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切斷的,卻是最重要的。 」
這,是發生在吳其育生涯較為早期的時候,他回憶約莫是在2013年時,曾造訪林口、桃園一帶的某個村莊,為了要建設新市鎮必須面臨全村徵收改建「當時我印象很深的是,全村被剷平,卻只剩下土地廟。我覺得很諷刺,廟不能拆,但人,也就是信眾可以趕走。這其中,有某一種連結被切斷了。」吳其育說。

吳其育和許多一樣,是從學齡時期就身在美術班的人。回憶起學齡階段的這個選擇,他告訴我們其實小時候是因為考試考得好,才進美術班的。如此把「美術班」當成「資優班」的教育階段性狀態,相信是許多人也曾有過的經驗。「國中的時候,美術班是全校平均最高的;而到高中的時候,美術班變成全校平均是最低的。」吳其育說。
「當時台灣社會的典型,那個選擇的動作跟你心裏想要的東西是很斷裂的。」
「就像小時候家裡是從南部搬到林口,為了要去城市裡工作,我覺得整個生活成長環境非常實用主義,但我覺得那並不是被迫,而是自然的。而這樣的自然,導致你想做的事情,跟你最後你得必須去學的是不一樣的,而做作品的時候,會希望在這個斷裂裡面找到連結。」 吳其育說。對藝術家來說,藝術和創作可能無法是馬上給出一個相當肯定無誤的答案,但或許可以是某種思考方式、聯想方式。「透過這些聯想的方式,讓這些原本不知道可以這樣想的事情連結起來。」吳其育談著這樣的聯想,ㄧ面說明自己當前這個系列的作品,其實只是想把這個聯想的方式建構起來。
「因為那種斷裂已經沒辦法改變,更不可能有辦法一夕之間建立回來。所以我覺得現在這種情況,你可以先去認識到,它是有可能去連結的,至於是不是有可能被重新建立起來,那要試試看才會知道了。」

難道,人們選擇功能主義、實用主義錯了?「這其實是很自然地,大家選擇那些比較有功能性的事情做優先。當看到眼前的事物有很多種價值的時候,你會只留下一個當時可用的,也就是說你其實是很表面的認識它。」
吳其育所指的,並非是批評台灣看待發展的短視手段,而是他認為這樣的狀態,其實是全人類世界廣泛發生著的。「那些斷裂,某種程度上就是所謂的現代化 。」包含現代化的過程中所犧牲的事物、以及將鄉村的人群集中都市等,現代化工業化的必然,而犧牲的事物以及其後果,並非人類在選擇當下所能預見的。「而且其實也很難說這是好或不好,你尊敬土地公,但你不尊重人,人進步與進化著,但卻同時具有矛盾的感覺。」吳其育說。對吳其育來說,他不僅認為這不會只是單獨存在於台灣的現象,同時也認為自己的作品並非在檢討這些現象,與其說檢討,更像是在反思自己。「我好像沒有那麼擅長檢討別人。」吳其育說。
如此,相信你也不會再認為藝術永遠只是天馬行空,藝術並非與現實生活毫無關聯。例如日前不久,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跨年大展《液態之愛》中展出的作品《發光半導體未來》。
作品帶我們回想起,2019 年頻繁在太平洋周邊國家發生的貿易糾紛與衝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貿易戰」。它通常透過消費型電子產品的加重關稅、電子產品的高階原物料限制出口,來作為施壓手段,而其中一個結果就是導致最新型的摺疊型手機、大尺寸電視螢幕的面板製程受到限制。在這一個階段的日韓貿易衝突中,氟聚醯亞胺也作為被日本限制出口往韓國的關鍵原物料之一,而從此引發的一連串貿易、政治衝突,也導致在韓國國內群起憤慨並掀起了「抵制日本」運動。
吳其育在 2020年的作品《發光半導體未來》以此作為聯想,描述著一個只存在人造光源的未來,一個自然光源(太陽)消失的宇宙。如果說,螢幕面板所發出的人造光源正照亮著我們的生活,而其中的影像也正逐漸成為我們的世界,這人造光源背後的訊息是什麼?在頻率中的情緒,或許正閃爍著我們的未來。
「最一開始是,我想要用一連串的影像,去把一個像是時間軸沒有具象的東西實體化。」黑洞、一連串的影像,回憶起當時拿著草圖跟策展人說明這個創作計畫,這件作品依然處於十分抽象的狀態時,吳其育輕鬆地戲稱、自嘲地說自己很像是「是拿草圖詐騙」。

