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界,獲得展覽機會象徵著曝光、表現的機會,這無非是件珍貴、也是每位創作者樂見甚至盡力爭取的事情。然而,身在藝術界的你是否曾思考,你的展覽機會通常需要經過哪些流程才得以確定的?如今,因展覽邀約而起的爭議事件,也發生在藝術界具影響力的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什麼才是展覽確定合作、確定展出、擁有展出權利的憑藉?
事件源自《楊俊 —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這個舉辦在 TKG+ Projects 、關渡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三地的展覽。
這起以藝術家楊俊與當代館雙方作為事件主角,因展覽邀約而起的爭議事件自 7月30日楊俊於社群媒體發表言論演變至今,在為平衡雙方說法, ART PRESS 編輯部針對此事件整理以下三個要點,並基於證據地忠實呈現兩造說法,提供給每一位專注於自身創作生涯的藝術家們,以及關心台灣藝術環境與發展的朋友們。(全案討論尚未告停,恕編輯部將不提及任一館員姓名。)

1.僅是工作溝通的電郵 Email 內容 ,可以是展覽合作策劃確認的憑藉嗎?
針對整起事件,當代館表示該展植基於挑戰機構的立場,也將當代館視為挑戰的場域與對象,
當代館表示,駱麗真館長經文基會遴選會議通過,於2019年11月1日到任。
工作溝通上的電郵 Email 內容確認展出,這樣可以算是合意契約嗎?
藝術家楊俊則表示,表明展覽合作確認的憑藉,除了工作溝通使用的 email 往來內容之外,還有前館長與其他館館長的多方會議,諸多因素使他們認為楊俊展覽的合意契約成立。根據楊俊本人具體回顧,於 2019年6月7日已和前館長潘小雪、關美館館長黃建宏三方碰面,會議中也已共同協議展期,為的是確保兩展時間得以重疊來達成藝術家展覽完整概念傳達。

2.美術館諮詢委員會的角色,是否具備決定展覽發生與否的權力?在專業工作程序上,什麼才是保障展出權益的必要條件?
倘若你作為即將參與美術館、藝廊展出的藝術家,那麼在專業藝術行政工作程序上,館方需提供什麼樣的文件或文字書信才得以證明展覽邀約成立;而參展藝術家方是否應擁有如合約等,才得以正式擁有展出權利?
藝術家楊俊暨其助理表示,對於美術館諮詢委員的功能與角色感到困惑,且強調在與當代館討論《楊俊 —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這個展覽的過程中,未曾獲知美術館諮詢委員具有否決展覽的權力。
當代館則表示,館方不知情的狀況下,館員持續與藝術家透過 email 討論展覽執行內容,且應允高出平常展覽的展出經費,因此讓楊俊在未經前館長充分授權、藝術家沒有簽約、也無簽訂合作意向書的狀況下,認為擁有展出權利。館方因此認為,整起事件為館員在處理該展之初確有行政處理上的疏失,故經行政調查後,已做出行政處分。

3. 是藝術家遭受委屈,抑或是美術館館方與其團隊、市府團隊受到任何不公平待遇?
藝術家楊俊表示,在獲知當代館館長人事變動的同時,便在 2019年 10月 7日當天以信件方式,向館員詢問館長變動是否影響展覽,並在當天下午經館員信件回覆確認後獲知展覽早已在館方排程上,儘管未知下一任館長是誰,也無須擔憂展覽有所變動。
當代館館方,則是在其聲明文末表示,基於保護當代館與同仁的前提下,館長最後仍選擇概括承受,協調將二十週年規劃後移,讓該展得以順利展出。然館長第一次參加展覽籌備的線上會議時,因藝術家強力反對館長在列,館長為使展覽得以順利推動,只能尊重藝術家感受,並決議本展行政統籌由副館長處理,其後展覽、教育推廣活動,以及各項行銷也都戮力完成,並未延宕。
對此,當代館表示整起事件為行政疏失。「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發現在業務執行的過程中出了錯誤,不夠精確,所以我們面對了問題,包含我自己也接受了行政上應有的懲處,並就制度上做了補強,避免未來還有相同事件再發生。」當代館副館長張玉漢說。至於全案是否有任何一方遭受不公平待遇,目前尚未有定論。
-楊俊,Jun-Yang-杨俊(Red-Letters).jpg?resize=740%2C492&ssl=1)
此事,攸關展覽機會與權益的爭議事件,正備受台灣本地藝術界討論著。本刊為平衡雙方說法,忠實呈現兩造雙方根據證據所提供的發言與聲明,最終結果尚未有所定論。
然而,相信引起藝術文化界如此波瀾的爭議事件,無論是對藝術家、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從業者們、抑或是藝文界的領導者們,甚至是藝文場館的主管機關來說,有機會透過爭議事件來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討論、共同商討更佳辦法,所象徵的是:爭議的存在必要並非只為引發衝突,而是對整個藝術文化界的發展與歷史有著偌大的意義,更是在這塊自由之地的每一位藝文人所共同擁有的珍貴價值。

楊俊於1975年出生於中國青田。2007年他移居台北,探索關於文化及國家認同的問題,特別是以不談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方式來講述在文化夾縫中成長的情形。
作為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創辦人之一,楊俊為 Martin Janda畫廊(維也納)、維他命藝術空間(廣州、北京)之代理藝術家,其作品涵蓋多樣媒材,包括電影、裝置、表演及公共空間計畫,表述機構、社會及觀者的關係。由於在多元文化環境下成長與生活,楊俊在作品中探討刻板印象與媒體圖象對於身份認同的影響。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其市定古蹟的台北舊市府,活化轉用成為國內唯一的「當代藝術館」,並於2001年5月26日正式開幕,從此成為台北文化地圖上的一個新地標。自2008年1月1日起,當代館過往為期七年的「公辦民營」合約結束,台北當代藝術館轉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新的經營團隊除了延續之前的營運理念和方向,也進一步匯聚海內外的關注,結合官方有限資源與民間贊助力量,媒合多元文化和跨界創意。除了扮演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的重要據點,和彰顯台灣當代藝術成果的焦點櫥窗,當代館始終自我期許的三個目標:一是推動多元風貌的藝術創作與展覽,二是著眼於激發民眾的新觀點和新思維,三是提供當代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