The Artist, his Collaborators, their Exhibition, and three Venues” in MOCA Taipei
- 展覽時間|2/6/-3/31(2/11-2/15新年休館)
- 展覽場地|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