《高速落海》則是另一個與台灣歷史有關的作品。然而,對於歷史與任何史觀方面的研究,吳其育毫無ㄧ絲吊書袋、說教般的態度。「我覺得很難去跟人家說,哪個東西是你『該』知道的,這很像是在宣洩自己小時候的填鴨,長大之後也持續地保持著填鴨,我比較不希望這樣去說明它。某種程度上,只希望告訴你這有可能是可以聯想的方式,如果你覺得感興趣後,或許可以自己去查。」吳其育說。
在《高速落海》裡,我們將有機會看到在「戰後台灣政治史」裡,那些描述著 1996年具有無限潛力改變島嶼命運的幾顆飛彈,在黑暗的夜裡飛過遼闊的海面,沒有真的穿越島嶼上空,而只是在電視機前短暫的留下火光,並墜入海底。
而《高速落海》這個作品,正是透過攝影機放置在移動機械上的幽靈之旅,從軌道上的交通工具,從車輛、船隻到無人機,在不同速度之下成為穿越島嶼並觀察的方式。不管是大自然裡頭光學折射的自然現象,還是當代社會影像在媒體間傳播的錯頻與差異,這些穿越海洋的視覺折線,有如在不同速度下的不同現實。
回到近期,吳其育在立方計畫空間所呈現的個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裡,所談論的不僅只有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歷史,更有大量的文學與科幻小說,而無論是現實與虛構,多方接觸之下所演變出來的史實與故事劇本,往往都只是留下單一視角的描述。
從一胎化政策、次貸危機、太平洋垃圾帶、貿易戰,甚至是新冠肺炎,在這個展覽裡,白牆上滿滿的時間軸上,你將看到的是文學、科幻小說混雜著無數的近代歷史重大事件,有些是你曾熱切關注的事,有些可能是你從不曾關注的事。而當世界面臨到這些龐大的危機時,人們在當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應對?是「封閉」,還是「開放」?如同前所述,展覽與創作為的並非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式。
「當你覺得現實情境裡有不合裡、爭議的情況時,必須認清事實上不可能有所謂『所有人共同的』解決辦法。」
「不可能有一個齊頭式的方法可以來解決這些問題,有很多時候,那個處理方式必須是很個人的、很只適合某個群體的。創作也是,創作提供的是一個條件,並不是在努力去執行哪個真理。而如果有人真的告訴你,世界上有一種方法,照做了之後全世界都會得到正義,這感覺就是某個獨裁者會說的話。」吳其育說。

吳其育(b. 1986,台北),作品的基本關懷在於找尋如何在被技術-資本主義摧毀的廢墟中重建人、事物、動物與世界連結的方式。其創作主要以動態影像為主,透過口述歷史與傳說的紀錄進行文本的再製,在逝去的記憶中尋找當代敘事的語言型態,同時也進行裝置、影像裝置與表演等不同類型的合作計畫。
吳其育曾進駐於荷蘭皇家藝術村(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2014-2015)。個展:時間91平方米(TKG+ Project,台北,2017)。參與聯展:上海雙年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8)、穿越正義(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18)、台北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6)、第二屆CAFAM未來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2015)。參與的影展:北京國際短片聯展(2017)、EXiS Festival,首爾(2017)、Arkipel Festival,雅加達(2016)。
封閉世界的設定集──吳其育個展 Atlas of the Closed Worlds— Wu Chi-Yu Solo Exhibition
- 展期|2021 年5 月8 日─ 8月 1日(每週三至週日,2-8pm)
- 開幕|2021 年5 月8 日(週六,3-6pm)
-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公館立方,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 巷1 弄13 號2 樓)
- * 為配合防疫措施,請觀眾務必戴口罩、配合測量額溫及實名制入場。
- *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RC 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陳泊文先生等贊助營運
- 主辦|立方計劃空間
- 展覽贊助|台北市文化局
- 製作贊助|RC 文化藝術基金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