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總是與文青/小清新有關?這個連假週末,3個讓你相信攝影須以突破性思想為核心的重要大展 Top three exhibitions about Photography in Taiwan for your weekend: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opens, Thomas Ruff’s solo exhibition, Provoke in KdMoFA.

當「文青」、「小清新」等關鍵字,在這個網路時代成為主流大眾文化一員時,或許你也曾經以為「攝影」這個相對親民的媒材,只是時下文青們的風格追求而已。

然而,在這個處處充滿「圖片」、「影像」的時代,攝影其實時常是藝術家們用以表達突破性思想的重要媒介。在2021年這個本地發生許多重要攝影大展的一年裡,5月連假週末將近之際,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精選 3個近期相當重要的攝影大展。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3, Courtesy of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1.本地第一個國家級攝影機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只是一個專門展出攝影作品的場館嗎

其實,它除了專注於攝影作品呈現外,同時更是本地首個國家級攝影機構,致力於推動攝影方面的文資保存與修復工作、同時還有針對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研究推廣,甚至是人才培育等相關工作。

這是在攝影界及公民團體歷經多年倡議後,由文化部於2015年正式啟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此公共建設計畫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參與執行,致力於保存珍貴攝影作品及相關史料、推動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研究與推廣,並以古蹟修復再利用建置「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目前已於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4月20日起正式對外開放參觀。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場1, Courtesy of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3, Courtesy of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以多元、複數的文化觀點,建構臺灣攝影與影像藝術發展脈絡,至今已收藏超過11000件以上的攝影作品及檔案,跨度從早期19世紀西方探險家拍攝的歷史影像至現當代攝影藝術。而地理位置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落址於市定古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此建築原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落成於1937年,戰後歷經臺灣航業公司、臺灣省公路局等單位使用,80餘年間見證臺灣交通發展歷史。

在4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出三檔開幕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典藏為基礎,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林宏璋策劃,從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等多元角度,重新回應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臺灣攝影史;「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巡迴世界六年,本次為亞洲首度展出,同時也是全球巡迴展的最終站,由國際策展人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展,以灰塵為隱喻,呈現攝影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角色演變;文資修復展「跨・交・通」則從臺北館的建築歷史變遷及空間功能轉換,回顧古蹟建築的生命史。

以上三者,都並非只是透過攝影呈現特定大眾文化風格而已,而是講述了更多攸關我們每一個人的歷史。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3, Courtesy of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2. Thomas Ruff 攝影個展於國美館,新作《中國樣板畫》亞洲地區首次展出 

熱愛當代藝術與影像作品的朋友們,在了解到攝影不僅只是照片而是大量地與「觀念創作」、「具時代突破性的觀念思想」息息相關時,必定少不了深入瞭解 Thomas Ruff 這位當代攝影大師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 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大型攝影個展,今已在台灣國立美術館呈獻。該展覽由馬丁˙格曼 (Martin Germann)策展,梳理脈絡後組織成五個章節進行展示,分別為〈中國樣板畫:系列創作〉、〈攝影史的轉折點〉、〈天文學〉、〈影像類型〉、〈新聞報導〉,呈現自 Thomas Ruff 在 1979 年創作以來的 31 個系列作品中,選出其中 15 個系列共 105組件的作品,是湯瑪斯˙魯夫近年來在最完整的展覽之一,其中藝術家的新作《中國樣板畫》(tableaux chinois)系列更是亞洲地區的首次展出。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展覽現場,圖片致謝 Mai 36 畫廊

1989 年,也是《影像之後》展出作品時序的起點。

在文化上意義上,這一年不僅恰巧碰上如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北京天安門大屠殺等重大歷史政治事件,也是全球數位攝影的興起、及網際網路發明後數位影像的加速流通重疊的時刻。在這樣的背景脈絡與框架之下,展覽從Thomas Ruff 的藝術作品自1989 年以來,愈來愈加明顯的幾個關鍵面向開始:例如,Thomas Ruff 自七〇年代晚期,多數的作品是利用相機創作,而今日,他卻是他拋棄了相機以典藏影像資料庫進行創作,如此僅透過電腦的無相機影像生產,以及透過攝影圖像多層技術性疊合的作品越來越多。

展覽名稱「影像之後」(afterimages),所指的更是人們闔上眼時,留在視網膜上的可見影像 —「後像」,同時也代表「感官」的生理基礎,在魯夫作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魯夫在他的創作裡不再使用相機拍攝的實踐。策展人馬丁˙格曼指出,魯夫的作品雖有著不斷變換的主題,但背後都有同樣的動機,這也是他雖「愈來愈少檢視視覺世界」,卻反而是探問這個世界的創作過程。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展覽現場,圖片致謝 Mai 36 畫廊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展覽現場,圖片致謝 Mai 36 畫廊

3.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於關渡美術館

對攝影狂熱的文藝青年們,森山大道、中平卓馬必然是非常熟悉。然而,除了創作之外,他們又是因何而受到世人所推崇、甚至影響後世無數?這個問題可以從《挑釁》二字開始。

PROVOKE 《挑釁》,其實是一本小型實驗性雜誌。《挑釁》主張對傳統攝影提出變革,由日本頂尖攝影師與評論家中平卓馬 (Takuma Nakahira)與多木浩二(Koji Taki)成立於 1968 年,成員包括知名日本攝影師岡田隆彥 (Takahiko Okada)、高梨豐(Yutaka Takanashi)、與第二期加入的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

挑釁的宣言為「為了思想的挑發式資料」,強調透過攝影和批判性寫作以挑戰思維、以顛覆政治思想和意識 形態的既存面貌。雜誌《挑釁》共出版三期,每期僅印刷幾百本,他們的獨立性與時代的集體精神形成鮮明 對比,可說是當時在東京經常可見、由匿名學生團體獨立出版的「抗爭手冊」的延續。無論是《挑釁》,或 是各種激動的「抗爭手冊」,這些書都是在一種幻滅的背景下誕生-在已經延續抗爭與動盪十年,卻毫無結果之時。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覽現場,圖片致謝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覽現場,圖片致謝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與其他「抗爭手冊」的紀實風格不同,挑釁成員抓住了一種主觀的、零散的、爆炸性的方法, 來捕捉正在經歷的世界。這種極度前衛的風格,透過行動來審視了日本社會與政治的狀態。

儘管只出版了三期,《挑釁》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不僅是對於日本國內,也徹底改變了全世界的攝影走向。國際間許多重要美術館展覽皆對挑釁在攝影與日本 藝術史上的貢獻提出了強烈肯定,包括「東京 1955–1970 年:新先鋒派」(MoMA,2013)、「為了該來到 的新世界:日本藝術與攝影中的實驗 1968-1979 年」(休斯頓美術館和多館巡迴,2015-16)、「挑釁:在 抗爭與表演之間 1960-1975 年的日本攝影」(芝加哥美術館和多館巡迴,2016-17)。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由亞紀畫廊以及兩位日本獨立策展人長澤章生、澤田陽子共同策劃,展覽 將透過呈獻橫跨超過半世紀合共 122 件作品,就挑釁對攝影的影響進行再次評價,是首個以此脈絡貫連的研究性展覽,展覽自2021 年 3 月 12 至 6 月 20 日止。

森山大道,《挑釁 Provoke 2》,1968/2018, 絹印畫布,110 x 165 cm © Daido Moriyama,圖片致謝 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 展覽時間|2021年4月20至7月11(正式展出)
  •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1、202、203展覽室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 策展人|大衛.卡帕尼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

  • 展覽時間|2021年3月25至8月1(正式展出)
  •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 策展人|林宏璋
  • 參展藝術家|攝影者(寫真館):聖朱利安•愛德華茲、約翰•湯姆生、賴阿芳、喬治•尤維達爾•普萊斯、遠藤寫真館、竹東寫真館、施強(二我寫真館)、林草(林寫真館)、張朝目(張寫真舘)、吳金淼(金淼寫真館)、林壽鎰(林寫真館)、吳其章(明良照相館)、黃玉柱(光華照相館)、郎靜山、彭瑞麟(亞圃廬寫真館)、鄧南光、張才、李鳴鵰、當代藝術研究:希林・施諾、高俊宏、張乾琦、曹良賓、梁廷毓、莊吳斌、陳飛豪、陳敬寶、鬼島踏查日記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

  • 展覽時間|110年3月27日至7月4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週日09:00~18:00|週一休館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

  •  展覽日期|2021年3月12日至6月20日
  • 展覽地點|關渡美術館一樓(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 參展藝術家|

    中平卓馬 Takuma Nakahira(1938 – 2015);岡田隆彥 Takahiko Okada(1939 – 1997);高梨豐 Yutaka Takanashi(1935 – );多木浩二 Koji Taki (1928 – 2011);

    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1938 – )
    赤瀬川原平 Genpei Akasegawa(1937 – 2014);北井一夫 Kazuo Kitai(1944 -);小清水漸 Susumu Koshimizu(1944 -);李禹煥 Lee Ufan(1936 -);西格瑪波爾克 Sigmar Polke(1941 – 2010);東松照 明 Shomei Tomatsu(1930 – 2012);渡辺眸 Hitomi Watanabe(1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